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到“强子”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教学
2019-02-06王广强
王广强
【摘要】本节课,是一节大胆的尝试课,它不属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它是在我校“课程整合”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在本节课中,我们还为“小初衔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一课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节课,我们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整合,从《庄子天下篇》的三句古文入手,找出数学的元素,提出问题并解决,将本册教材《数学广角》的一个内容整合到本节内容中来,再次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在本节课中,我们力图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特别是数形结合、极限、函数的思想.从课程一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图形展开,从画图探究和到使学生感受极限的思想,从解决庄子问题到寻找强子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每一步都有不同图形的展示,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独立画图,并有所创新.虽然本节课的难度有些大,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达成得较好.
【关键词】从“庄子”到“强子”;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
一、从“庄子”到“强子”
标题的确定,笔者把本节课的标题定为《从“庄子”到“强子”》,在我们自己的学校执教这节课,学生对这个标题会感到很有意思,特别是一开始呈现两张照片,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加入猜想他们是谁的过程中来,兴趣盎然地投入教学过程中.出示两张照片,一张“庄子”,一张“强子”.使学生感受题目的新颖别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并能介绍“强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说一说照片上的人物,并做簡单介绍.(如果学生不能介绍庄子,教师可以代替简单介绍).
二、探索问题
利用折现统计图直观地使学生感受极限的思想,比单纯的想象和说教更具说服力.图形一出来,根据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学生会很容易的想象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在此处,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随着……,越来越……”虽然没有提到函数的任何信息,但是函数的思想已经深入其中.在此环节,笔者感受到,数学的思想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思想方法必然以其他思想方法为依托,多种思想方法的融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一)出示庄子天下篇的三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有不认识的字吗?
2.有不理解的字吗?
3.既然是日取其半,两天就取完了,为什么还会万世不竭呢?
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理解单位“1”的变化.
(二)学生自主画图探究和的规律
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说明问题.学生可能会用正方形、线段、圆等进行说明.教师搜寻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展示.学生独立思考,用不同的图形说明问题.
三、找出问题
学生读题这一个环节必不可少,在这节课中,笔者共安排了两次读题.第一次读“关键字”至关重要,学生能够找出关键字并解释关键字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难点不攻自破,学生对单位的理解更深一步.第二次读题,是让学生读出省略号的内容,既突破了另一个难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联想”能力.
(一)课件展示
利用折现统计图使学生感受极限的思想.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折现统计图判断发展趋势.学生自教师的引导下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中.
(二)强子问题
1.学生代表读题,并读出关键字词.
设计意图:突破这个问题的难点,单位“1”的变化.
2.教师板演第一天、第二天的画图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学生填写表格
1.第一天和第二天“取”和“剩”的情况.
2.学生自己画图,找出第三天“取”和“剩”的情况.
3.不画图,直接写出第四天“取”和“剩”的情况.
4.直接写出第6天“取”和“剩”的情况.
5.直接写出第n天“取”和“剩”的情况.
四、解决问题
本节课,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数形结合和化繁为简.通过学生多次画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也培养了学生的画图能力,两个重要结论的产生都来自最简单的形式,通过层层递进,是规律跃然纸上.例如,1.如果这根绳子长10米,第三天去了多少米?2.如果这根绳子长10米,第四天取完后还剩下多少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学生代表板演画图过程.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最后作业:列式求“庄子”问题中的每一个数.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解决问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多练习,运用熟练!
五、结束语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学生的兴奋劲没有充分地调动,这样一节难度较大的课,只有学生兴奋,才能更专心的投入.这是笔者发表的第三篇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的文章,希望教师多多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宇霆,张新明.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策略——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人教版“圆的面积”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8(10):48-50.
[2]王晶.对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画图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