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诊患者中的应用
2019-02-09宋桂艳
宋桂艳
(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患者心肌长期严重缺血缺氧引发的心肌急性坏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发展较快,患者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导致患者临床死亡率较高[1]。急性心肌梗死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有效的护理模式,近几年来,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提高急诊患者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进行研究分析,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45例,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6±11.5)岁,平均病程为(3.52±1.28)h,对照组患者45例,其中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4.2±12.6)岁,平均病程为(3.58±1.31)h。
1.2 方法
1.2.1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急诊患者的送诊方式大概分为急救车护送和自行就诊两种,为所有患者开放绿色通道。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在为患者采取有效诊断后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治疗,为患者采取常规的急救护理,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等常规治疗,及时的为患者进行抽血化验检查,及时的建立静脉通道[2]。
1.2.2实验组 为实验组患者采取急诊全程优化护理。首先优化急诊接诊优化: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护理人员要尽快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同时也要为患者采取初步的快速诊断,将所有情况告知医生。采取初步诊断,观察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要及时在左下肢开放静脉通道,抽血采取实验室检查。其次是抢救流程优化:制定护理小组急诊责任制,将急诊护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减少急诊护理纠纷,维护医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接诊后要为患者采取初步以及鉴别诊断,准备好心电图等仪器,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要优化网络系统信息:抢救流程优化处理后,抢救过程通过建立信息化网络,可以将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的概括,更加清晰便捷,实现患者的信息共享,提高急诊的工作效率,更加快速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最后是优化交接工作:转运交接单要认真填写,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状态以及生命体征稳定性等,病史等信息记录好,避免因为记录不清导致的工作失误。在为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做好抢救记录,最后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1.3 评价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其他检查指标正常,表示治疗有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表示治疗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表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用%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民水平的不断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患者在发病时临床症状为胸口疼痛、神志模糊,如果未能及时的治疗,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肌衰竭等并发症,无法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急诊的诊断会直接影响患者抢救效果,因此在患者急诊抢救过程中实施优化护理,有助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为急诊收治的患者采取全程优化护理,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还能降低患者急救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对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