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9-02-04李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特别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了奖、助、勤、贷、补、免等多种资助政策,有效的帮助众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但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此现象,首先提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较多的几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敏感、焦虑、孤僻、冷漠,再对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资助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认定并根据不同等级对学生进行补助发放,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高校资助工作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备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能顺利前行,而这一工作则需要辅导员的开展与落实。

一、 高校贫困生在资助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1.存在自卑、敏感及多疑心理,对待学习生活缺乏自信

大多数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从小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收入不稳定,生活比较拮据,不敢随意开销,而面对家境较为宽裕的学生难免会产生较强的心理落差,以致存在自卑、敏感及多疑心理,对待学习生活缺乏自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自卑心理作祟,不愿意自我表达,学习上不敢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生活上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过程中不愿意说出自己的难处,失去了认定资格及帮扶机会;第二因为过度自卑造成的自尊心极强的现象,对于老师、同学言行举止过度在意,存在猜忌。

2.时常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接受国家与高校的资助,给自己的学业压力也比较大,心理负担较重。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形:第一、在因为学习压力、心理负担压力较大导致出焦虑,严重时甚至自暴自弃;第二、为了证明自己,制定高于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拼命学习,为了完成目标不顾身体健康,造成身体学业两空。

3.不擅长人际交往,表现得较为孤僻、抑郁,少部分同学甚至存在冷漠、不知感恩情绪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过度自卑及过度自尊的情绪,对于任何同学、老师的言行举止都过度在意,难以交到知心的朋友,日常生活中总是独来独往,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正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擅长人际交往,表现得较为孤僻、抑郁,同学们也不愿意与其来往,久而久之,他们的情绪难以得到有效的排解,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就难以克服,甚至一蹶不振。而少部分同学从小受到国家、社会的资助,又缺乏感恩教育,对于自身得到的帮扶毫不在意,也不感恩学校与社会,甚至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帮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得不到帮扶时,就认为是同学、老师的原因,甚至出现不满情绪。

二、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帮助与落实,笔者拟提出以下三种策略以供高校参考。

1.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团体心理教育活动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无论困难程度,都应该开展团体心理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内心。心理教育活动主要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线上讲座、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多种模式开展。对于心理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大力宣传国家、社会、高校的资助政策、帮扶目的与帮扶精神,明白资助政策的本意,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之心,得到补助后能够正确利用补助,心怀感恩之心,未来报效祖国;第二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不是自身的过错,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现状,不自卑,更不要因为眼前的贫困就怨天尤人;第三给予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缓解压力,帮助其适应日常的生活与交流。

2.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员也应该注重个别辅导

团体的心理辅导自然可以在整体上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仍需重视个别难以辅导的学生的心理情况。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辅导员要进行后续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通过谈心谈话、日常关怀等方式了解学生近况,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要建立心理健康問题严重的学生数据库,定期对这部分学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帮助其走出困境。

3.加强进行后续的跟踪,时常进行心理鼓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结束后并不代表对学生的教育结束,一定要进行跟踪了解,结合团体心理教育和个别心理辅导的成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进行跟踪并及时做好心理鼓励。

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心理状况,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正确看待暂时的经济困难;鼓励他们努力争取勤工助学机会,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生活;激励他们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兆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79-81.

[2]程媛媛.新媒体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1):32+39.

[3]陆云.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及解困途径新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9):35-36.

作者简介

李双(1984.5—),女,壮族,广西大新,初级,本科,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