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高职思政课改革研究
2019-02-06常睿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一基地三区”的定位为天津高等职业院校培養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作用应当受到重视。目前高职思政课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以及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在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应当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高职;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0-0080-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优化城市结构、有效进行城市治理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天津作为其中重要城市承载着重要任务,天津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也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北京和天津发展快,城市规模大,“大城市病”比较突出。而河北省发展比较缓慢,与北京天津差距较大,甚至还存在许多贫困地区。京津冀三地尽管各具优势,但存在着发展方向趋同、重复建设、联动性差的特点。因此,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概述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1]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和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的特点和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定位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人才资源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以其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基于对天津市比较优势、城市功能、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将“一基地三区”作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发展动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天津高职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从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来看,天津市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天津的优势产业主要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高科技领域,这就要求大量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专业技术好的人才加入其中。但近年来天津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严重短缺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高职思政课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用
1.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2]因此,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于大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式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系列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主题寻找切入点进行社会调研,设计问卷调查或访谈计划,对回收的问卷或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提炼出调查结果并给出相关建议,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展示。这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包括知识储备、归纳总结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大学生在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实现创新创造。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在教授学生具体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会辩证地去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间的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
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理念是教学和实践的先导。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忽视了思政课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单纯地认为思政课只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法治思维教育,只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明确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和教师都没有重视思政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功能,也就不会下大力气去研究和实践,弱化了思政课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作用。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其中“概论”课和“基础”课,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一本教材,教材中内容理论性较强,贴近高职学生的生动鲜活案例较少。由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较少,如果教师仅仅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加之课程抽象枯燥乏味,不仅学生会感到有些理论知识不能理解透彻,就连教师也会郁闷,感觉费尽力气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以单向的灌输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动手能力较强。尤其“0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更习惯于从网络中搜集信息,但网络中多元化的思想、碎片化的知识、过度娱乐化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如果我们的思政课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那么很难将学生从网络中吸引到课堂中来,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虽然在不断壮大,但存在着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的增加要求思政课教师也要相应增加。学校在招聘新教师入职同时,也会从管理岗位挑选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从事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思政课教学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往往有待提高。同时,有的专职思政课教师由于从事教学工作时间比较长,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有的教师只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忽视了对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特点的研究。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下的高职思政课改革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同时,必须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应当“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4]因此,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分析身边问题、解决学习生活难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思维,做德才兼备的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要求,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将统一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坚定理想信念”“立志爱国”“创新创业”“明德守信”“爱岗敬业”“尊法守法”等多个模块,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寻找他们身边案例充实到教学中来,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讨论,与他们一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不同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责要求,选择恰当的案例给学生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实施情景教学模拟任务,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微话剧,根据模块主题自主完成主题选择、剧本设计、角色分工、视频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训练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良好适当的方法会将学生吸引课堂中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思政课实践教学按照实践地点不同,可分为校园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种模式。校园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园内进行实践活动,可分为思政课堂内实践和思政课堂外实践。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典型案例宣讲、主题研讨、经典名篇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在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例如以道德或法律相关内容为主题的辩论会、模拟法庭、红色经典情景剧表演、红歌会等。校园外实践教学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思政课教学内容,通过社会调查、到博物馆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情感上的认同。
(四)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样责任重大,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方面,构建一支具有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首先,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制定长短结合培训规划,有计划地进行职业道德、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教师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整体素质。其次,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三地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互动。例如,京津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访学研修工作,促进了京津冀三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推进各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再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学能力、仁爱之心等条件,聘请和引进校外优秀专家学者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教学、科研考核体系,特别是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通过上述改革举措的制定和实施,方能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完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DB/OL].www.chinanews.com/gn/2015/05-01/7246786.shtml.
[2]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01/c1001-28159755.html.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DB/OL].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立德树人,习近平强调办好这个“关键课程”[DB/OL].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3/19/c_1124251344.htm.
作者简介:常睿(1981—),女,汉族,天津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