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9-02-06化睿云
摘要:部校共建是提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高校实施部校共建很有必要,但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双千计划推行慢、内驱因素动力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和就业导向机制不够完善问题。以部校共建为抓手推动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应完善对口支援与人才交流机制,提升内驱动力,建构专业课程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机制,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部校共建;民族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3-0131-03
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全媒体人才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人才需求,着眼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完善部校共建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媒体、宣传部门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阔、灵活应用双语、具备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闻与传播人才。本文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工作为例,就此问题作一分析。
一、民族地区高校的部校共建模式
(一)民族地区高校部校共建简史
2001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这开创了我国部校共建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新闻传播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路[1]。中宣部、教育部2013年联合推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各大高校不仅与“部”即各级宣传部门也和“媒”即各级媒体签署了共建协议,这在2014年迎来共建高峰期[2]。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院校纷纷积极响应,2014年6月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共建新闻学院;2014年到2017年,贵州省委宣传部分别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共建新闻学院或者新闻专业;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宁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先后开展部校共建工作;部分院校还发起校媒、校企、校地共建等合作,逐步尝试与业界开展深层次合作,以共同培养全媒体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
(二)民族地区高校部校共建的必要性
由于受地域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专业教师大多是国内“211”“985”高校的相关专业毕业,整体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开展实践教学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依据国家高等教育长期规划提出的加大实践教学指导意见,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民族特色的理论基础课程做支撑,重点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由于学校与媒体合作仅停留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缺乏与业界导师在项目中的深度合作,新闻专业学生无法在实习过程中获得媒体产品制作的全流程体验,理论知识获取与实践能力增长不平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难以适应媒体工作需要。民族地区院校毕业生大多选择返回家乡就业,这无形中增大了就业压力。难就业的问题与能力水平局限性的困窘彰显,导致新闻传播教育与民族地區媒体发展需求的两重天。在此情况下,各民族地区高校以部校共建为抓手和平台,加强校媒合作、校企合作,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校共建情况
2015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西藏民族大学签署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计划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凭借丰厚的学科优势与异地办学的业界资源,用5到10年的时间,建设四个中心(西藏新闻传播教育中心、西藏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国家示范实验中心、西藏新闻舆论培训中心)、一个智库(西藏新闻舆论智库);以新闻卓越人才2.0培养计划为依据,加快学科建设,建设西藏融媒体实训中心,推动产学融合,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全媒体传播能力的现代新闻传播人才,为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3]。2019年7月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民族大学召开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对4年来在实践与探索中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对“部校共建”的具体实施路径进行梳理研究,为提高部校协同育人的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部校共建模式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双千计划推行慢,内驱因素动力不足
教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6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意见》)[4],提出推动高校与媒体单位人员互聘,为高校引进业界新闻传播人才的“千人计划”(也被称为“双千计划”)。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由于政策不完善、利益牵引不明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双千计划”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推行有一定难度,影响着部校共建模式下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内驱力一词是R.S.伍德沃思于1918年首先提出来的,以表示激起行为的原动力[5]。在传媒技术快速发展与媒介融合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肩负着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共性中寻求发展民族地区院校特色、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重任。除了沉重的教学压力以外,还面临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以及职称评定压力,忙于应对各种考核与评比,对于教学科研以外的工作精力略显不足。实施部校共建,双方都基于外部行政压力,而非完全自主自愿。加之部校共建制度有待完善,经费保障力度有待增强,日常性、持续性的共建行动中双方内驱力不足,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受经费、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基地和融媒体实训中心建设目前尚难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也无法开展前瞻性实践教学研究。虽与地方媒体签订合作协议,但除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其余的大多并未在媒体的具体项目中有所体现。一些院校新媒体课程实践缺乏相应的平台,导致部分实践教学内容无法落实。在项目合作、课题研究、实践课程改革方案制定,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有待深入开展,实践课程改革最终呈现的效果参差不齐。
(三)就业导向机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渐凸显。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就业导向机制不够健全,在社会发展快、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的状态下,没有及时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较弱。在推进部校共建,构建以创新和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校媒合作、校企合作等机制方面缺乏项目引导和特色课程支撑,尚未构建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符合民族地区新闻媒体需求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部校共建推动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
(一)完善对口支援与人才交流机制,提升内驱动力
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应加强国内“双一流”大学与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校际人才交流,实施对口合作支援。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两大强校的对口支援,在学历培养、访学、挂职、学科研讨等方面展开合作,提高了师资力量建设的质量效益。其次是加强与地方媒体精英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民族地区媒体对双语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求强烈,这类人员进入一线采编将占有绝对优势。但在民族高校师资中拥有媒体单位从业经验的教师凤毛麟角,懂民族语言的新媒体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依托部校共建模式,建立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聘请精通双语的媒体业界精英承担有关课程教学工作,以补齐实践教学短板;高校教师也可藉此进入地方媒体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项目合作。
对于解决内驱因素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部校共建,为“双千计划”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学校地处陕西咸阳,教师赴西藏挂职,普遍会有高原反应现象;西藏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等从西藏到内地工作,也会有所不适,身体状态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与适应。因此,完善医疗与保险制度,解决工作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住房、交通等实际问题,是激发“双千计划”挂职动力的基本保障。在“双千计划”交流人员的职称评审、科研申请、考核與评比、课时量核算等方面,应出台相关文件并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
(二)建构专业课程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机制
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不仅应有实验教学平台的保证,更应该为师生提供一线的项目实践机会。强化与业界的互动,在实践教学互动过程中发挥民族语言优势,塑造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特色。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部校共建,为师生多方位提供与媒体合作的机会。比如,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新闻与传播学院派师生分两组随中央媒体团进行西藏民主改革60年采访报道,之后又派师生随中央媒体到日喀则参加国庆70年蹲点式采访。在两次中央媒体的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中,民大师生全程参与,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央媒体记者的新媒体报道方式,通过采、写、编、播的全流程学习,提升了师生的专业能力。在宣传报道活动中,民大学生发挥民族语言优势,与中央媒体团协作报道,得到业界记者对其专业素养的认同,获得中宣部新闻局的肯定。在此基础上,西藏民族大学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传播的魅力——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宣传报道研讨会”,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学术期刊负责人、参与报道的媒体负责人、编辑记者代表30余人,举办专题报道作品解析与研讨,收到预期成效。此外,专家学者与研究生一对一的联合研讨、项目合作制与专家引导制相结合等,也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因此,参与主题报道实践、科研成果孵化,建构专业课程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有助于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针对媒体的人才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改革,依托部校共建平台开展“订单式”校媒合作,是提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理论学术性人才为辅,使培养目标符合传媒市场人才需要。“订单式”合作是在部校共建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地方媒体招聘难的有效途径。提升就业率意味着对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质量的肯定,是教学科研与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基础。对于媒体而言,可以提高人员招聘的针对性,节省岗前培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完善就业导向机制,实现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共赢,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西藏日报社、西藏广播电视台、人民网西藏频道、拉萨日报、西藏青年报等地方媒体,以及林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签署校地共建协议,邀请业界精英与地方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成实习实训示范性基地。扶持唯一色工作室入住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建“影匠文化传播公司”“初域工作室”,选报作品参与自治区主办的西藏文化博览会。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我国新闻学教育模式的历史选择与当代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8).
[2]王大丽,吴廷俊.中国新闻教育新热潮:部校共建[J].新闻大学,2015(1).
[3]周德仓.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民族大学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在西藏民族大学召开[DB\OL].中国西藏网.2019-07-02.http://www.tibet.cn/cn/news/yc/201907/t20190702_6627590.html.
[4]田雷.“部校共建”新路上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J].新闻传播,2017(21).
[5]喻夜兰,谭伟,阳会兵,周迎芳.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成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作者简介:化睿云(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传播。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