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探究

2019-02-04李姣

大经贸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

【摘 要】 同任何地方的华人一样,菲律宾华人的移居和融入也是一部漫长的血泪史。华人群体一直处于菲社会边缘地位,直到马科斯时期简化入籍政策,菲华人的身份合法性问题才被纳入统治者的议程。菲华人自身的努力加之菲政府和社会态度的转变,华人对主流社会的融入程度不断深入,以“菲律宾人”的姿态走出华人小社会,进入菲律宾大社会。

【关键词】 菲律宾华人 华人同化 社会融入

一、绪论

(一)引言

华侨华人移居菲律宾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冰川时期,居住在中国华南的部落就曾通过“陆桥”来到菲律宾群岛。华人较大规模移居菲律宾是在明中叶以后,太平洋航路的开辟带动了海洋移民,闽粤人开始大批移居菲律宾。明中叶至二战前,移居菲律宾的闽粤人多为暂时性停留,并非永久居住。大多数移居者到菲律宾只是为了寻找商业机会,赚钱后衣锦还乡,那是的华人社会仍是一个流动的移民社会。二战后,中菲交通中断,加之新中国成立后中菲之间一度处于对抗状态,菲律宾华人回国无望,大批华人开始在菲律宾定居。

大帆船贸易揭开了华商移居菲律宾的序幕,华商以筚路蓝缕的精神在海外开辟新天地。在西班牙统治时期,殖民者对华人迫害,多次屠杀,把华人居住区限制到“八连”。早期漂洋过海的华侨文化程度大多不高,迫于生计,或充当苦力,或以“三刀”(菜刀、剃头刀和剪刀)“两小”(小商、小贩)等活计闯天下。诗人云鹤在 《野生植物》中写道,“有叶/却没有茎/有茎 / 却没有根/有根/却没有泥土/那是一种野生植物/名字叫/华侨”,由此可见华侨华人在漫长的移居历史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华人虽然一路坎坷,但也经过自身的努力和菲政府及社会态度的转变逐渐融入到主流社会,成为“菲律宾人”。

(二)文献综述

关于菲律宾华侨华人群体的研究文献较为充分,专著以菲律宾学者研究成果较多,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菲律宾华人社会的不同侧面如历史、政治地位、认同变迁等具体角度展开论述。关于华侨华人对主流社会融入的相关国外研究成果如下:上世纪60年代,菲律宾学者陈烈甫的《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对整体上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三代华侨华人的认同进行研究。菲律宾籍华人学者施振民先生在《菲律宾华人文化的持续—宗亲与同乡组织在海外的演变》《菲律宾的华人社团与种族认同》等作品中创新了对华侨华人社会的研究,他从宗亲会等华人社团组织的角度探究华侨华人的生存及华人社会的转变。新加坡学者特蕾莎·卡里诺(张素玉)的 《菲律宾华人与政治融合初探》,从菲律宾华人政治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有关菲律宾华人社会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庄国土、陈华岳等著的《菲律宾华人通史》是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从古代时期一直到21世纪的菲律宾华人社会,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移民、菲律宾华人社团的发展以及菲律宾华人文化生活变迁进行详细探究。陈衍德在对菲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作《现代中的传统—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庄国土在《菲律宾华人政治地位的变化》中从华人的政治参与角度研究华人社会的转变。林云、曾少聪的《族群认同: 菲律宾华人认同的变迁》主要研究华人认同变迁的表现,分析菲律宾华侨华人又“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二、菲律宾华人社会融入的实践

(一)“菲律宾人”认同的转变

身份认同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人政治认同的转变,施振民指出:“华人集体转籍之后,法律上成为菲律宾公民,政治上必须与菲律宾认同,这是很浅显的道理。”马科斯时期的华人政策是菲律宾对华人归化政策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菲当局严格限制华人入籍,保护菲律宾人的权益,限制华人与当地人拥有同等的权利。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西方国家开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加之马来西亚先于菲律宾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马科斯总统认为菲律宾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很有可能导致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孤立,华人问题的拖延也可能导致中菲建交后华人对菲律宾社会的疏离状态。因此,菲当局开始着手解决华人入籍程序问题、侨校菲化问题、逾期游客案等。

马科斯的华人同化政策使华人获得与当地人平等的政治地位,华人走出“华人圈”,加速菲华融合的进程。华人身份地位获得法律认可,并在法律层面与当地民众享有平等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华人对主流社会的融入,华人对自己“菲律宾人”的身份认同也更为强烈。他们承认自己有华人血脉,但最根本的他们是菲律宾人,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这也是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最深刻的体现之一

(二)参政意识的觉醒

华人参政意识的觉醒得益于阿基诺夫人的推动。1986年,阿基诺夫人和马科斯共同角逐菲律宾总统宝座。为了争取华人选票,阿基诺夫人声称自己为华裔,号召华人为她投上一票,并表示在总统任内,邀请菲华贤能参与政府治理。在充分调动华人社会的参政热情下,阿基诺夫人最终成功就任菲律宾总统,此次选举也大大激发了华人的参政热情。在华人社会的支持下,国会在1987年的选举中,有3名华裔进入了總统提名的24位参议员候选人名单。

此次华人参政算是华人社会进入菲律宾政治的开端,自此以后,菲律宾华人也开始积极寻求政治参与机会,不论是选票,还是华人商贾提供的竞选经费都在体现了华人参政的力量,而且不少华人也在政治系统中谋得一定职位。随着菲华人实力的增强,华人参政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以提供支持为主转变为主动进入选举。同时华人团体也成为各政治力量拉拢的对象,华人的参政意识在新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文化信仰的融合

华人移居菲律宾开始漫长的异乡打拼,在长期的生活中,华人无法不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们也保留了自己从中国带来得传统风俗习惯。为了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华人有时也不得不在中菲文化选择上做一些妥协,演变出既包含中国传统习俗又符合当地社会习惯的文化交流方式。

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将近三百年,强迫当地居民信奉天主教,成為西班牙统治的支柱。至今为止,可达85%以上的菲律宾人仍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早期华人主要来于福建闽南,闽南人把佛教带到了菲律宾。菲华混血儿之间演化出混合的宗教信仰,是天主教和佛教结合的独特产物。他们本来信奉观音,但在天主教信仰的影响下,他们把圣母当做观音的替代,同时也采用中国式的祭拜仪式,如在圣母神像前烧香点蜡烛。在马尼拉中国城内也有用中国传统香烛供奉的十字架祭台。华人用中国传统方式祭拜天主教信仰的上帝、耶稣充分体现了中菲文化融合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菲律宾很多早期的雕刻都由华人完成,其在雕刻风格上受到了较大程度的中国艺术的影响,各类雕刻成品上多显示中国的传统花纹和色彩。就连菲律宾的不少教堂门口,都有石狮子在把守,中国城内的不少较大型商业区如酒店门口也都放置有石狮子。

(四)社会公益的投入

华人在居住国获得稳定的生活之后,尤其是一些富商大贾,开始积极投身于各类慈善公益事业。不论是祖籍国的灾害,或是在居住国赈灾、助学、扶贫等都有华人的身影。菲律宾华人社会以其特有的“三宝”为载体,服务于当地的公益福利事业,协助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第一宝是在农村捐建校舍。六十年代,菲律宾城乡差距较大,很多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上学或学校硬件设施不足以支撑教学活动,菲律宾华商联总会制定了“捐建农村校舍方案”,发动旅菲华人捐款捐物,在农村地区兴建学校,并在学校建设完成后交由当地政府管理。第二宝是华人志愿消防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菲律宾华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仍然是较低的,一旦华人区发生火灾,坊间就会传言说华人故意纵火以骗取保险金,当地消防队到达之后也要先向受灾者索要酬劳,这样的情形给华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华人开始组织志愿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不仅只应对华人区的火灾,对华人区以外的地方只要有灾情也奋力救助。第三宝是义诊服务。菲律宾贫困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在疾病来临时往往无法就医,因此华人设立义诊中心。在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的号召下,菲律宾全国各地的华社开展菲华义诊服务,他们送医送药,极大缓解了社会压力,也得到了菲官方及民间的一致肯定。

三、结语:从寓居者到菲律宾人

菲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是一段艰辛的历史,华人从身份认同、参政意识的觉醒、宗教信仰交融、公益服务等方面寻求进入主流社会。在经过漫长的努力后,华人的贡献有目共睹,华人群体逐渐为当地人所接纳,华人开始进入菲律宾大社会。就目前而言,菲华人对当地主流社会的融入较为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如仍有不少华人未取得菲律宾国籍、仍有华人未完全认同自己的“菲律宾人”身份。对于菲律宾的华人何时才能完全定居于菲律宾社会,则取决于当地政府和社会对待华人的政策与态度,以及华人认同菲律宾的程度,其中也包括中菲关系对华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庄国土、陈华岳等:《菲律宾华人通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年。

[2] 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68年。

[3] 陈衍德:《现代中的传统: 菲律宾华人社会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庄国土:《菲律宾华人政治地位的变化》,《当代亚太》2004年第2期。

[5] 曹云华:《试论菲律宾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1 年第 10 期。

[6] 林云、曾少聪:《族群认同: 菲律宾华人认同的变迁》,《当代亚太》2006 年第6 期。

[7] 姜兴山:《试析菲律宾“戒严政府”时期华侨社会的演化》,《世界民族》2016年第2 期。

作者简介:姓名:李姣(1995—),女,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菲律宾政治、华侨华人等。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视角和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
流动人口犯罪防控八大关键词论要
论社会工作视角下失独父母的社会融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