探讨产后综合护理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02-09刘璐
刘 璐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HD)是在孕产妇人群在妊娠期特有的一组疾病中高发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常出现高血压、尿蛋白、水肿等现象,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昏迷的症状[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常常会导致孕妇早产,甚至会对母婴的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对于该疾病在治疗的同时,需要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改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给予产后综合性护理干预,探究能够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500例我院于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纳入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将实验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0例,对照200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8.6±2.5)岁。病情轻度188例,重度112例。初产妇214例,经产妇8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8.9±2.3)岁。病情轻度125例,重度75例。初产妇107例,经产妇9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娩次数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患者进行住院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观察患者病情发展,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后综合性护理。内容包括:(1)向患者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致病原因、危险因素,相关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使患者对疾病建立全面的认知,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负担。(2)饮食护理。嘱咐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素、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保障患者正常的营养需求,促进患者乳汁分泌,增强其身体抵抗力。(3)产后密切关注产妇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体征。记录患者的排尿情况,剖宫产患者术后要确保其尿管通畅。促进产后排尿[2]。若发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则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其判定标准为:显效:疾病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恢复正常标准;有效:疾病症状有所改善,血压水平有所下降;无效:治疗后疾病症状无明显改善。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分。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归纳,记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中显效177例,有效113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中显效90例,有效86例,无效24例,治疗有效率为88.00%.组间比较x2=5.310,P=0.02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实验组护理前SAS、SDS评分为(63.6±3.7)分、(64.3±2.9)分。护理后SAS、SDS评分为(36.4±2.5)分、(33.6±3.2)分;对照组护理前S A S、S D S评分为(64.1±3.3)分、(64.6±3.2)分。护理后SAS、SDS评分为(51.2±2.4)分、(48.7±2.5)分;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t=65.891,P=0.000;t=56.256,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讨 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其发病率在5~12%左右其主要致病原因是母体因素和胎盘因素,该疾病会对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上主要是通过镇静、解痉、降压等手段对其进行治疗[3]。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进行产后综合性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情绪起伏大,这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护理人员要以亲切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异常情况则及时报告医师,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本实验中,护理后实验组患者96.67%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00%的治疗有效率,且护理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这都说明产后综合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
综上,应用产后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舒缓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