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下新闻写作教学的创新路径
2019-02-06文/余索费虹
文/余 索 费 虹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但面对全新的时代语境,传统新闻写作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发展要求,尤其是全媒体时代媒介形态的模糊化发展,对新闻人才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当代新闻从业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新闻采编、摄录制作能力,而且要具备全媒体思维和融媒体整合能力。因此,如何顺应新闻传播实践的转向,做好全媒体视角下新闻写作教学的创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创新教学方式,增进多维互动
在传统新闻写作教学中,主要是“理论讲解+课堂练习”的单向输出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处于浅层,甚至没有,再加上课程内容时代性建设滞后,学生实操机会较少,以及涉及融媒体的新技术介入较少,造成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知识接受状态,所学专业知识无法有效实现内化迁移,最终无法形成切实的实务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新闻写作教学的方式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互动与反馈机制,以增强新闻写作教学实效性。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会涉及许多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有些内容根本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一一呈现,而单纯的理论讲解又无法达到预期良好的课堂效果。为此,教师可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化融媒体环境,为学生提供新闻采写、编排与传播等实训机会。同时,教师还可创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立不同方向和类型的媒体工作室,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展开媒体运营,在实现知识转化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新闻采写实务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明确以生为本的理念原则,双方共同完成知识建构。
2.充分利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成熟,网络化资源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延伸,有效拓展了传统教学的效益空间。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带来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微视频等。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增进师生多维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清华大学自行研发的“雨课堂”APP,能够将教学内容转移到微信平台上,进而实现师生的多向对接。最重要的是,教师可通过该教学软件进行预习设计、课下辅导、作业追踪等活动,让学生借助手机展开更为充分的线下学习,并通过及时的数据收集与传输,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复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形成了双向动态的互动反馈机制,有利于后续教学的优化改进。同样,教师还可定期向学生推送新闻写作的经典案例,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新闻实务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写作不能简单地局限于“一支笔”,而是要延伸到电脑、手机等终端生成的系统训练上。为此,教师可通过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展开多文本练习,促进学生新闻写作知识的内化迁移。
二、更新教学内容,明确融媒体偏向
在传统新闻写作教学中,课程内容存在明显的偏倚性问题,就是更多集中于平面媒体写作技巧的理论讲授,但显然,这种内容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融媒体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此,必须要加强课程内容的创新调整,增强新闻写作教学时代性和时效性。简单来讲,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平衡不同类型媒体写作技巧的内容分布,重点培养学生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
1.打破文本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因传播符号和传播特性的不同,不同媒体的新闻写作也出现了不同的技巧和风格,如平面媒体的传播符号以文字为主,这就要求在写作时突出文字的表现力,以及行文的结构性,而广电新闻涉及了图文、画面、字母等诸多传播符号,这就要求其写作必须注重协调性和整体性呈现。但归根结底,新闻写作必须要依据受众视听规律展开,坚持口语化表达,以及不同传播符号的协调,从而真正符合受众阅读需求。而网络新闻写作在超文本写作上有着自身独特性,并形成了相应的风格特色,但客观来讲,尽管不同媒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本质上却是共通的,能够进行彼此转化。因此,在新闻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站在整体角度,打破文本界限,通过内容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可将电视新闻的“同期声”和纸媒新闻中的“引语”进行整合,向学生传授电视现场画面转化为平面细节的写作技巧,为其融媒体写作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
2.丰富教学内容。全媒体时代,受众的新闻阅读阵地开始转向移动终端,并由此衍生出了数据新闻、图片新闻等新形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闻写作教学时,在维持原有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适时融入移动新闻、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写作内容,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内容时代性。当然,新闻写作教学在内容更新上,还应该注重延展性建构,就是要加强新闻写作与其他课程的对接,如在进行《社会调查方法》《民俗学》课程教学时,可偏重地方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等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社会调查方法,理解地方民俗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而为其校外新闻采写提供相应的知识支撑,提高学生新闻写作的跨学科能力。
三、创新实践平台,丰富实践渠道
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实践平台的建构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和教师要以强化基础、重点提高和综合培养为思想指导,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开放的实践渠道。
1.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平台的优势作用,挖掘双方的协作效用。一方面,教育主体要积极开发符合新闻写作特点的实践项目,利用校内优势资源,积极培养学生基础写作能力与技能,如创办班级报纸、为校园广播提供稿件、参与校园网站编辑工作等。另一方面,校方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利用所学知识自主寻找新闻线索,自主完成新闻采写任务,如为学生争取地方知名媒体机构在校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地方各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或稿件。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新闻写作实践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实现新闻写作课程评价与校外实践效果的挂钩,进而达到优化教学流程的效果。
2.要构建层次化、动态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新闻写作实践的持续性、规范性和高效性。具体来讲,教师应注重课堂训练、日常实践和专业实习之间的衔接性建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就课堂训练来讲,教师要借助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和作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新闻写作基本技能;就日常实践来讲,教师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等时间,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项目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新闻采写中完成知识迁移;就专业实习来讲,教师应结合学生具体学习阶段和学习状态,适时安排学生到报社、电视台、网站、新媒体公司等进行实习,加强学生对不同媒体新闻写作流程的认知,以及技巧的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完成新闻写作的“融会贯通”。
3.校方要加强融媒体实验室建设。目前,融媒体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标配,但许多学校在利用开发上尚处于浅层,未能发挥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实验室的协作效应,尤其是在新闻写作实践平台方面的价值。对此,教师应成立不同媒体实验室专门的新闻写作小组,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担任,最后形成统一的“中心写作小组”,逐步完成向全媒体写作人才的能力转向。
四、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建构
在新闻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加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方面的建设外,还应该做好考核方式的创新,尤其是要注重过程化、动态化考核体系的建构,这也是全媒体视角下新闻写作教学创新的一大关键。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的考核。传统新闻写作教学更强调对学生单一媒体新闻写作能力的考查,但却忽略了全媒体能力的整体考核,这就要求教师做出及时调整,将考查重点放在多种媒体新闻作品的写作、评析、转换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的综合考查。
2.教师要构建以实践考核为核心的开放化考核体系。传统新闻写作教学中,基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决定一个学期的成绩,这种结果性考核显然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尤其是无法真实体现学生写作实践能力。为此,教师要重新构建考评标准,要善于通过实践项目、课堂训练、团队作业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将考核重点真正落实在新闻写作实践上。另外,教师可结合实际,将新闻写作课程考核分为三大模块,包括日常考勤、期末考试和实践考核,并将实践考核的成绩比重定在50%以上,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实践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够确保考核结果的动态性和客观性,为科学评价教学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3.教师要全面落实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主观与客观兼备的考核原则。在新闻写作教学考核中,教师应建立专门的考核档案,全面记录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动态和静态成绩指标,包括课堂发言、项目参与、实践成绩、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期末成绩等,然后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成绩作客观评定。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新闻写作教学必须要进行及时创新与转变,尤其是做好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教学评价的流程优化,将教学重点转向新闻写作的全媒体能力培养上,在促进新闻写作教学理念时代转向的基础上,增强新闻写作教学目标与时代诉求的贴合,进而真正培养出符合现实发展需求的优秀新闻人才,助推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