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困境探究

2019-02-06段雨泓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对策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概况,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如功能性缺位、行政色彩浓重,缺乏监管等。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建议: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逻辑;确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调;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困境;对策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也能够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乡风文明、移风易俗,从而带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实施。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农村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1]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2018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并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五大布局之一。[2]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运作关系着未来城乡建设的发展与平衡,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需要改变农村封建落后的文化现状,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入新一轮的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廣大农村地区打开思想封闭切口,突破过去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不同步的壁垒,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内源动力。

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概况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形态、社会风貌、文化意识有了极大改善。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发展迅速,乡镇一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普遍覆盖建成,村组一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主要建设成就表现为:一是县级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经费占比增加,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得到充分物质保障;二是农村地区“三网”普遍覆盖,随着互联网的接入和手机电视的普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有了新的方式和渠道,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建设和投入,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三是文化下乡工作持续推进,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体的业余生活,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文化惠民工作内容不断扩展,从丰富农民业余爱好到农业种养殖技术推广,文化惠民工作有效拉近了同农民群体的距离;五是文化建设工作更加贴近乡情村况,同当地特色文化民情相结合,促进了乡风和谐;六是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步推进,防止“等靠要”思想和主观返贫问题;七是文化建设站点覆盖率不断提高,得益于经费和政策倾斜,近年来各基层文化站点建设持续推进,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空无的问题。

但在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化、教条化,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过于刻板统一;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带有行政指令化色彩,容易与农民群体产生隔阂;三是缺乏实际吸引力,建设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四是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监管考核机制,存在形式主义。

二、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新时代农村人口素质的综合提升,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进程,从而关乎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有效实施。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相关研究中普遍没有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或是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农村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因此,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困境和问题,对当前美丽乡村和全面小康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1、农村公共文化功能性缺位问题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中,虽然各级政府在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不菲,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依然不仅没有发挥出在农村地区的文化铸魂效应,反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功能缺位,不能适应当地农民文化精神基本需求,建设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也形同虚设,对农民群体缺乏吸引力,基本失灵。因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困境首先在于政策的功能性定位不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预期效应。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于行政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虽然立足于基层,但行政指令化色彩过重,从服务体系到服务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政策导向性和行政化色彩,因而与农民群体产生距离感,导致文化服务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如不解决,长期来看,势必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文化缺乏后继发展动力,内容与效果“两张皮”,影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工作。

3、农民公共文化生活空心化问题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多个乡镇和村组发现,广大农民公共文化生活已经日渐趋向于空心化状态。一方面,农民除去劳作时间,业务文化活动极度单一,且形式多以看电视、打麻将为主,缺乏积极向上的公共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生活与当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相脱节,本民族传统文化正日趋式微,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监管问题

在乡村振兴中,基层文化建设是重要推手,因而得到了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之后,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管考核机制,存在服务体系功能性失灵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考核体系,以农民的诉求为考核标准,优化现有服务标准,才能解决种种问题,有效发挥农村文化的“题眼”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小带大、以局部带动整体,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存在和面临的种种问题制约着乡村经济文化建设和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提升,应从政策导向、实施主体、建设路径等方面系统排查提升,全面夯实和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逻辑,以农民为主体,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逻辑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以行政指令为导向,存在过度行政化和形式化现象,缺乏对农民群体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必须明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需求导向,即以满足农民群体的诉求,提升其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感归属,从而使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被农民群体接纳和喜爱。

2、确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基调

必须明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体,而非各级行政部门。在具体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建设内容和着力点针对于农民群体,才能真正影响农民群體的精神生活,才能提振乡村文化基调。因此,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功能效果,需要以农民群体为主体,重塑农民在农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3、培育农民主体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积极构建良好舆论环境,移风易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变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激发积极性。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内容中应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升农民知识技能,扩展农民群体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内源动力。

【注 释】

[1] 袁勇. 乡村振兴,要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J]. 新城乡, 2018(7).

[2] 陈建.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性失灵问题[J].图书馆论坛,2019.39(7)42-49.

【参考文献】

[1] 段小虎,谭佳峰,李宪霞.需要的社会体系、历史序列与空间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改革再认识[J].图书馆论坛,2018.38(6)11-1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18-04-01].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4/c_112.

[3] 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011(03).

[4] 金绍荣,张应良.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图景、困境与路径[J].探索,2018(4)150-156.

[5] 徐志超 李资源.怒江傈僳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简[J].民族论坛,2016(08).

[6] 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3).

[7] 徐莉.城乡一体化中构建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作者简介】

段雨泓(1989—)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中共云南省委党校,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阅读文化学.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