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建设的五大要素

2019-02-09

关键词:共青团育人内容

邢 菁

(忻州师范学院会计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新媒体出现引发的信息获取“无主控制”以及多媒体融合的“不可逆转”,致使高校共青团在其实现“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的组织职责与定位时,既若临深覆薄、如临深谷,又须破冰前行、步步为营。唯有坚持目标导向、紧抓五大要素,高校共青团才能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做到“密切联系青年、有效吸引青年、广泛团结青年,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实现与高校青年的平等对话、有效沟通和积极联动,最终“以新媒体,赢新青年”。[1]

一、团队建设须聚力,做到“三全育人”格局下的“人和”

团队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建设的要素之首。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团队建设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内部聚力、外部合力,融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做好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最大程度的“人和”。[2]内部聚力,打造新媒体工作“专职专业之师”。专职意味着对高校共青团内部工作人员进行从事新媒体工作和传统共青团工作的明确划分,唯有专职才能做到专注和专业。专职人员确定后,要进行新媒体技能、传播规律和特点的专业培训,顺利实现从传统工作思维向新媒体思维的转变。事实上,高校团属新媒体有其特色定位,即以青年人自己的视角服务于青年人自己的需要。最了解高校青年需要的必然是高校学生本身。新媒体建设者角色可以双重化以及“三全育人”格局的需要使外部力量能够“融合”进高校共青团团队成为可能。外部合力,重视新媒体志愿者队伍建设。志愿者以高校学生为主,同时尽可能积极吸收社会进步青年力量。志愿者本身就是青年,是青年中优秀的骨干分子,拥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素养。服务青年,终极目标是要达成青年的自我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就是要增强高校青年的自我服务能力。志愿者既是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新媒体的建设者,角色的双重化实现了青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志愿者队伍建设不仅助力了新媒体工作的“专职专业之师”,建立起青年受众“自媒”的感觉,培育了运营骨干“官媒”的价值,而且创新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提升了他们的新媒体素养,以及未来在新媒体工作的能力,拓宽了求职的选择和路径。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难点是队伍的稳定性问题,应有计划地定期招募队员,保证队伍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内部聚力、外部合力组建的“人和”队伍专业而稳定,保障了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有效运转。

二、平台建设须形成矩阵,做到平台间的合纵连横

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时代团组织与整个社会网络平台的互动过程。平台的覆盖面越广,做到平台间的合纵连横,互动的质量越高,做到平台间利益的休戚与共,共青团新媒体建设越有成效。首先,合人,须先连己。连己,就是要把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几个平台连成矩阵,各平台分工明确。毫不讳言,青年在哪里,共青团就应该在哪里。高校学生关注的几个重要平台,就应该成为校属共青团建设的平台。如何在占比最大的平台中有效宣传政治信息,甚至应该成为校属共青团面临的首要任务。高校共青团在进行平台建设时,要入驻本校学生主要关注的几个平台并将之连成矩阵,使彼此间既自成体系又优势互补。学生关注的平台改变,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矩阵亦应以变应变,在增加与剔除中实现动态平衡。其次,连己,应实现系统内的纵向连接。换言之,要做到学校团委、学院系部团总支、班级团支部的“三位一体”,也包括共青团中央、团省委之间的新媒体平台间互通有无、无障碍沟通。最后,合人,应实现高校共青团与社会相关用人单位的平台互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用人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检验环节,融进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建设并与之建立持续的合作对于双方均大有裨益。融入的用人企业越多,高校共青团新媒体越能够实现从网络管理媒介向网络服务载体的转变。高校共青团新媒体服务青年、服务企业能力越强,高校青年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也就越具有实效。构筑科学布局的平台矩阵,形成平台间的联动格局,推进“融媒体”建设,为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内容建设须坚持思想引领,做到政治性与娱乐性相结合

引领青年思想,是帮助青年发展的第一要务。针对新媒体平台信息自主选择性特质,在供应过剩的亚文化氛围浓厚的“买方市场”情境下,如何做到促使自己辛勤工作形成的“产品”成为青年需要的、想要的,并能够激发青年给予反馈并持续关注,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必须思考也定要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问题解决不好,新媒体建设只徒有其表,高校共青团依然是自说自话的“沉默发言人”,严重影响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实效性。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在内容建设上狠下功夫:首先,保持内容“常新不烦”。“新”意味着,展示内容要保持适度地持续更新,以质量为最重要考量标准而且有数量保证;围绕学校、学院中心工作展开,紧密关注最新社会重点、热点问题以及对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不与现实生活脱节;更为关键的是,不单纯地做他媒的“新闻的搬运工”,不搞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而是在整合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狠下一番功夫去创作并深耕自己的原创作品,遵循并凭借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和青年受众的粘度与黏性,为青年提供更有实用价值、更专业的信息;其次,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与运营。高校共青团想有效地在新媒体平台输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就得让自己的形象有辨识度和标识性,做独一无二的、有温度的新媒体。有独特风格、特质和温度的品牌形象,不仅增加了新媒体的趣味性、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让输出的内容祛除掉单个信息碎片化的表象,显现出整体的连贯性、系统性、政治性和思想性来,从而更容易在复杂的环境中赢得青年受众的关注与信赖。最后,厘清政治性与娱乐性的边界。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青年的狂欢场,它使传统严肃的文化变得通俗甚至低俗化,个性鲜明、趣味性强的内容才会受到高校青年的欢迎。高校共青团进行内容输出时,应当紧跟网络潮流,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迎合学生兴趣同时坚持传播政治信息与契合青年文化并重,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做好青年思想引导工作,以正面宣传为主传递正能量,弘扬网上主旋律。毕竟,只有正向的内容才能长期产生价值。[3]换言之,高校共青团最终内容输出,要集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和传播性于一体。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内容宣传在步调上应该与共青团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可以渐“隐”渐“匿”,却绝不能弱化它的权威性和主流意识形态属性。

四、模式建设须合力,做到线上线下“融合”和“联动”

新媒体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在网络空间里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引领青年的需要,其实质是争夺高校共青团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高校共青团工作却并不止于网络空间,甚至,“在网络空间里,受众是有意与传媒角色交往,这是对现实人际互动的补偿和外延”,[4]而这种补偿和延伸必须以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增强为基础。因此,新媒体建设和传统的共青团建设必须形成合力彼此融入,实现新旧手段协同化发展,做到线上线下“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而不是“网上”“网下”两线工作,即:传统的共青团工作还是老范式;网络新媒体上的工作按照新要求做。要达成“融合”和“联动”,可从两方面着手:其一,必须明确新媒体工具定位,承认传统线下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地位,线上新媒体建设是为线下服务的,主次地位绝不能混淆。因此,必须审慎对待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对线上空间的据拥程度,以及与线下宣传平台的交互适度,着力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在充分的自然空间和适度的虚拟空间中养正其人格;其二,在进行团队建设的“专职专业之师”时,应当对新媒体建设团队所有成员进行培训,特殊技能和新媒体传播规律部分才应该针对新媒体建设成员。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全体成员都能够掌握互联网思维,不同区域的工作人员可顺利完成工作的对调和辅助,保证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技术运营须领先,做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新媒体的出现依托于技术优势。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牢牢掌握这一优势,成为“探路者”,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所提供的便捷,通过定期发放有关高校青年网络关注侧重点的电子问卷及后台实时观测到的网络访问趋向,更快、更全面地获取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数据,不断探索更接近青年学生的途径,以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引领青年。首先,制作并发放电子问卷,定期详细审慎地调查青年学生思想状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给每个青年学生进行精准“画像”,达成青年学生思想状况的恰当“归类”。其次,根据恰当“归类”后的青年学生思想状况,在整合、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适度推荐自家多媒体平台上集趣味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引导性信息,完成对高校青年思想的智能引领。最后,利用大数据对高校受众反馈进行正确的判断,调整电子问卷的制作内容、新媒体平台的输出内容以及信息的推送方式和频率,使得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输送能够切实反映本校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高校共青团组织真正得以成为本校青年想得起、信得过的知心人。

高校共青团建设一定要紧紧围绕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模式建设和技术运营这五大要素,以人为本、平台为媒、内容为王、技术模式为用、思想引领为魂,“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出实招、出真招,不掩饰问题,“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5]聚人气、鼓士气、扬正气,促使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不止于网络、不止于校园、不止于青年,得以不断地增强传播力、互动力、服务力,实现自身工作的长盛不衰且更加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共青团育人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主要内容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