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19-02-06倪岩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4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赏析美术

倪岩

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审美活动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美育的重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美育教育,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一、创设审美情境,培养审美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通過教师的传授来完成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过程,审美亦如此。在一定的情境中唤醒意识,借助一定的审美方法,完成审美体验,形成审美情趣。美术教工作者要在教学中创建不同的情境氛围和各种模拟情境,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自发性学习过程中产生审美需求,使学生在探究、合作、整合生活经验的活动中体验美术创作乐趣,完成审美体验,以学科本体学习为支撑,提高审美意识,陶冶高尚审美情操。

在美术教学中,再现生活情境,创设幻想或游戏情境,利用多媒体影音欣赏,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创设与情绪渲染,气氛烘托,师生双边关系建构等无形环境创设,共同构成了美术教学审美情境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置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促进学生进行审美判断,进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增强文化理解,唤醒审美情感

“美”是以文化为前提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出对“美”的不同理解,因此审美也具有情感倾向性。

大哲学家尼采认为,美是人在特定心境中借给事物的称谓。即客观对象是否美,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美主体的主观评价。而主体情感所孕育出的审美评价,从根本上还是摆脱不掉社会,时代,民族,传统等共同编织出来的文化心理制约和影响,这使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兼顾了主观情感色彩和客观文化属性。引导孩子们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下去感知美,使其理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共性化审美观,近而能够对文化多样性所导致的审美差异性形成包容与宽容的心理修养。

三、掌握美术语言,支撑审美体验

所谓美术语言是由造型要素按一定的组织原理所构成的可视化的符号系统。用在美术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就是表达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境。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之所以称之为美术作品的物质基础,只有依赖于并借助于美术语言这一物质媒介,美术作品才能将自己的艺术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从美术的角度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去欣赏,去评价,从而具备审美判断,形成审美能力。

1.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示范方式,获得美术语言。

独特之美是美术的灵魂。马蒂斯曾说“一幅新画应该是一种唯独一次的奇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因此教师的示范是借助于一定的具体形象传授创作方法,演示创作规律,引领学生掌握美术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教学示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示范强调技法,做到授人以渔;通过示范为学生创作提供创作资源,做到授人以渔场;通过示范启思,做到“授人以意向”。

另外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平移性和融合性示范。总之课堂示范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不同灵活的运用与选择,它是学生掌握美术语言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渠道。

2.通过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探究美术语言。

美术课上要凸显视觉性,但教学示范也仅仅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美术语言内化为知识能力体系,教师要根据学习内要,设教学环节,优化教与学的方式,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美术课堂上提倡建构主意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要与学生在课堂上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学习进展,关注美术语言的落实,以乐学、会学、学会为前提,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优化美术语言的巩固与提示,扎实推进教学进程。

四、获取审美方法,发展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欣赏·评述”领域是有效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平台,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教会学生如何去审美,在方法论的支撑下提升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辨别能力、创造力。

1.深挖审美路径,审美体验由感性向理性递进。

美术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内容分为题材和主题,形式分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沿着这条脉络可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进行“四段式”作品欣赏,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环节对作品进行综合审美判断。在这一阶段,对同一幅作品,学生之间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或审美判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进行审美判断。

2.多维立体赏析作品,审美视角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美术作品的独特性可以衍生出许多赏析角度,审美体验也变得多维和立体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美术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切换审美视角,有侧重的认识、赏析美术作品,多角度进行审美判断与审美体验。

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去赏析作品,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赏析作品,从美术家生平的角度去赏析作品,从美术现象的角度去赏析作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赏析……在欣赏一幅作品时,通常都是多角度融合认识美术作品,多维立体的获取审美体验,通过比较、分析、欣赏,评述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价能力,培养审美能力。

五、拓展审美领域形成审美情感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自然与社会是更大的课堂,我们需要树立“大课堂观”,把“审美”从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博物馆里,家校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去。跳出美术课堂,拓宽学生审美视野,创设审美条件,使审美与环境,审美与社会,审美与生活交叉结合。借助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大自然的心旷神怡中丰盈审美情感,在社会生活及人类文明的大框架下,进行审美判断,获取审美体验,形成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赏析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美术作品
作品赏析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