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古代诗词 弘扬传统文化
2019-02-04翟玉娟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选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国学精粹,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考语文考试中,更是把古诗词鉴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查要点,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这一块却成为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在考试中失分比较严重,成为困扰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有效地打破这一瓶颈,成为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而这一焦点也就成了笔者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古代诗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鉴赏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考查对象。古诗词鉴赏已经成为新课标重点强调的能力之一,成为检测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探究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对于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熏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理解能力的有限,知识储备的不足,学生在古诗词这一块上面普遍较弱,学习难度很大。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教师语文教学的瓶颈所在,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呢?我想还是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内驱力,才能够开动自己的发动机,开足马力,勇往直前的,学生才能够用更高的热情和激情去投入当中,只有当一个学生主动去学的时候,学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为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讲授诗词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点找见,教师要思考对于不同学力的学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我平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讲授之前,我会借助多媒体工具做成课件,把作者诗词里面描写的意境用直观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词通常就是用精简的语言来描写与作者有关的人和事,以及自然风光和生活境况,进而表达作者内心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感受。引导学生进入到作者描写的意境当中,学生才能够体会古诗词的美妙,才能享受文字之美、文字之妙。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二、 深刻了解时代背景,准确解读文章题目
在初中古诗词学习当中,一定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线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引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理清楚诗词的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在这一环节上一定要重视古诗词作者以及古诗词写作的背景,千万不能忽略。任何作品都带有时代的烙印,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自己生活经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洞察和品味作者的文学作品,也才能够去客观公正地鉴赏他的诗词作品。
俗话说“蛇打七寸”,在古诗词学习中,古诗词题目就是整个“蛇”的“七寸”所在,它就是整个诗词的核心,很多古诗词的题目都高度概括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内容。让学生对古诗词题目进行深入的剖析,有助于学生对整个作品进行感悟和把握。比如,我们在讲解《回乡偶书》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分析,透过题目可以看到,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外漂泊,终于回到故乡的一种感怀。透过题目,可以看到作者感叹物是人非,时光飞逝的一种写照。再如,唐代边塞诗人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古诗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文章标题就有一种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而“白雪”则点点明了写作的时间,让原本惆怅的笔调更加低沉,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
三、 推敲研磨词句,领悟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讲求语言的艺术,诗人或者词人都非常注重对字词的使用,都会对用词进行推敲研磨,恰到好处的字词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极端传神的。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字词的推敲和评析。唐代诗人贾岛题为《题李凝幽居》一诗为众人熟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尤其是里面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脍炙人口,也成为推敲研磨词句的典范。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会儿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由此可见,古代诗人或者词人在用字用词方面是非常谨慎的,都要进行精心的推敲之后才能定下来。正因为如此,古诗词都非常精致,也非常传神。再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一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用一个“空”字给雨后黄昏的山村染上了一层宁静的格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都用“空山”两字炼的极好,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的“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找到诗词的“诗眼”,诗眼往往是一个精炼逼真的字,或者是精准透彻的句子。只有把握住诗词“诗眼”,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感情基调和感情脉络,有些“诗眼”往往暗含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寄义。
四、 找出诗词意象,把握诗词意境
古诗词的鉴赏不是简单的诗词阅读,而是要通过作者所使用的词句挖掘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透过文字现象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情感。但是初中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能力不高,为此很难准确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帮助学生剖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准确到位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需要学生准确捕捉古诗词里面的“意象”,然后通过意象理解意境。
古诗词里面有意象,也有意境,透过意象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意境,也才能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意境表现为古诗词里面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典型物象,意象一般为名词,找意象,就去找描写景物的名词。如: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诗文中我们可以找描写景物的名词,这次名词有“明月、松、清泉、渔舟”,因此明月、松、清泉、渔舟就是这首诗的意象。而意境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感知的抽象的一种境界,它往往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形成的能够表达一种基调的镜像。意象或意象的整合形成了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我们还是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进行说明,这首诗中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晚归浣女,泛舟渔人等意象,把整个山间秋天月下之景描绘得形象动人,给整首诗染上了宁静却不失活力的基调。整首诗语言清丽,通俗易懂,精致到位,作者在描写空旷的秋景,但是整首诗却没有“悲伤”的格调,相反,整首诗却充满活力,富有生活气息。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五、 调动生活体验,加深古诗理解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可见,生活就是古诗词的“活教材”,古诗词离开生活,也会变得虚无缥缈,空洞无力。初中古诗词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品鉴,学生就会感觉容易多了,同时还能增添兴趣。比如,当我们的学生去河西一带去旅游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看到远处的炊烟能想到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后对照作者所描写的景象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首边塞诗的理解,作者的一次感受要比老师讲解千遍万遍要有效得多。初中语文课文里面的很多古诗词,如果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来鉴赏,就会别有一番韵味,学生也就会乐在其中。文学作品就是实际生活的写照,是作者源自生活而发生的情感之鸣。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过程当中,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文章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在古诗词学习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结合学生源于生活的已有知识对于古诗词全面的把握和深度的解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由此可见,诗词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将文章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初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中,对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已经有较多的把握,这样丰富的经历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经历,最终达到引起心灵共鸣的效果,感受来自作者深沉的情感。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璀璨明珠,做好古詩词鉴赏对于传承中华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古诗词的鉴赏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努力,行之有效的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对于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熏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晓芸.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初探[J].学周刊,2019(30).
[2]刘丽娟.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备考研究[J].学周刊,2019(28).
作者简介:
翟玉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附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