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酮病的防治

2019-02-06鲍文龙徐闯

湖北畜牧兽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奶牛血糖

鲍文龙 徐闯

摘要:主要介绍了奶牛酮病的类型、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旨在提高奶牛养殖效益。

关键词:奶牛;酮病;血糖;血酮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12-0034-02

围产期对于奶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而酮病作为围产期奶牛最重要的群发性营养代谢病之一,会导致奶牛机体能量负平衡,产奶量降低,以及增加其他疾病发病风险,对奶牛的生产繁殖性能影响较大,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奶牛的围产期通常指从奶牛分娩前15 d到分娩后15 d[1],也有人将其划分为分娩前后21 d或30 d。奶牛酮病(Ketosis)最早由Landel于1894年提出,也被称为乳牛酮血症(Ketonemia),其他名称有乳牛醋酮血病(Acetonemia)、酮尿病(Ketonuria)、母牛热(Cow fever)、慢热(Slow fever)、产后消化不良、低血糖性酮病、牛产后狂燥病等[2]。有研究报道奶牛酮病的高发胎次在3~5胎,6胎以上发病率下降。其可能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是奶牛一生中的产奶高峰期,其采食量不能满足泌乳的能量消耗,机体出现了能量负平衡,需动员体脂肪和体蛋白降解来供应机体的能量需要[3]。酮病多发于奶牛分娩后2~6周,以10~30 d发病率最高。发病后奶牛机体持续能量负平衡,严重的会导致高血脂继而发生脂肪肝,还会增加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真胃变位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治疗费用,造成更多的隐性损失。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高产奶牛产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根据有无临床症状表现分为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临床型酮病奶牛表现为食欲降低,产奶量大幅减少,体况消瘦,血酮、乳酮以及尿酮含量均异常升高,血糖显著下降,呼出的气体有类似烂苹果气味。亚临床型酮病则无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血、尿、乳中酮體含量升高,血糖小幅度下降[4]。有研究报道亚临床型酮病的发病率超过临床型酮病10~20倍[5]。主要从奶牛酮病的类型、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为更好更高效地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提供借鉴。

1  分类

根据奶牛机体体况及血酮、血糖含量等指标,将其分为I型酮病与II型酮病[6]。I型酮病以低血糖、低胰岛素、高游离脂肪酸和高酮体为特征;II型酮病以高血糖(或血糖正常)和高胰岛素为特征,通常伴有其他疾病的发生,具有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耐受现象。有研究报道,I型酮病又可分为继发性酮病(由采食量减少所引起)、食源性酮病(由青贮丁酸含量高引起)、饥饿性酮病(由体况不佳,饲料质量不良所引起)和特殊营养缺乏性酮病(由钴、碘、磷等元素缺乏所引起)等[7]。苏华维等[8]证实I 型酮病奶牛体况较差,血糖水平低;II型酮病奶牛体况较好,血糖正常或稍高。

2  病因

奶牛酮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围产期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机体从口摄入的能量不足,泌乳消耗的能量大于摄入的能量,葡萄糖供不应求,这种情况叫做能量负平衡(NEB),从而导致机体血糖浓度大幅下降,体脂和体蛋白大量动员,产生大量酮体进入血液从而造成高血酮,继而引发酮病。根据病因还可继续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

2.1  原发性酮病

原发性酮病的病理基础是机体能量负平衡(NEB)。正常情况下,母牛分娩后4~6周达到泌乳高峰期,但其恢复食欲和采食量的高峰在产后8~10周。因此,在产犊后10周内母牛的食欲较差,机体能量摄入不能满足泌乳的消耗,越是高产奶牛这种能量不平衡越严重,造成低血糖,从而引发酮病。这也是高产奶牛酮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此外,饲料日粮搭配不均衡,营养不充足,饲喂精料过少等也会引起酮病。

2.2  继发性酮病

有研究表明任何引起奶牛食欲下降或者消化吸收障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酮病。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如真胃变位、前胃迟缓、瘤胃臌气和创伤性网胃炎等,其他如生产瘫痪、产褥热、子宫炎、乳房炎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引起食欲降低,继而引起酮病的发生。除此之外,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的缺乏和各种应激因素及其他内分泌紊乱也可促进酮病的发生[9]。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临床型酮病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如产奶量下降,进行性消瘦,呼出气体、尿液、乳汁带有明显的烂苹果味等典型症状,可以初步诊断。而亚临床型酮病没有可以观察到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上很难诊断,必须依赖一些检测手段。因此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对早期酮病的预防有很大帮助。

3.2  实验室诊断

可以通过检测奶牛各项酮体指标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患有亚临床型酮病。血酮检测是准确率较高的检测方法。国外开发出了“Ketolac BHB”(Hoechst)试条,能检测血中的BHBA>1.2 mmol/L的亚临床型酮病,该方法方便快捷,准确性高。尿酮的检测方法为产后第1天采集5 mL尿液,加入5%亚硝基铁氰化钠溶液和10%氢氧化钠溶液各0.5 mL充分混合,尿液呈现红色者为阳性反应。根据颜色的不同,可估算酮体的大约含量。尿酮体的检测方法简单快速,但缺点是准确性不高。半定量Dipstick test通过检测乳中BHBA含量来监测高产奶牛的能量水平以及诊断奶牛酮病。检测奶牛呼出丙酮气体的气体收集器诊断奶牛酮病的准确率为89%。

4  治疗

根据酮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可知,治疗奶牛酮病的根本原则是生糖降酮。丙二醇是一种生糖先质,给予丙二醇能提高奶牛机体血糖水平,减少血浆中游离脂肪酸(NEFA)和酮体含量,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代谢,一部分在瘤胃内发酵为乳酸和丙酸,丙酸在肝细胞中转化为葡萄糖,另一部分直接被瘤胃壁和胃肠道所吸收,在肝脏内通过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此外还能刺激胰岛素反应,但丙二醇不宜用在泌乳中期的奶牛,且只适用于治疗,不适用于添加剂。用激素进行治疗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如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等,也可以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简称促皮质素,ACTH),此激素可以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后者可以刺激糖异生作用,产生大量的葡萄糖。

5  预防

5.1  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酮病主要是从奶牛的干奶期开始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的能量需求可有效预防奶牛酮病的发生。应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营养均衡,如果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导致丙酸的代谢转化,因此奶牛日粮中必须有充足的锌、硒、钴等矿物质和维生素[10]。除此之外,各种应激在影响奶牛的采食行为和采食量的同时,会提高奶牛对体脂和体蛋白的动员,从而提高酮病的发病率,因此要尽量减少高热、潮湿以及调群等不良应激的刺激。

5.2  使用添加剂

据报道,莫能菌素缓释胶囊的添加可通过改变瘤胃微生物菌群而产生更多的丙酸盐,从而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病率。饲料中合理地添加莫能菌素可以使酮病的发病率降低50%,并且还可以缩短酮病的病程。

5.3  建立酮病监测监控制度

酮病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使酮病由亚临床型转为临床型,增大治疗难度,增加经济损失。因此,应该定期检测奶牛的血糖浓度、血酮、尿酮、乳酮含量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奶牛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及对奶牛体能的消耗。

参考文献:

[1] 王  博.奶牛围产期酮病和乳热的早期预警体系的研究[D].黑龙江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2] 孫  斌,赵  凯,王  洪,等.奶牛酮病及其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9(3):48-51.

[3] 王春丽.奶牛酮病发病机理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9(4):9-11.

[4] 张瑞华,张克春.奶牛酮病致病机理及诊治方法研究进展[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1):26-28.

[5] 段洪峰,文利新,冯小花,等.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09(4):3-6.

[6] HOLTENIUS P,HOLTENIUS K. New aspects of ketone bodies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dairy cows:a review[J].Zentralbl veterinarmed A,1996,43(10)579-587.

[7] 霍  明,吴  竞.奶牛酮病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其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0(9):87.

[8] 苏华维,曹志军,李胜利.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及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20):39-44.

[9] 王  林,高  慧.奶牛酮病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06(1):42-44.

[10] 许存福.奶牛酮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养殖与饲料,2011(10):27-29.

猜你喜欢

奶牛血糖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小奶牛便签夹
奶牛印印印
减肥好难!餐后血糖大幅下降更易饿
控血糖俸问痹硕效果好
奶牛吃草
最怕啥
糖友:记得做好血糖日记
《奶牛的家》
美味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