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2019-02-04景国玲
摘 要:数学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初中生而言,数学知识具有枯燥性和复杂性,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将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丰富性的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上,不仅能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听觉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就结合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及现状,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应用建议,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21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且给各领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它以其图文并茂的优势,将抽象、难懂的知识以直观、具体、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知识难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应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中,笔者就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教学策略,希望与广大教育者共同探讨,从而对数学教学的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一、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跟随教学进度主动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继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学研究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不仅能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还能将知识具象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具体如下:
第一,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可将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第二,可将数学知识具象化。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化,对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借助信息技术,便可将抽象的知识以具体化的形式展示出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相比较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数学课堂上,难免会进行一些试题的练习,这样就会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长期这样机械、重复的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会为数学教学带来重复、机械的工作,还会给学生一种枯燥、单调的学习感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利用信息技术便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起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 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堂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一节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发挥着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还能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如果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不仅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准备好的课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对导入环节进行优化,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这一课内容时,上课伊始,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显示的是一个故事“超级玛丽的欢乐假期”,故事中有四个平移的运动场景,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轻松、有趣的情境中;接着我又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平移运动场景,并让学生认真观察其中的某一场景,从而引入这节课的教学新知,带领学生分析平移的特征,让学生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帮助学生发展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的教学做铺垫。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导入环节,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有助于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教学模式日益减少,创设情境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创设情境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创设即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知识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进而提升其数学学习效率。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运用多媒体创设恰当的情境,可有效将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初中数学教学更加高效。
德国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如果在你面前放20克盐,你肯定会难以下咽;但如果将这20克盐放到美味可口的汤中,那么你在享受佳肴的同时就能把这20克盐吸收掉。”教学亦是如此,如果单纯地把知识摆在学生面前,很难让学生吸收,但如果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融合,那么就会为知识增添活力,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究,从而帮助学生对知识吸收与理解。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将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三)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的点拨讲解。而信息技术能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形式,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这一优势来辅助数学教学,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课内容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图形旋转、平移、对称、拼合等变化,了解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图形的变化,在动手实验中探索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变化,以及对图形旋转的理解。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凭空想象,这样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一样了,可通过电脑课件为学生演示点的运动,如笔者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了汽车上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运动之后形成了扇形面,然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运动轨迹?”学生立马陷入积极思考中,片刻之后,就有学生说:“老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先是点,然后全部贴上黑板就是线,然后旋转就能形成扇面。”还有学生说:“扫地的时候,扫帚与地面接触先是点,然后全部接触就是线,然后扫地就会形成面。”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教学新知,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数学是一门综合实践性教学的学科,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可从多方面角度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主要时间都用在了理论讲授方面,在知识陈述方面占用了大量时间,没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很难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掌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中的发挥,導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教学内容的复习与巩固,这时,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思维导进行教学,带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不仅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的数学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资源展示数学中各种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挑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为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数学教师,应紧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尽量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金明.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39.
[2]王继康.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初中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52.
[3]谢宗明.浅析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30.
[4]严保同.基于教育信息化下的数学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34.
作者简介:景国玲,江苏省扬州市,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霍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