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理论溯源

2019-02-06解晶童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和谐共生人与自然

【摘 要】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文章指出习近平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思想的理論根源;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理论传承;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溯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它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探索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的。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在中国大地上的进一步发扬,又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更深层次的传承,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更高层次的升华。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点在于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支配和利用,从而满足人们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

1、人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自然优先论”的观点时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此观点表达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人类起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所以人要完成自身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因为人爱护自己是以善待自然为前提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人的全部生产和生活的劳动依赖于自然界的馈赠。马克思在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时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2]并在后续的阐述中强调,工人的劳动、生活和生产都以自然界为重要的依托。即是说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自然界,就不仅满足不了吃、喝、穿、住等生活资料的获取,而且也会由于生产资料的供给不足而无法进一步的展开生产劳动。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中“自然是人的存在的本质或依据”,[3]即在人类社会中,任何生产力都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前提,以自然环境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生存的基础。

2、人应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支配自然

恩格斯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是可以支配自然的。对此他在《自然辨证法》中写道:“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4]由此,可以了解到,人可以自发的利用自然,从而获得了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和社会资本的快速积累。但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用其理智和透彻的视角,看到了人们因“利益熏心”的驱使而对自然界做出超出其限度的开发而造成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浪费。由此,恩格斯提出:“我们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对此,恩格斯用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小亚细亚人为了得到耕地而砍伐树木,最终把自己的家园变成不毛之地的事例来强调此观点。

恩格斯通过举例来印证他所提出的“自然报复人类”的预言。意在表达,因人们肆意无度地破坏自然环境,才激怒自然界,并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6]由此,人类应该意识到,要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就要尊重自然,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到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应尊重和善待自然。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性,强调人若想与自然和平相处,一方面,人有顺从自然,另一方面,人也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支配自然。这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要表达的人与自然正常的相处模式。

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思想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葆有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观念的具体表达。儒家、道家的先哲们在参悟了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对人类自身发展具有的积极作用。

1、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本同道同根。宋代儒家学派代表二程主张“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7]据此言明了二程的人与自然同体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同一道则同一体,通其一,则余全通。“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8]孟子道:“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9]“天人合一”中关于人源于自然的说法,表明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源于自然,人以自然为祖为本,人与自然同身同体,应互为依托,相互爱戴,共同发展。

道家学派通过“道”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主张,即人与自然共生共根的思想。如庄子所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10]庄子用其道体论思想明确阐述了道家对人与自然整体性的认识,并与儒家“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传统生态哲学观交相呼应。

2、儒家、道家关于人与自然相处应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物;上律天时,下袭水土。”[11]孔子崇尚尧舜,赞赏周文王、武王的上顺天时,下合地理的治国之道,这也同样是孔子中庸之德“无过无不及”的思想。更是表达了,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正常的活动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以自然界的承载力为导向。以此来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对自然的索取多寡程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吕氏春秋》有描述:“是月也,数木放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12]古人用因时制宜的生态理念来维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13]老子形象的将自然规律比作为弓,通过描绘弓拉的过高或过低造成的不同后果,来比喻人对于自然界的索取因多寡程度的不同会对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道家学派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为后世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供了正向的指引。

综上所述,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处世哲理,都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调,无论是哲学道理,处世之道,还是君王的治理之道,都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来系统阐述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所得到的经验与启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命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致力于带领中华儿女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奋斗。

1、毛泽东提出在“向自然开战”的实践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在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对人与自然所处的社会进行探索,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合乎规律的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毛泽东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命题的探索,以认识人与自然界关系开始。首先,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种思想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所体现,他说:‘“人类者,自然物之一也”。[14]其次,毛泽东阐述到自然是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人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对此,毛泽东曾辩证的强调过,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懂得如何从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的。

毛泽东在充分认识了人与自然关系之后,他发出了“向自然开战”的号召,此“开战”的含义并不是指向自然界开启战争和对峙,也不是指与自然界处于矛盾、不和谐的状态。毛泽东喊出的真正意思是要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在实践中合乎规律的利用自然资源来建设新中国,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毛泽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在治理淮河、植树造林上尤为突出。

第一,在治理淮河上,毛泽东做出指令“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和“一定要根治淮河”,毛泽东在水利资源建设方面有着高度的防患意识和坚定的治理理念。因为那一时期的水利资源整治是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之处。水是人类生存在世的重要资源,同样也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滋补。古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指事物要用之得当能得利,反之必受到反噬。毛泽东大力治理水资源,便于交通、农业、工业的发展,造福人民,为人民的生存構建更坚实的基础,也是深通此道。关于治水观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的典故,尧舜时期,天下江河泛滥,对百姓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大禹带领民众齐心协力,对洪水进行疏导,解决了“堵”的问题,由此免除了人们遭受洪水的侵袭,稳定了人与自然的稳定、和谐的关系。毛泽东治理淮河理念与大禹治水的情怀是息息相通的,其最纯粹、最根本的想法就是为了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二,在植树造林上,毛泽东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自身对于林业的重视态度,他讲到:“没有林,也不成其为世界。”[15]毛泽东认为做好绿化工作,是人民幸福生活之本。基于此,毛泽东开始践行国务院颁布的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实施了规划性的绿化工作。首先,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树立了一些植树造林的典范,对他们的资料毛泽东都做了详尽的批注,表现出对此事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榜样,大力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其次,毛泽东认为要以制度保障植树造林和保护环境的实施情况。所以在1963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以及在1967年发布了有关加盟山林保护管理的通知。同时,毛泽东也比较重视林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强调“农林牧,一个动物,一个植物,是人类少不了的。”[16]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在环境保护事业上,一直比较重视农业与林业和畜牧业者三者的结合,因为这三方面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毛泽东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和整治的种种做法是毛泽东“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完善水利工程、治理水患和退荒还林的建设都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邓小平提出做好绿化事业,关注人口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秉承毛泽东思想的中心内容,邓小平在其讲话中强调,“正确的宣传毛泽东思想”[17]和“做好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工作”。[18]所以,邓小平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资源与人口的发展给予了重点关注。继续传承了毛泽的“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绿色情怀。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和对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认识科学不足,忽视了自然界的承载力,结果造成了森林面积一步步缩小,生态物种缩减严重,这种情况的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如果不尽快遏制,人类会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同时也会导致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为此,1982年11月邓小平发出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9]邓小平认为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才能让全国人民在赖以生存的社会中更好的发展。之后,邓小平在林业部的报告中批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20]邓小平想通过奖惩制度来提高全民的参与度,来确保大家真正的参与到绿化事业中来。这足以看出邓小平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认为人民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事业中来是更为重要的。

邓小平对众多的人口问题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认识,一方面,过多的人口可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创造出大量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会使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处于窘迫境况。邓小平在会见塔耶比·拉比时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人多是个麻烦事,无限制的增长不得了。”[21]邓小平强调:“把计划生育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我们必须实现这个目标。否则,经济增长的成果就被人口增长吃掉。”[22]人口增长问题的严重化不仅能够削弱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样也能抹除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成果。所以抑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相协调,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达。

综上所述,无论邓小平的走群众路线的绿化事业观念,还是通过抑制人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观念,都体现出了邓小平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3、江泽民提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十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赖以生存和生产的自然环境日益遭到严重的损坏。因此人们开始反思该如何与自然界促成和谐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泽民做出指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3]江泽民认为,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我国的自然资源存载量相对于我国的众多人口对资源的需求量来说比较匮乏,所以要达成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对此,江泽民大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强调“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

基于人口增长的过快对自然环境已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江泽民提倡“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24]这不仅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同样也是决定我们不走向断子孙路、亏空祖宗家业道路的重要抉择。对此,他在主持计划生育的座谈会上做出强调与告诫,人口盲目增长的结果,势必会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以至给子孙后代带来生存问题。可见,人口问题制约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做好统筹安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具体落实到计划生育工作中去。江泽民在谈到环境问题时,他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要做到统筹兼顾,从全局出发,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在报告中提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5]

4、胡锦涛提出走向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中国三代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论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胡锦涛在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一关键时期,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虽然经过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与全面协调性调整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跟进,但是资源的短缺和浪费以及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所以他强调禁止再对自然资源进行粗放式的和掠夺式的开采和利用,走科学与发展的道路。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表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26]全体公民要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因为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现在乃至未来的生活质量。人们要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和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并致力于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只有先致力于把自然環境建设好,人们自身才能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基于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才能促使人与自然共同实现发展与繁荣。

综上所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不仅坚持了邓小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还继承了可持续发展观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使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四、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未来中国生态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共生”两字具有意味深长的含义,不仅代表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发展方式认识上的改变,更代表了现阶段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强烈愿望。对此,我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吹响了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号角。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理论层面上的创新,更需要在实践领域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追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溯源,一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理念,统筹和落实好生态保护机制,形成绿色的发展模式。二是吸取前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宝贵经验,追本溯源,更好的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意蕴,更好的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1.158.

[3] 陈文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多维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86.

[4][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518.519.

[7] 程氏遗书.卷六.二程集.81.

[8] 陈江风.天人合一:观念与华夏文化传承[M].北京:三联书店,1996.7.

[9] 怀仁.天道古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1.

[10] 李季林.道家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2.15.

[11] [宋]朱熹注;乔俊辰,杜玉珠译注.大学中庸孝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09.

[12] 魏宏韬.吕氏春秋[M].合肥:黄山书社,2002.2:58.

[13] 罗安宪.老子[M].人民出版社,2017.07.77.

[14] 熊芳,雍涛.毛泽东眼中的人——毛泽东人学思想解读[M].人民出版社,2004.06.35.

[15] 毛泽东论林业[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9.

[16] 李正华主编;当代中国研究所编.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2.453.

[17][18]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283.284.

[19][2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21.

[21] 中共中央文件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6-1997)[M].中共文献出版社,1998.11.7.

[22] 陈映.论中国共产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演进[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6)124-126.

[23]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07.44.

[2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02.219.

[25]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08.544.

[2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39.

【作者简介】

解晶童(199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和谐共生人与自然
社会共生研究的当代性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
基于遗址保护的城市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养狐狸的窍门
神圣的复兴 精美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