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2019-02-04安莉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充分的融为一体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又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精神领域的影响和教育是深广的,然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一、以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讲明道理,让学生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思考。从感性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直觉的道德情感,从而领悟文本的主旨,感受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图为辅,因为图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社会缩影。能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图片内容进行观察、分析、想象和整合,才能真正挖掘出图片背后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对于习作中的漫画教学,可以叙述为主,注意结合课文插图并利用必备的电教设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习作教学中(73页)给了一组漫画,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把自己体会到的含义写出来。我意识到这正是对学生们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好题材。我在教学时注意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导入,同时出现两幅街头场景。老师课前再设计好一段声情并茂的录像,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和文字说明来展示 “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

录像的场景中一幅是干净的街道、美丽的街心花园,人们在大树的林荫下散步,在花海旁下棋;另一幅展现的是脏乱差的街道,垃圾堆满街头,食品店与垃圾相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对比描述,思考一下自己喜欢在哪种环境里生活?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切身感受——向往干净、优美的环境,激发出学生产生爱护环境、保持环境的情感共鸣,乐意按照环境卫生的道德要求去做。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们在思想意识上对保持环境卫生的行为表示赞同,有利于他们在行为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语文教学既达到了教书的目的,又达到了从精神层面育人的效果,可谓两全其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判断美、发现美、欣赏美的视角,结合习作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和挖掘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鲸》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时,可以结合课文插图并利用必备的电教设施,让学生用眼睛仔细去看,静下心来用耳朵去聆听,大胆地用心去思考。了解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等不仅威胁和危害着现代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繁衍和我们子孙后代的长期生存。再结合最近几年的新闻大事件,如“非典”的迅速蔓延、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的大地震,非旱即涝的自然灾害,土地沙漠化的噩运,动植物品种和数量的急剧锐减……使学生从心里明白这些灾难的降临都是由于人类没有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太过贪婪而导致的恶果。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人类必须而且应该付出的代价。从而加深学生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再联系实际让学生谈感受:“如何从自己做起,怎样用行动保护环境。”这样的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的紧密连接,也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行动来传达一种文明礼仪。

二、运用身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树立榜样,使学生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将心比心》一课时,先讲讲雷锋的故事,再结合实际说说为什么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病人、孩子和孕妇让座。让学生在心中有一个疑问,然后引起讨论,采用生疑、置疑、答疑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再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如老师生病时嗓子不舒服,学生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端来开水让老师喝。这里老师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每当我得到你们的关心,心里总是十分激动,虽说你们在家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百般宠爱,但你们现在长大了,懂事了,会关心同学、老师了,和你们生活在一起,老师感到真幸福,正像一首歌曲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就充满了阳光。你们就是老师、同学身边的小雷锋,是老师、同学身边助人为乐的好榜样。这种心中有他人的精神既能感动别人也能温暖自己,此时也可以感染学生产生‘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特殊情感。”再结合教材内容陌生的阿姨替我的奶奶开门,我的妈妈宽容实习护士的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并用行动落实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道理了。

此时教师如果饱含感情地表达一番道德评价语,说的学生动了情,产生了对关心他人这种道德行为的庄严感,教师再适时的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饱含正能量的歌曲让学生一起跟着哼唱,再次升华情感。此时教师把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的综合调动,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既起到了深化课题的作用,又推动了学生今后更自觉地用行动关爱他人,从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的目的。

三、情感交融,抓住感人情节,结合实际进行必要渲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理性的道德情感

例如: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引线;让我们具体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是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则贯穿全过程。语言朴实却蕴含着真情,给我们和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主思考、体验亲情的伟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情感体验和教育。

对于语文教学,我认为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得先动情,要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当学生体会到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伟大无私的父爱时,我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泪下的图片(1、跪寻儿子 2、背儿子回家 3、陪儿子治疗  4、手机短信),当凄惨、悲凉的背景音乐响起来时,再加上我动情的旁白(后来声音颤抖,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当时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学(好多学生的眼睛红红的),更感染了我自己。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一夜之间突然去世时,连句话都没有给我留下的遗憾。我想这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感情被调动起来了,被激发出来了,“父爱”这一主题就得到了很好的升华。然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时,让他们结合亲身经历再次体验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本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表现伟大父爱的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让他们课后去读一读,达到“教一篇,带一篇”的目的。

四、能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的训练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德育教育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所选用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编者的意图和作者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并不能像画家和演员那样,会直接去用形象表达、展现、凸显出来,而是以丰富奇妙、意味深长的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文课文之中。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就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足工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当中,从引导学生“读字”入手,逐渐读出文意,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渗透德育,就要做到水乳交融,春风化雨、不着痕迹,而不是油水分离。

例如:在组织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课文《落花生》时,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实在很难得”中的“实在”一词,结合许地山平时因工作忙碌很少和家人相聚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在对比中懂得父亲也来了,确实很难得,也从侧面衬托出了父亲是爱孩子们的。虽然学生暂时不理解父亲的这种放在心底的深爱,但能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初步理解作者隐含的感情也是一种进步。

五、可以根据语文课的特点,注意让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德育教育

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交流,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时,引导学生朗读我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读这句话时,我想让学生不仅只读懂字面的意思,还想让学生读懂字面背后的深层含义,我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说说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是“有用的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后,我又借机进行拓展,这样介绍许地山:“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一直在为祖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奔波忙碌,在48岁那年因心脏病复发而去世。”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然后用课件出示许地山的座右铭:“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顺势而问,有用的人就是具有什么品质的人?学生就领悟到了:有用的人就是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有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图虚名品质的人。这也是许地山用落花生这个笔名的缘由,他是在用落花生的品质鞭策自己全力以赴的为国家做贡献。

已经上到这儿了,我就借机拓展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人是具有落花生品質的人?”学生就说到了清洁工、警察叔叔、人民解放军、教师、医生……我借此升华了一下主题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了国家几个领域的特殊贡献者,并且让学生再次读许地生的座右铭:“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明确指出他们都是具有落花生品质的人,具有朴实无华、无私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品格。

无论是个别读、小组读,还是默读、朗读,都有不可忽视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为了突出人物的美好品质,齐声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突出了主题,又加深了领悟内涵的时效性。

六、把语文课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用许地山引出平凡的劳动者,又用平凡的劳动者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就成了国家的建设者和奉献者,这一主线升华了文本内容和文章主题。使学生通过文中谈论花生的好处这个切入点,来懂得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做人要有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格。从而再次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用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思想认识最终内化为良好的品行,成为指导学生道德抉择的启明灯、指航灯。所以,除了激发学生情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把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素质,其效果是显著的。

总之,上好小学语文课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或课文中,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是根本。只有把课本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活动把品德教育深刻的融入学生心中,落到实处,才体现了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优良品质、陶冶情操的人文性与功能性。

小学的语文课在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高尚品质,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21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更多新颖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传授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精神内涵,才能为祖国、为社会、为家庭培养出各种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作者简介

安莉娟,女,汉族,籍贯: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现久居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1982年出生,学历:本科 ,职称:英吉沙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与德育培养。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情感移植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