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综合统计框架下的金融数据标准化及国际借鉴
2019-02-04刘晓鑫
刘晓鑫
摘 要:金融业综合统计需要及时有效识别重大风险隐患,但当前金融业综合统计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近年来美、欧金融监管部门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开放、标准化的微观金融数据体系,场外交易市场成为金融数据标准化改革的突破口。我国应积极借鉴国际经验,重视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与国际数据标准对接,积极参与微观金融数据标准制定并持续加大对监管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关键词:金融业综合统计;场外交易市场;标准化;监管科技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9)12-0058-05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19.12.007
一、引言
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对于有效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将对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修订作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启动了对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全面修订,拓宽统计覆盖的机构和工具范围, 由原来主要关注银行业机构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活动,进一步丰富了金融部门和金融工具分类,并强调流量交易数据和存量数据的同等重要性。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被赋予更多金融监管与统计职能,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统计得到加强;同时,美联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银行信息共享协议,和联邦存款公司等多家监管部门签署了协调监管职责、共享监管信息的备忘录。欧洲央行也制定了2009—2012年金融统计中期工作计划,将扩大统计监测范围、填补统计空白列为高优先级的重点工作。国际金融监管的这些重大改革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中央银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特别强调,要研究和借鉴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通过金融业全覆盖的数据收集,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
201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平稳,经济运行韧性较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全球贸易摩擦的升级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加,全球经济金融脆弱性有所上升,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内生增长动力仍需增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加剧,金融风险仍较突出。要直面这些矛盾和问题、摸清风险底数,可以说,离不开金融业综合统计。金融统计和金融数据,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中,发挥越来越突出和显著的作用。2018年3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18号文),提出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这就要求中央银行的金融统计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从传统的围绕货币政策的职能统计,转向既为货币政策服务、又为金融稳定服务的全面统计。
二、当前金融业综合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更加隐蔽、复杂。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企业信用风险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内部、传统金融与新型金融之间,风险的隐蔽性、关联性、传染性不断增加。金融业综合统计若要完成服务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目标,需要及时有效识别重大风险隐患。这也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对金融业综合统计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金融统计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数据标准不统一、宏观经济风险统计基础比较薄弱、关键领域的统计监测存在缺失等等。因此,只有不断深化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才能满足宏观金融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目前,在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框架下,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已开展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8类金融机构在内的资管产品统计,实现了每一个资管产品的编码和登记,有效提高了跨市场产品全流程、全链条统计监测效率。然而,当前,金融业综合统计仍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具体而言,一是跨境、跨区域、跨市场的数据统计和风险监测仍显不足。目前,现有统计难以覆盖金融交易的全部链条,需进一步建立完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统计,有效识别市场风险及其传染渠道。二是创新型金融机构和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数据统计应尽快完善。目前,现有统计难以覆盖全部金融机构和交易产品,市场存在大量创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对其类别归属和统计标准尚不明确。需密切关注金融新业态、新产品,适时纳入统计监测范围。针对债务证券、股权及投资基金份额、金融衍生产品、保险准备金、或有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经济功能、流动性、期限、风险、价格等内容需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统计制度。三是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等关键领域统计监测较为薄弱。需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环节统计监测,强化对金融控股公司资产负债、利润、股权关系、风险状况、风险集中度、资本状况等重要风险内容的统计和识别。四是各机构信息共享的基础薄弱从而难以实现数据共享。目前,各行业统计标准尚未统一,信息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特征,金融体系整体风险无法有效测度,金融体系的整体流动性、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无法精确量化及汇总。需进一步强化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形成口径明确、协调统一、兼容可比的统计数据基础。
三、全球金融数据统计的最新进展
通过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反思可以发现,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和产品的创新发展,对金融体系基于微观审慎为主的传统监管逐渐失效,原有的监管框架和风险评估方法难以充分和及时地反映系统性金融风险。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越来越难以获得覆盖全部复杂金融交易和产品的高质量的、连续的微观聚合数据,传統的金融统计存在着严重的数据信息缺口,其结果导致既不能在危机前提示预警,也无法帮助监管部门在危机爆发后有效判断影响程度,从而难以实施有效监管和妥当的风险应对。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为例,该公司曾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数千家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然而,金融监管当局对这些子公司从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却知之甚少。长期以来,金融数据统计体系如同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一样,按照国别、地域或业务领域等不同标准被制度性地割裂开来;不同国家乃至一国内部不同部门制定的信息标准差异很大,以至于多部门的微观统计数据和信息难以有效整合。传统金融数据统计的碎片化、滞后性与低效率使得其难以对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出即时反馈,对影子银行以及场外衍生交易的统计覆盖不足则降低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危机过后,美、欧金融监管当局一方面改革监管框架,在制度设计上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另一方面,也将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特别是将弥合数据缺口问题提上了议程,即努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开放的、标准化的微观金融数据体系。
全球金融数据统计体系的改革进展大体上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LEI),即通过给所有参与金融交易的法人机构发放标准化的编码,从而实现对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全面识别和监测统计。第二,对金融交易的标准化分类和编码,特定金融交易识别码(UTI),即对全部金融交易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定义,并对单笔金融交易(尤其是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品交易)赋予唯一性的编码标识,该标识明确每类金融工具的风险特质。第三,对金融产品进行标准化的数字化编码,即特定金融产品识别码(UPI),确保金融产品的可识别性和可追溯性,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监控的及时性和精准度。由于场外交易市场的透明度最差,因此其也成为金融数据标准化改革的突破口。
(一)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
在法人机构识别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2年5月30日发布的ISO 17442:2012被确定为全球金融市场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系统的编码标准,即为全球每一家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法人实体分配一个由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的20位的身份识别码,作为在全球金融交易以及国际金融监管中识别其身份的唯一编码。与此同时,所有获得身份识别码的法人实体应当向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系统提交有关参考数据。参考数据分为两个维度,第一层级的数据较为简单,包括正式名称、总部地址、法律形式、获得识别码的时间、最后更新信息时间等等,旨在解决身份识别问题;第二层级的数据则包括股权结构信息,特别是实际控制方的信息,旨在解决交易对手识别问题。这些数据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有条件的共享。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的治理架构由监管监察委员会(Regulatory Oversight Committee)、中央执行体(Central Operating Unit)以及由各国分别组建的本土运行体(Local Operating Unit)组成。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2年11月通过了《全球监管监察委员会章程》。2014年6月,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基金会正式成立开始履行中央执行体的职能。本土运行体由各成员国分别组建,其主要负责在所辖范围内向各金融法人实体提供系统服务,如接受和登记身份识别码申请,收集、验证和存储相关数据与信息,维护本土数据信息的安全以及开发本土语言服务系统等等。
自2012年获得二十国集团(G20)的认可后,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体系成功运行,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发码与核心数据采集阶段。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30万余法人机构识别编码,覆盖200余个国家。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在某些金融市场部门的覆盖率较高,覆盖场外衍生品交易报送机构所涉及总交易量的近100%,债券和股票市场证券发行机构所涉及交易量的近78%。在上述领域基本已经实现G20所提出的“鼓励全球范围内使用法人机构识别编码支持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进行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的目标。具体来说,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体系的实施为有关当局提供了多种监管应用场景,包括:
1. 监测金融风险。使用标准化的识别编码可显著提升对全球复杂金融市场风险积累的识别能力。例如,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可以使用法人机构识别编码识别大多数掉期交易的对手方,并通过可靠有效的唯一识别编码分析掉期交易活动和机构敞口。
2. 实现对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的汇总。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有利于处理所有相关机构的数据加总,可用于多种类型风险的分析。例如,欧洲央行指出,监管机构需要识别和监测因重要借款人集中而产生的风险。为此,监管机构将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如果可用)作为识别交易对手方的唯一标识符,可以跨机构映射单个交易对手的风险,以了解每个交易对手对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3. 统计分析。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可以明确识别法人机构,因此便于进行广泛的统计分析。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探索在其协调组合投资调查(CPIS)数据库中使用法人机构识别编码,以便按经济体以及持有人和发行人的部门向用户提供CPIS位置。尽管覆盖率不足,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已被国际清算银行(BIS)用于方法论论文中,探讨如何通过大型公司贷款建立银行—企业贷款关系。
4. 有效识别企业结构。例如,俄罗斯银行利用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建立俄罗斯控股公司(包括外国子公司,其法人实体名称的识别证明不可靠)的会计结构,并监督俄罗斯银行向集团层面的实体发放贷款。
5. 有效识别市场结构。例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使用法人机构识别编码以及其他标识符来识别场外衍生品市场中的实体并构建网络,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市场的结构。
(二)特定金融交易与金融产品识别码
与金融机构识别相比,金融交易的标准化分类与金融产品识别面临的困难较多,进展也相对缓慢,目前取得的主要进展集中在场外交易市场。2014年9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启动了旨在整合全球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数据可行性的研究计划。根据这一计划,FSB提出了创设特定金融交易识别码和特定金融产品识别码的设想,从而为各国场外交易市场微观交易数据的整合提供統一的技术标准。2014年11月,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以及国际证券委员会(IOSCO)成立了一个关于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品数据的协调工作组,以制定主要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品数据要素的定义、格式和使用指南。2016年3月,FSB成立了UTI/UPI治理工作组(GUUG),旨在进一步推动和协调全球实施统一的特定交易识别码和特定产品识别码。GUUG的主要目标是在与协调工作组密切合作的同时,向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有关特定交易识别码和产品识别码治理安排的建议。该小组成员包括: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英国、美国、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委员会、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CPMI以及IOSCO。2017年2月和3月,FSB先后发布了特定交易识别码的技术指导文件和治理框架征求意见稿;2017年9月和10月,FSB发布了特定产品识别码的技术指导文件和治理框架征求意见稿。
根据上述文件,特定金融交易识别码的主要目的是在向数据中心报送场外交易市场信息时,唯一性地标识单笔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品交易的代码;特定产品识别码的主要目的则是用以识别特定场外交易市场衍生产品,每种产品将被分配一个特定产品识别码,这个唯一的代码又将映射到一组由参考数据要素组成的数据集,这些数据要素能够描述产品的特征值,并将相关数据汇集在数据库中。特定产品识别码将有助于促进场外交易市场衍生产品的汇总,帮助监管部门评估系统性风险和履行其他市场监管职能。参考数據要素与数据库是特定产品识别码/特定交易识别码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定产品识别码数据库存储识别码及其相关的参考数据要素。为获得特定的场外交易市场衍生产品代码,市场参与者(如交易方、交易场所)必须向服务提供商提供一组相关的交易及产品的参考数据要素值,代表与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品工具及其下属机构相关特征的独特组合。特定产品识别码参考数据要素则分为工具类型(如掉期)、工具特征(如名义摊销)和有关基础的信息(如利率指数、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类别。通过整合参考数据要素,特定产品识别码将尽可能地识别每个场外交易市场衍生产品。每个单独的产品识别码将包含一组参考数据要素及其数值,从而代表一个独特的场外交易市场衍生产品。在治理架构方面,2018年4月,FSB发布了特定产品识别码全球治理框架征求意见第二稿;2019年4月26日,FSB正式指定国际编码协会(ANNA)下属的衍生金融服务局(DSB)作为特定产品识别码系统的服务提供商,并授权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最终的编码数据标准。FSB计划在2019年完成特定交易识别码和产品识别码体系的全球治理框架建设。这将成为继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系统之后,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场外交易市场微观金融数据系统,从而为全球金融数据整合树立典范。
四、我国金融统计的发展策略
(一)高度重视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与国际数据标准的对接问题
以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特定金融交易识别码和产品识别码为代表的微观金融数据系统将成为下一代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基础设施。因此,我国在建设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过程中,要持续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统一规范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交易对手方所属经济部门、金融基础设施等基础统计要素的定义、口径、分类和编码等规则。在基础统计标准方面与国际标准对接,特别是学习FSB、CPMI和IOSCO等国际组织对特定产品识别码/特定交易识别码数据系统的监测框架、指标设置、数据汇总等方面的前沿理念与成熟经验,探索研究将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品以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传统金融交易和金融产品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框架,扩大核心指标采集范围,加大对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覆盖面,从而将我国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打造成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开放型微观金融数据平台,并以此建设先进完备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
(二)积极参与微观金融数据标准制定并扩大在全球金融数据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微观金融数据的标准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趋势,这既源自主要发达国家对危机教训的反思,也是在大数据时代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监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FSB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平台,其推动的以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特定金融交易识别码和产品识别码为代表的微观金融数据标准化进程,为全球金融数据整合奠定了基础。尽管目前技术细节和制度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标准化的微观金融数据系统将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是各国实施宏观审慎管理以及开展国际监管合作的重要工具。现阶段是全球微观金融数据标准形成和参与全球数据治理的关键时间窗口,积极参与这一进程有利于扩大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并通过对数据规则施加影响维护自身利益。目前,中国专家在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特定金融交易识别码以及产品识别码的相关专家委员会中的数量仍显不足,且主要集中在监管部门,来自商业性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偏少,难以从多角度反映中国诉求。这与我国在FSB以及全球金融治理中日益扩大的影响力是极不相称的,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三)以微观金融数据体系建设为基础持续加大对监管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微观金融数据的标准化是基础设施层面的建设,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汇集不同部门的微观数据,提高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和预警能力。危机过后各国普遍加强了监管力度,对金融数据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尤其是数据管理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类型各异的微观数据对监管部门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海量的微观金融数据,只有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才能够有效提高分析效率。因此,应当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沙盒”的基础上,给予相关高科技企业利用金融科技开展金融业务创新的机会;在对微观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应重视监管科技的研究,加大可视化分析、机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应用,提高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的数据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尹勇.金融业综合统计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J].中国商论,2019,(2).
[2]王迪昀.金融业综合统计从资管统计突破[J].金融博览,2018,(11).
[3]韩志高.大数据条件下金融统计模式创新之策[J].中国统计,2018,(11).
[4]魏贞.基层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报送工作质量和效率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7.
Financial Data Standardiz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References
Liu Xiaoxin
(PBC Changchun Sub-Branch,Jilin Changchun 130012)
Abstract: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need to identify major hidden risks in a timely and effective manner,but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urrent 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o cover a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the US and European financial regulators have been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an open and standardized micro-financial data system globally. The OTC market has become a breakthrough in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data standardization. Based on such condition,China should actively lear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s 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data standards,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micro-financial data standards,and continue to increa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egulatory technology.
Key Words:comprehensive statistics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OTC markets; standardization,regulatory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