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书业:一个历史学家的爱与痴

2019-02-06魏邦良

同舟共进 2019年11期
关键词:顾颉刚弟子老师

魏邦良

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童书业190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祖父中过进士,点过翰林,对作为长孙的童书业非常疼爱,读书方面要求也很严。当时很多地方推行新学,孩子们大多进入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祖父作为老派读书人,恪守传统习惯,延请先生,让童书业接受私塾教育。14岁之前,童书业跟随私塾老师读完了《诗经》《左传》《书经》《易经》《孝经》等国学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迫于形势,童书业也曾就读于新式小学环球小学,并在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短暂进修,均断断续续,没有系统。1936年,为取得一张像样的文凭,28岁的童书业入京华美术学院就读,最终拿到一张肄业证书。这是童书业唯一一张学历证明。

18岁之前,童书业一直过着无忧无虑、悠游自在的读书练字习画的风雅生活。父亲是个精明的商人,生意场上运筹帷幄,左右逢源,家产日渐丰厚。作为富二代,童书业完全可以倾心书画,不谋衣食。但父亲身为商人,不重文化重金钱。童书业刚满18岁,父亲就逼他在自家开办的会计事务所做练习生。童书业志不在此,只能一边做着事务所枯燥繁琐的工作,一边读自己热爱的古代经典,还挤出时间习画。后经人介绍,童书业又赴南京财政部做了一个小职员,不久遭人排挤失业。之后几年,童书业辗转换了好几个工作,最终在浙江图书馆谋得一份校对工作。就在这段时间,他开始撰写学术文章,陆续发表在当时颇有名气的《浙江图书馆馆刊》上。其中一篇和顾颉刚商榷的文章,引起了顾的注意。两人由此相识,并开始了一段传为佳话的师生缘。

顾颉刚请童书业赴京做他的私人助理。顾自掏腰包50元作为童书业的月薪。当时5元可买一担米,50元的薪水足够童书业养家了。童书业的工作主要是帮顾颉刚搜集材料,两人合写论文,一般提纲、观点两人商讨,执笔则是童书业,发表时一般署老师的名。顾颉刚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弟子,一旦他觉得弟子羽翼已成,就令弟子写文章出书均署其本人的名字。顾颉刚在北大、燕大讲授《春秋史》时,用的讲义就是童书业代写的。后来这部讲义有机会出版,顾颉刚就要求童“用你一人名义出版罢”。

顾颉刚觉得,一个图书馆校对员有如此扎实深厚的国学根底,且能心无旁骛埋头钻研,实在难得。当老师,得英才而教之自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作为私淑弟子,童书业不仅在学问上承袭了老师的衣钵,老师的做人风范自然也一并继承。

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顾颉刚童书业这对师徒能一直以礼相待,未生丝毫嫌隙,完全是因为两人是师徒,更是学问上的知音。当名重一时的学术大家顾颉刚接到一位校对员的论学书札,他未因对方地位卑微而不屑一顾置之不理,而是为对方的功底深厚与求学精神所打动。在回乡奔母丧烦乱而悲哀的那段时间,还抽空去看望这个一心钻研学问全无半点世故的年轻人。他的青睐与鼓励对身处困境的童书业堪称雪中送炭。他的爱才如渴,礼贤下士,童书业一辈子也忘不了。解放后,顾颉刚夫妇曾赴青岛疗养,童书业当时任职于青岛的山东大学,那段时间,他每天陪老师听戏,吃馆子。这位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人,侍候老师却是无微不至,体贴而周到。

顾颉刚对这位爱徒也是知根知底。他知道这是个爱学问爱较真的书呆子,敬重老师但绝不会讨好老师,事关学问,这个弟子绝不会马虎敷衍。

童书业对老师敬重归敬重,但老师的不足他也毫不客气当面指出。一次,师徒两人聊天,童书业说:“现在人所作历史研究文字,大都经不起复案,一复便不是这回事。其经得起复案者只五人:先生、吕诚之、陈寅恪、杨宽、张政烺也。但吕先生有时只凭记忆,因以致误。陈先生集材,大抵只凭主要部分而忽其余,如正史中,只从《志》中搜集制度材料,而忘记《列传》中尚有许多零星材料。”说到这里,童书业看了一下老师,补充道:“先生您也是这样,不能将细微资料搜罗净尽,因此有些结论不够正确。”弟子的直言并未让顾颉刚感受到不快,反而“闻之心折”。弟子直言无碍,老师闻过心喜,这样的师徒关系恐是凤毛麟角了。

因为器重信赖童书业,顾颉刚委以重任,让他主编《古史辨》第七册。童书业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老师的赞赏:这一册的文章讨论得最细,内容也最充实,是十余年来对古史传说批判的一个大结集。”童书业也因为主编这一册,成为后期“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

博闻强志的背后

没进过新式学校,没有像样的文凭,完全凭自学成为史学界耀眼的明星,努力固然必要,没有天分恐怕也不行。童书业本人也毫不谦虚地说自己“有相当的天分”。事实确是如此。

和钱钟书一样,童书业也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多年的私塾苦读,很多古代经典都印在他脑海中。在北京作为顾颉刚助手参与禹贡学会时,一次在官员张国凎家晚宴,张国淦偶然问起《尚书》中的几个字,童书业如数家珍,指出这几个字在书中出现了多少次,且在某段某篇中出现。在座的均是学界名流,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他们算是领教了童书业的神奇。

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有教师不太相信童书业能背诵正本的十三经,童书业让他当场翻十三经中任一本任一段,只要他说一句,童书业就滔滔不绝背下去。童书业指导的学生向他请教问题,他基本不须翻书,完全凭记忆来回答,有学生查《辞海》,只要翻开部首索引,找到那一部,童书业能脱口而出要查的字在哪一页。童书业喜欢开夜车写论文,引文注释完全凭记忆,第二天核对,基本无误。

华岗任山东大学校长时,童书业当他的面背出《苏联共产党党史》第四章第二节,华岗惊为天才,委以重任。作为校长,华岗经常做报告,台下的童书业听一遍就能完整复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童书业读了几遍就能背诵。

山东大学曾流传过这样的歌谣:“腰酸背斜肌肤瘦,长夜攻读至白昼。问君何苦自折磨,矢志十年赶上童教授。”可见,童書业在山大的名气有多响。

记忆力这么好当然是天分,但与他读书专注也有很大关系。从孩童起,童书业几乎不问世事,唯书是读。因为专心念书,童书业人情世故完全不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20岁时洗澡还需别人帮助。在南京财政部工作时,每天都由佣人帮助叫人力车,并支付车资,他则只顾坐车去办公室。偶尔一个人坐人力车回来,家人一个个由衷赞叹:“真能干,能自己叫车了。”洗脚、刷牙、铺被子这些生活琐事一概不会。在讲台上授课,里面衣服长外面衣服短也全然不知。在家中看书,对面炉子烧着水,但水开了他却视而不见,因为整个人完全陷入书中。晚上出门经常找不到家,只好跑学生宿舍求助,说:“我叫童书业,历史系教授,迷路了找不到家,请送我回家。”在图书馆看书经常被锁在里面,因为沉浸在书中,哪里记得下班的时间。

看书时眼中只有书,不看书时脑子想的还是书,做旁的事就魂不守舍笑话百出了。一次,童书业去学校开会,恰逢发工资,财务科就把当月工资给了他。他出门遇见一家商店,进去买包烟,顺手把刚发的工资全给了人家。店员喊他回来还他钱,他竟懵懵懂懂,一头雾水,反问:“怎么,钱还不够?”

因为专注于书本,童书业闹出的糗事可谓一桩又一桩。但话说回来,若深谙世故,熟悉人情,且在日常起居方面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又哪有时间读书呢?思想不集中于案头书,又怎能把书读熟读懂?有得必有失。生活自理能力差正是他有超常记忆力所付出的代价。

只知读书不问其他,童书业才会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得滚瓜烂熟也就读出其中的深意了。童书业对弟子说的一番话告诉我们,他的创见与其勤读书密切关联:

“关于春秋末年吴越国都的所在,一般人都沿用传统的说法,以建都时的地望当之,认为吴都苏州,越都绍兴,一南一北纵向相对。我在整理春秋史料时,联想起《吴语》里伍子胥因遭吴王夫差猜忌而自杀前说的话:‘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又想起《史记》里的话:‘臣请东见越王,‘悬目与‘东见所示的方向都是由西指东,与吴越南北相对的说法恰好相反,这里肯定有问题。东汉时《吴越春秋》的作者大概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把‘东门改为‘南门了。殊不知问题不出在《吴语》,我考证的结果,认为春秋末年吴曾徙都江北扬州一带,越在太湖流域,正是东西之国,《吴语》《史记》没有错。”

宽厚的长者

作为家长和老师,童书业对子女、弟子的要求虽然不能说不严,但他从不耍家长威风,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孩子和学生都能感受到他宽厚的长者之风。

童书业常年在外工作,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按当地风俗,过年时,晚辈须给长辈叩头,但童书业却免了孩子的叩头之礼。一个女儿因不愿考文科就称病在家休养三年,童书业也不强迫她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是尊重她的选择。后来这个女儿因患有轻微肺结核只允许考文科,童书业则从百忙中挤出时间辅导她。

在弟子黄勉堂眼中,童书业宽容温厚,具有“兼容并包的美德”:“童先生是……顾颉刚的门徒,当然属经派成员。但童先生对海派学术也不是一概排斥。经派与海派的主要分歧之一是:在治学道路上如何读书?读哪些书?记得我毕业留校任助教之初,教研室的老先生曾专门开会讨论如何对我进行培养的问题。童先生考虑我在开头的几年最紧迫的任务是准备开课,晋升讲师,主要还不在研究方面。所以,他主张我多读近人论著和《通鉴纪事本末》等二类文献,避免走弯路。而其他的老先生则几无例外地都强调要直接阅读正史或《资治通鉴》等最原始和最可征信的文献。”黄勉堂补充说:“实际上,童先生也不是不主张阅读最原始的文献,他仅只认为后一种阅读可暂缓一些时间,其读书法实际上包容了海派学术的积极成分。因此,童先生的学术思想是宽宏的,确乎存在着一种不主先入和兼容并包的美德。”

作为教师,童书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读书经验与体会传授给弟子。他曾告诫弟子徐连城,读书贵精,在精读的基础上再求广博。他强调对于经典作品:不是读一遍,而是重读好几遍,甚至十几遍,所读之书往往能背诵。”如此,才能吸收精华,融会贯通,“读到别人所读不到,知别人所不能知,得别人所不能得,事半功倍。”

童书业上课时喜欢现身说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有段时间,童书业和唐兰就钟鼎文展开讨论。上课时,他会把自己的文章和唐兰文章的主要观点介绍给学生,双方的分歧和辩论过程也一并介绍。学生们便不知不觉步入学术氛围,对学术论争的起因、过程、特点与意义也有了感性认识。

童书业是自学成才,他的一些读书方法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一次,一位学生问:“我想提高阅读古代史料的能力,应该看些什么书好呢?”童书业答:“先看看《聊斋志异》吧。”学生虽不以为然,但既是老师的吩咐也就硬着头皮去做了,结果,看了两遍《聊斋志异》,不仅提高了阅读古文的水平,小说结尾的“异史氏曰”也提高了他评判历史的能力。

观念强迫症患者

童书业的观念强迫症系内因与外因合力而成。内因当然是童书业天性敏感,胆小怕事;外因则是时代的动荡不安与世事的风云突变。1949年之前,童书业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所以特别怕失业。一旦他感觉到有某种因素危及其饭碗,在别人看来是杞人忧天,在他却足以诱发宿疾。1949年之前,他为何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当然是因为战争,所以,他特别怕战争。1954年,童书业从报上得知丘吉尔再度出任英国首相,就害怕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爆发,于是跑到校长华岗的家,对校长说:“我有个问题,你不必分析,给我一个结论。丘吉尔上台了会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华岗说:不会!”校长的回答让童书业吃了颗定心丸。“药”到病除,童書业的观念强迫症霍然而愈。

因无意间被别人盗取过自己的学术观点,童书业老担心自己的学术成果被盗,写毕文章后总是一层一层包好,交给一个自己信赖的人才放心。就连老师顾颉刚对此也十分不解,在日记里写道:“丕绳神经有病,常疑心其稿子将被人盗窃,虽理智知其不然,而此念纠缠弥甚。”

童书业祖父与父亲都是患癌症死亡的。童书业便特别怕癌。每次喝水,都怕杯底有致癌物,每天都密切关注自己的小便颜色,稍有异样就心惊胆战。

作为世家弟子,童书业也深知自己的弱点,不会应酬,不谙世事,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而且胆小怕死,经不住考验。童书业发病时,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病了,一方面却无法控制自己胡思乱想。这时候他就运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大脑,感到难以自制时会祈祷一样喃喃自语:“上帝在上,不许再想,少想、少挂念,顺利。如再想,不利。”

为治愈自己的强迫观念症,童书业看过医生,自学过精神病学。在头脑清醒时,他曾写信给为自己看过病的医生,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病情。凭借惊人的毅力,童书业刻苦钻研精神病学,完成了《精神病与心理卫生》一书,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了解了“强迫观念症”的来龙去脉,运用意志和药物双管齐下,童书业到底还是战胜了病魔,其实也是战胜了自我。后来他对女儿说,完全可以用意志战胜病魔。女儿1963年患神经衰弱,童书业给她讲巴甫洛夫的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原理,并鼓励女儿,神经衰弱不可怕,可以用意志来克服,当然要辅之以一定的药物。女儿按父亲的话去做,服用了父亲开的药,顽固的神经衰弱居然痊愈了。女儿后来说:“父亲的教导使我终生受益无穷,它不仅缓和了我的神经衰弱,更使我树立了一个信念:人的意志的能量远比自我意识到要强烈得多,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就可以走出一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困境。”

1968年,身染结核病的童书业病情加重,溘然长逝。一位史学大家走完了他的一生。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顾颉刚弟子老师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是我的运气不好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冯友兰的沉默
沉默的尊重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