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慕课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研究
2019-02-04张立琴王前文
张立琴 王前文
摘 要:慕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接受和欢迎。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要因校制宜,因生施策,综合考虑。
关键词:大数据 慕课 高职院校 思政课
共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大数据时代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慕课因为参与人数多、开放程度大、空间和时间限制少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其教学方式受到慕课的冲击在所难免。冲击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在慕课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值得深入思考研究。
一、慕课的概念与特征
1.慕课的概念
慕课,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缩写为MOOC,是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不是微课,它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微课仅是慕课教学的一个环节。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慕课教学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网络虚拟课题最大限度还原实体课堂,实现最大效果传播知识和经验。在我国,慕课一般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慕课的“大数据”特征
慕课与传统的在线辅导、函授等远程教育方式不同,而是可以利用网络把优质教育资源有效传播到任何学生,具有完整性、开放性、多选择性、高互动性的特征。依托“学习大数据”是慕课的一个新特征。慕课的实施需要大数据作为后台支撑,其依托的大数据,既是新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创新。在慕课平台上,教师面对的是参与学习的全体学生,是精准的学习结果追踪。慕课平台自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学习行为,将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收集起来形成“学习大数据”供教师分析,帮助教师发现和掌握思想课教与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详细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细节,以便尽快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1]。
二、慕课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挑战
1.对学生的挑战
慕课背景下,学生将更多时间在虚拟课堂学习上,带来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甚至是缺失,导致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减弱,心理承受能力减弱。有些学生甚至遇到别有用心之人的误导,思想观念走向极端。慕课课堂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呈现出碎片化倾向,不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慕课平台上,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线学习,学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慕课学习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对分离的,学生对课程具有选择权和主动权,教师则从主讲教师转换到辅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反馈指导、答疑解惑、组织讨论上。教师不仅要关注讲授的内容,更要关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表现效果,对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和释疑解惑等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
3.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挑战
高职院校思政课推广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式,试图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效果并不乐观。“实体课堂”大班制授课和“虚拟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冲突仍然制约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慕课对改变这一现状有着强大的威力,它把传统教学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上翻转过来,以共享参与的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面对慕课的冲击,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如何保持特色、保持活力,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三、大数据背景下慕课对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路径选择
1. 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慕课模式是思政课未来发展的趋势。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慕课,否则将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即时学习的潮流。高职院校思政课应根据教学效果的不同层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认知层面、态度层面可以选择使用慕课形式,但在实践层面,慕课平台的作用有限,并不能完全取代实体课堂。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思政课的教学现状,作出适合本校思政课实际的选择。应区别对待不同水平、不同科目、不同年龄的老师,允许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效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2.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提高应对慕课的能力
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有危机意识、前瞻意识和探索意识,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主动尝试,积极利用开放教育资源和大数据时代大规模在线课程资源,适应慕课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带来的挑战,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育实效。思政课教师要探索创新改进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设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教学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做到线上讨论吸引学生、线下互动引导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效果[2]。
3. 對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既要坚守也要创新
目前思政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和相关选修课,有的可以尝试全部上线,有的则可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这种混合模式已经被有些高职院校采用,并不断创新完善。
结语
慕课为高职院校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实效提供新的启示和路径。在大数据时代抓住慕课带来的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以足够的勇气和担当,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提升研究[D].威海:山东大学,2016.5.
[2]李燕,牛馨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7,18(3):103-108.
作者简介
张立琴(1989—),女,河北邢台人,助教,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王前文(1985—),男,甘肃民勤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科技政策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