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热”背景下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2019-02-07毛娟
毛娟
在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使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将先进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学习能力。
一、营造恰当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的特
点,因此教师若以文化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初中生会难以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兴趣爱好作为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恰当的教学意境,最大限度适应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时,诗歌中描绘的钱塘湖春景中有早莺、新燕,有暖树和春泥,诗句虽然简短,却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让人不由得想象春天的美景。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诗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到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深度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实践表明,這种营造意境的教学方法,符合初中生较为感性的特点,可确保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古诗词知识、体会古诗词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借助以景动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古诗词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通常涵盖数量众多的借景抒情的句子,诗人借助描写景物的方式,亦或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把自己的情感、心情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中。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以景动人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天净沙·秋思》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关键词,借助反复诵读来感悟诗人的情感。诗歌中描绘的景色比较清晰,即四幅图:栖息在老树枝头的乌鸦、小河桥头的炊烟、古道西风中的瘦马、落日下思乡的游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诗歌中描绘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后仔细品味诗歌的内涵,从而产生置身诗歌景色中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应趁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生自己就是作者,走在荒芜的古道上,四周草木凋零,长亭外的老树上栖息着老鸦,这时一个中年人面色憔悴地牵着一匹瘦马,拖着长长的影子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借助景物展示让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内涵,能使学生在“体会”诗人心情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有更透彻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审美意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补充素材,推动学生扎实掌握古诗词
古代诗人创作的古诗词作品,主要是对生活情感及社会现状的描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补充与该古诗词创作背景相关的素材,以帮助学生还原当时的情境,使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与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的意蕴和情感,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想象
能力。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春望》这首诗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并且学习作者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杜甫的阅历及生活背景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他们对作品的感情基调有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带着感情体会作者笔下国家、城池、草木等景物,了解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的精妙之处,并深刻体会作者在城池残缺、都城已破的情况下的忧虑之情。
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学生所处时代与古诗词创作的年代相距甚远,再加上他们对古诗词作者不是很了解,因此很难对古诗词的内涵及情感有透彻的领悟。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内容,可使学生在有所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感知,这有助于学生对作者的爱国情怀、忧民之心进行深度体会,并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
修养。
总之,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职责,而且还担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尽可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