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探析

2019-02-04于清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赵州桥段落课题

于清华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越来越丰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关注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概括能力 关键词 创新

引言

与其他能力相比,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耗时较长的教学工程。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要求,做好教学内容中心和教学环节设置工作。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巧妙的点拨,让学生在长期的课堂训练中获得概括的技巧,提升个人概括能力。[1]

一、利用课题,培养概括能力

所谓课题,就是课文的题目。与学生的个性化概括相比,文章的题目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文章题目又称为题眼,合理的题目能够让文章更有气势。在阅读之时,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便是题目。对题目的理解,对课题的概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明确文章的主要对象,或者要表达的精神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课题去提高个人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课题作为提出质疑发现问题的切入点。利用课题,去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这对于学生的课堂阅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2]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小学语文课本所涉及的课题类型。学生所学习到的文章题目,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些文章会以地点作为题目,像《象鼻山》。一些文章会以人物作为题目,像《司马光》《槐乡的孩子》《小摄影师》等。还有以景物为题目的,像《赵州桥》《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中的重点词进行有效概括。题目往往影射着阅读内容,暗示着文章的主要内涵。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课题中的重要字词,直奔文章中心,了解文章的主次,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概括。像在学习《小摄影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谁是小摄影师?小摄影师做了什么事?事件的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围绕课题提出这几点问题,并在阅读中将这几个问题解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

二、利用段意,培养概括能力

概括段意,是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必要环节。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先从段落概括开始做起。段意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关系。概括每段的段意,比让小学生直接概括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更加轻松一点。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篇幅不长。文章分设为几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有各自的主要内容。各个段落主要内容的结合,便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段落主旨的总结作为重要环节。以此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表达分享自己段落大意,总结成果。

像在讲解《火烧云》这一课时,文章主要有7个自然段。通过内容大意的总结,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大段落。第一段为第一自然段,主要讲解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地上的集色彩和光泽。第二段为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主要将火烧云“烧”起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瞬息万变的颜色和形状。第3段为第7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的情景。通过三个大段落段意的总结,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每一位学生所表达的段意不尽相同,教师要结合学生所总结内容与实际内容的契合度给予必要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总结段意的正确方法。

三、利用中心段与中心句,培养概括能力

中心句,是相比段落更小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中心段或段落的中心句。引导学生以更快速的方式,明确段落的大意或文章的大意。很多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按照叙述顺序所写,也就是常说的总分总结构。这样的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有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中心句,每一个段落都能够找到一个揭示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这样的中心句或者中心段落,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像在讲解《赵州桥》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在句子表达上都以赵州桥拱形结构和大小桥洞这些建筑特点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找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段。让学生分析这一自然段在文章内容表达上的作用,促进学生了解何谓中心段落。在讲解各个段落时,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每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是哪一句话使其了解了主要内容。先引导学生学会找中心段落和段落的中心句,分析中心段落的分布特点和段落中心句的分析分布特点,能够让小学生在未来的阅读过程中,以最快的速度去获取段落大意和文章大意。像文章的第2段,第1句话为“赵州桥非常雄伟”。接下来,通过描写介绍了赵州桥的桥长、桥宽、桥高、桥的整体结构去完成对“雄伟”的介绍。那么,段首的“赵州桥非常雄伟”便是中心句。引导学生在未来的阅读中多关注段首句,便成了学生的概括技巧。[4]

四、利用关键词,培养概括能力

从关键词入手去概括,是更加精准,细节化的概括。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段落、中心句、关键词的分析,逐渐明确自己所概括的文章大意、段落大意是正确的。从大到小,以小验大,能够保证学生概括的质量。

像在讲解《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巨人回来前后花园的变化是文章的重要内容,老师可以提出像“巨人回来前的花园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关注“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样的关键词。找到这样的关键词,便是学生概括的表现。通过问题去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其概括能力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概括的基本方法,能够在阅读學习过程中找到概括文章的思路。有利于小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更能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重视概括能力培养,才能让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得以突出,促进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曾丽萍.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11):95.

[2]钟灵俐.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8,(30):218.

[3]周洪国.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2):23.

[4]于俊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87.

猜你喜欢

赵州桥段落课题
你不知道的赵州桥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短文篇】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心理小测试
第一次写课题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学了就要用,不用就没用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