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代楷书艺术特点评析

2019-02-06王广瑞

现代交际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二王特点分析楷书

王广瑞

摘要:晋代是楷书字体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西晋时期有爱妍薄质的书法风尚,楷书字体经过东汉末年的萌芽、发展,至此时已呈现成熟体式;受行业约束与书写技法影响,同时代的写经楷书则自成一派,并流传后世。东晋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名家的小楷,是晋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楷书;同时期的铭刻楷书,因功用不同且铭刻行业具有尚古传统,呈现出了用楷书笔法表现隶书体式的状态。

关键词:晋代楷书 艺术风格 “二王”楷书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101-02

书至晋代,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近人马宗霍先生在《书林藻鉴》中写道:“书以晋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1]晋代书法的辉煌,使以后历代书家多取法于此。就楷书字体而言,晋代也是楷书发展并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

一、西晋楷书:尚妍薄质、渐趋成熟

西晋时期的书法延续了东汉书法的特征,主流书体是古文、篆、隶、草。“行书和楷书虽然流行,却是隶书的晚辈,当时仍属于辅助书体。楷书、行书还年轻,仿佛天骨未全乳臭未干的小儿,虽然活泼可爱,却不够资格与祖、父兄长的古文、篆、隶、草平起平坐”[2]。然而,正是因为楷书、行书活泼可爱,成了文人士大夫喜爱的书体,他们勤于练习,并结合草书笔法,改造、完善这两种新书体。文书、信札往来所用书体除了草书之外,楷书、行书也广泛应用。这些都赖以近世出土的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楼兰残纸等新材料证实。

这一时期的残纸文书中,很多字体已具有十分成熟的楷书笔法,个别有明显的练字痕迹,虽稍显潦草,仍可反映出当时勤于学习楷书这种新书体的现象,为楷书笔法的完善、字形的进一步成熟打下了基础。整体来看,楼兰残纸文书中有楷书、行书、草书,但隶书较少,篆书更难寻觅,爱妍薄质的风尚一览无余,这种风尚给楷书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环境。

考古所见西晋墨迹材料中,除了楼兰文书残纸之外,还有一类需要关注,那就是晋人的写经和佣书者的遗迹。他们的字迹明显不同于政府官吏文书以及文人士大夫书法。而且这一类书迹的特征因为历史上的诸多原因,在后世几乎渐成传统,大有自成一派之势。

二、写经楷书:自成一体、风格明显

佛教从东汉时传入中国,到西晋时期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同时期,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加上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宗教以求精神的解脱。抄写经书弘扬教义是教徒们“积累功德”的方式之一,于是,或佣人书写,或自己书写,抄经风气大盛。就资料记载来看,抄经方式尤以佣人书写居多。这些佣书者多是仕途失意的读书人,他们凭手中的技艺生存,每天必须有数量的保证才能求得饱暖,因此,书写起来定是迅疾异于常人。通观写经书法和佣书者的书迹,其用笔往往露锋起笔,一拓直下,技法相对简练,结构则多规整。无论是写经还是其他书文,都能做到通篇妍美整洁,以令顾客满意。

佣书者的生活环境并不优越,所以他们的书作很少闲情逸致,而是写经时多了几分对于神灵的虔诚。因此,在职业性质、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佣书者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的面貌。时代发展、王朝更替,而佣书者书法的书体、技法等方面的特征依然明显,后人一睹便知是“写经”或佣书人书法,这种特殊性只能根据他们的职业性质去寻找原因。后世所谓的“经生体”,当限在书写内容为宗教经籍的范围之内,将其他内容的书迹,仅因字迹特征的共同点而笼统地一并归入“写经书法”或“经生体”是不恰当的。当然,写经者还有很多是僧人、信教徒,抑或信教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抄写经卷的字迹与佣书人的书法也有同有异。从各代传世写经书迹来看,僧徒们的书法和佣书者们幾无二致,大都是趋向于技法简练,作品整体妍净整洁;而文人士大夫则多不相同。

三、东晋名家小楷: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近代一些考古资料,诸如楼兰残纸、敦煌写经残卷发现之前,前人论及晋代楷书主要是指东晋的名家小楷,它在两晋楷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中尤以二王小楷最著名。西晋时期,一些儒学士族已经形成书门。“如琅琊王氏、吴郡张氏、颍川庾氏……西晋著名的书门各有家法,往往就是后世流派的渊薮,大抵古文篆书宗法卫氏,草书楷模卫、索,楷书和行书则取法钟繇、胡昭。”[2]永嘉之乱以后,多数门阀士族都南渡长江,魏晋时代的玄学清谈之风在江南也盛行起来。这些门阀士族中人,多有炼丹服药、崇尚玄理者,他们往往追求精神自由,敢于打破传统礼教的束缚。加上东晋社会环境较之以前相对稳定,陶醉于江南杏花春雨的文人士大夫们,在这种思想解放、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将书法艺术推向了高峰。

从传世文献来看,王羲之曾经师法卫烁、王廙,如:

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王平南廙是右军叔……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僧虔《论书》

王廙为右军之师,彭祖取羲之之道。——庾肩吾《书品》

卫夫人、王廙都“善钟法”,卫是王羲之书法的启蒙老师;王廙书画在东晋初期最为有名,又是羲之的叔父,后王羲之“转师本家”。从存世刻帖来看,王廙的楷书与钟繇较为接近,王羲之取法于他们,定是习得了钟繇楷法。卫烁、王廙宗法于钟,但在爱妍薄质的大风尚下,他们的楷书较之钟繇也已趋向于妍美,王羲之在师法二人的基础上更进一层,创立了精整遒媚的“新体”小楷。

关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历代文献多有记载,我们可以从唐孙过庭《书谱》中闻其大概:

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示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在孙过庭所处的年代流传尚多,文中“代俗所传”之“代”当为“世”字,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当时世俗所传的王氏小楷,到今日如《太师箴》等已亡佚了。王羲之的小楷大都端庄妍美、含蓄蕴藉,“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3],“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他的小楷,除了技法较之钟、卫等更趋完备,字体完全摆脱了隶意,更重要的是真正将小楷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在孙过庭看来,王羲之小楷富含作者感情,而且不同的作品,书写时投入的感情也不一样。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更进一步:“所以详察古今,严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虽评价的是不同书体,实道出了王羲之楷书的特点:尽善尽美、令人耽玩其中而不知疲倦。这种现象除了用王氏小楷包含的艺术性令欣赏者痴迷去解释,其他解释倒都显牵强。且王羲之的书法是“末年多妙”,说明他的“今体成就”是在总结前人技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对书体、技法加以改造完善,最终形成了自家面貌。

王献之是羲之第七子,传世楷书仅见《洛神赋》十三行及一些行书作品中偶尔夹杂的楷书。王献之书法比之其父,往往以才情胜,楷书也不例外。从其小楷《洛神赋》看来,其书不像王羲之那样通篇含蓄蕴藉、不激不厉,喻情感于规矩之中。他的楷书饱含着作者的个性,一笔一划都自然舒展、极尽风姿,有“造险”和“化险”的矛盾统一;“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自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整严,非善书者不能也”[4]。王献之书法出自家学而能有所突破,他的楷书在艺术表现上比王羲之更明显、更丰富,追求妍美,极具艺术家的魅力,虞龢在《论书表》中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王献之的妍美书风一出,后世学之者众,“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5]。学习王献之书法的人,甚至超过了钟繇和王羲之。然其书毕竟不如王羲之的“尽善尽美”,在重教化的封建时代,他个性强烈、极富艺术性的书法往往褒贬不一,唐太宗甚至有“隆冬之枯树,严家之饿隶”的辛辣讽刺。王献之生性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有关他“少时学书不脱笔”“书法自比胜父”等故事,历代文献也多有记述。结合这些记载和他的书法,王献之实是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个性的艺术家的形象。

四、铭刻楷书:功用不同、风格尚古

东晋的铭刻书法,如碑文、墓志所载书体,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楷书的范畴。但较之于前代,其书法毕竟有了新的面貌。所以,讨论晋代的楷书,就不得不将这些铭刻书法纳入其中,以免以偏概全,对晋代楷书的发展产生误解。

出土东晋铭刻资料中,其文字书法虽然有隶书方整的特征,但很明显都是用楷书笔法写成的,可以说墓志的书写者是想用楷书的笔法去写隶书,或者是想刻意表现隶书的意味。东晋的铭刻书法似乎整体都存在着一种“尚古现象”:在楷法成熟的环境里,还刻意想去表现隶书的体態。所以会有墓志书法和名家楷书、信札尺牍、写经等全然不同的现象。这些墓志的制作者都属工匠阶层,文化修养不能和上流士大夫相提并论,这一方面从墓志中多有别字也能看出来;他们还有着固定的书刻技法、职业传承等的约束。所谓的“尚古现象”,实是他们职业性质导致的滞后性和新体楷书风尚联合冲击的结果。

五、结语

楷书字体在以隶书为正体通用文字的汉代即萌芽,至西晋渐趋成熟。关于楷书字体和艺术特点成熟的推测,考古所得属于西晋时期具有成熟笔法和字形特征的楷书墨迹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佐证。基于楷书字体成熟后的发展演变,东晋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名家,开创了“今体”楷书妍美的艺术风格;王献之进一步改进了今体楷书的笔法和字形,父子之间“又为今古”,较王羲之更具艺术魅力。而宗教徒写经、佣书者书法以及铭刻所见楷书,则限于使用范围、书写者艺术涵养差异等因素,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43.

[2]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47.

[3][唐]李嗣真.书后品,载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35.

[4][宋]董逌.广川书跋[M]//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11.

[5][南朝齐]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载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70.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二王特点分析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分析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