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城区留守儿童有效社会支持的特征
2019-02-04方坚荣
方坚荣
城市留守儿童是指那些因为父母异地工作、分居离异或者为了优质学位异地购房入读,长期独自在家或由祖父辈隔代抚育、其他亲属或非亲属代为监护地居住在城市、城镇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群体。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城市留守儿童已接近1000万,并且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长,其中57%的城市留守儿童具有强迫症、焦虑症、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这一特殊群体在城市的新兴城区比例更大,是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社区”是社会的构成单位,由中国社会学者在20 世纪30 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是指一定数量,具有共同意识、相同习俗和规范的社会群体结合而成的生活共同体,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系统和服务设施,按照結构和结合表现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结合研究的对象,本文探讨的社区限于城市社区。社区为内部成员提供管理、服务和保障等相关功能,其中也包括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新城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疏离,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教育、生活上的困境和问题,社区内的社会支持在这方面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社区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最能发挥针对性作用的场所”,是社区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回应。
鉴于社区开展社会支持对促进新城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认真分析部分社区采取的社会支持措施以及行为的效果,认为真正有效的社会支持必须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情感性特征
吴丹伟,刘红艳的研究指出“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预测力最佳”,情感需求正是绝大多数新城区留守儿童们的首要需求。在城市中的留守儿童,多数家庭的物质条件并不差,他们缺乏的是亲情,由于与父母离多聚少,情感上普遍存在孤独自卑、无助焦虑,社区开展社会支持时必须首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因此,社区可以因地制宜,创设有利于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公共活动场所。比如图书阅览交流,棋艺游戏、文化娱乐活动之类的亲情活动室,动员社区内的爱心人士,营造温馨的亲情活动氛围,给予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
一方面,社区亲情活动室让新城区留守儿童有了文化娱乐活动的空间,减少了他们参加其他危险或不良活动(如游泳、去网吧等)的机会。同时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游戏活动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可以唤醒留守儿童对自身能力的感觉和与人亲近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孩子培养乐观与自信,建立与人亲密的关系。
另一方面,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社会支持的实质。社区亲情活动室为留守儿童孤单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各种娱乐设施和活动内容使得各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融入到一起,在新的环境中通过集体活动结识新的朋友与伙伴,在有益的娱乐活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中,减轻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学会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舒缓改善留守儿童孤独自卑、无助焦虑、交往退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二、多样性特征
社会支持应是一个包括许多方面、内涵丰富的概念,社会支持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手段支持等。社区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和学业成绩多个方面都可以给予社会支持。
1.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资源决定着这一群体的教育质量。调查显示不少新城区留守儿童中存在祖辈的隔代教育和无亲监护的同辈教育,家庭教育主体缺席或能力下降,有效性降低,家庭仅仅承担了简单的看管抚养功能,给留守儿童社会化带来了家庭层面的缺陷。因此,社区要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为监护人和外出家长提供育儿、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培训和科学信息;建立为社区家庭服务的家教咨询机构,随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家长提供儿童教育方面的咨询。
2.促进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支持
社区可以为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改善亲子关系提供相应的平台。比如设立亲情电话,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为留守儿童与家长及时沟通情感,汇报生活情况提供便利条件,使得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和生活需求;引进专业社工机构或心理健康志愿服务者对留守儿童家长与实际监护人开展公益性的亲子交流、心理疏导,消除留守儿童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增进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感情,让他们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幸福。
3.促进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支持
社区可以设立托管辅导留守儿童学业“资源教室”,配备课外辅导教师,或发动社区爱心人士、专业社会志愿者、留守儿童家长本身在休息时间中采取互助的“代理家长制”形式,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改善祖辈或同辈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业辅导无力或失效等等做法。
三、互动性特征
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真正有效的社会支持应该存在于涉及支持的提供者和受助者双方良好的互动关系之中。具体包括:
1.社会支持提供者要尊重受助者的主观感受,深入了解受助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行为。
开展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活动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要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个人喜好和性格特征进行深入的调研,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普查档案,了解受助者的实际需要,以便“对症下药”,利用社区支持资源提供相应有效的支持行为;同时社会支持过程中,提供者必须尊重和关注受助者的主观感受,社会支持双方应该是友好互惠的关系,提供者应该意识提供帮助对自身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经历,而非出于包装自身形象的需求或者获取名利的目的。
2.社会支持受助者要作出力所能及的回馈行为,这样更有利于受助者寻找自身的价值,满足个体被尊重的需要。
社区要提倡和谐家庭、和谐邻居关系的社会风尚,通过文化宣传和氛围引导社区居民之间的社会支持行为,培养留守儿童家庭之间的友谊和互助意识。社会支持受助者的主动回馈可以拓展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来源,有利提升和满足受助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认真总结分析社区开展社会支持过程中的有效行为,提炼其特征,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在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新城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克云,叶敬忠.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干预措施评价[J].青年探索,2010,(2).
[2]邓纯考.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支持的资源与路径——基于西部地区四省两区的调研[J].教育发展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