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黄体酮与地屈孕酮治疗孕早期先兆流产
2019-02-08吕梅
吕 梅
(长春市妇产医院,吉林 长春 130042)
先兆流产是在妊娠早期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指在妊娠28周出现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等流产征象,若不进行有效的方法治疗则会导致流产的发生。本次研究选取110例孕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黄体酮与地屈孕酮治疗孕早期先兆流产的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妊娠结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0例孕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2±2.7)岁,首次妊娠13例,妊娠2次以上42例;观察组55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7.9±3.0)岁,首次妊娠15例,妊娠2次以上4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黄体酮(福州海王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0175)治疗,肌肉注射,20 mg/次,1次/d。观察组采用地屈孕酮(荷兰AbbottBiologicalsB.V.批准文号H20170221)治疗,口服,首次剂量40 mg,以后10 mg/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阴道未出血、下腹无疼痛感,胚胎发育正常;有效:阴道少量出血、腹部轻微痛疼,胚胎发育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或加重,胚胎停止发育或发育不良[2]。观察并统计皮肤硬结、乳房胀痛、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计数资料应用%表示并x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2.2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 论
黄体酮是由肾上腺、胎盘及子宫分泌的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其作用机制为:可对腺体及血管增生起到促进的作用;对子宫内膜由增殖期进入分泌期起到诱导的作用,促进胚胎植入发育;对蜕膜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对胎儿的成熟起到促进作用;预防子宫的收缩,创造有利于妊娠的免疫调节环境,缓解因黄体不足而引发的先兆流产。
地屈孕酮是一种口服的孕激素,对于子宫内膜完全的进入分泌相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亦可起到显著保胎的作用;对淋巴细胞进行诱导,促使其生成孕酮,从而对阻滞因子起到诱导的作用,促使Th2型细胞因子激活,并降低Th1细胞因子的水平,促进Th1向Th2的转化,对两种细胞因子达到平衡起到促进的作用。对母体的免疫功能予以调节,降低其对胚胎的排异反应,对妊娠的继续起到了维持的作用。
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相当,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这说明了地屈孕酮虽然治疗效果与黄体酮接近,但是用药后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相对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