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产业扶贫的风险防控研究
2019-02-04向德平
王 维, 向德平
(武汉大学 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华中科技大学 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一、 问题提出
产业扶贫是脱贫之本、致富之源。产业扶贫方式的发展、完善与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密不可分。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等扶贫开发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越来越多的扶贫资金用于投资和产业发展,并为产业扶贫指明了发展方向。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提出“五个一批”,其作为脱贫的重要路径,是解决“怎么扶”的问题。[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中的重点内容,是实现农村地区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有超过88%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当地且主要通过发展农、林产业和旅游业等方式脱贫。利用耕地、林地等生产要素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方式。2013—201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从最初的6.8万多个发展到20万个。2016年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贫困人口中有53%的人已经成功脱贫。2013—2016年共有540万人通过产业发展脱贫。[2]
产业扶贫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够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支点,通过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3]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背景下,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方式,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际上,产业扶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风险,这些风险将影响产业扶贫项目实现预期目标,进而影响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从风险社会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与社会风险相互嵌入。精准扶贫中政策执行主体与对象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以及行为选择所产生的风险,影响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定、执行以及评估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4]精准扶贫风险通常发生在精准扶贫模式运行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又反过来作用于相应环节或整个扶贫过程,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依据精准扶贫的模式,产业扶贫型风险是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5]忽视或低估产业扶贫的潜在风险容易导致产业扶贫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就导致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类型而言,从产业扶贫过程划分,其主要分为项目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收益风险[6];从产业发展是否具有规划性来看,产业发展可能面临自然风险、资金导向性不足风险、政策风险等[7];根据现代社会风险类型,产业扶贫项目可能会遭遇市场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产业扶贫项目中存在的“精英捕获”“弱者吸纳”“政策性负担”、规模化经营不善以及后续项目维护缺失等问题易导致地方实践背离国家政策目标。[8]产业扶贫的社会道德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增加了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9]扶贫产业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会影响产业扶贫风险的形成。地方政府在通过加大投入、增加农产品供给、调整传统农业结构等方式发展农业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其风险性。[10]要关注农业扶贫政策的风险性,以防风险演变为一种制度化、固化的风险状态,偏离产业发展的初衷,消耗公共政策资源。风险问题需从消除风险的认知差异、避免产业发展的技术风险以及克服产业扶贫政策制度风险等方面来解决。[11]
梳理以往有关研究发现,对产业扶贫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产业扶贫项目风险、产业扶贫政策风险的类型以及成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产业扶贫是动态持续的过程,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贫困农户等都是重要参与主体,各主体之间的有效分工与沟通交流机制是产业发展成功的重要保障。[12]风险的产生依赖于知识,受人为决定因素影响,是人类决策与行为以及社会制度的运行结果。[13]产业扶贫风险的产生受主体行为影响,同时产业扶贫的风险也影响着主体的行为选择进而影响着风险的防控策略。现有相关研究较少从产业扶贫风险所涉及的主体角度来实证分析产业扶贫风险及风险的防控路径,而且以往关于产业扶贫风险研究更容易将贫困群体作为产业扶贫中的弱势群体,忽视贫困群体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本文在风险社会理论基础上分析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从多元主体的角度提出产业风险防控策略,构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体系,促进产业扶贫项目及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二、 理论基础: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社会”的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理论有助于更好地分析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并通过完善社会政策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风险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反身性认识。风险具有内生性且伴随着人类的决策与行为,是各种社会制度正常运行的共同结果。[14]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人为风险不断增多,风险逐渐复杂化且类型多样化,从物质利益风险转向非物质风险,如制度风险、道德风险等。[15]在现代社会治理背景下,也出现了不少诸如制度化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和技术性风险等新的风险。[14]
风险取决于决策,以工业化的方式被生产,具有政治上的反思性。[16]225风险社会“自反性”的特点会导致风险最终将反作用于人类。在风险社会中,产业扶贫也无法置身风险之外。[8]产业扶贫也面临着风险的挑战。具体来说,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扶贫方式之一。作为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产业扶贫是政府决策的产物。产业扶贫可以通过一系列举措,如政府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力量参与、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等方式促使贫困户脱贫。而在实际的扶贫实践中,从产业扶贫项目的制定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产业扶贫存在一系列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风险是现代化的附带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被消除或者否定并加以再诠释。[16]25对风险的主动认知有助于规避、防范风险。意识到产业扶贫风险的存在以及产业扶贫的类型,就要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举措来化解产业扶贫风险的威胁,以便有效发挥产业扶贫方式的扶贫作用。[6]
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以L市为典型案例分析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风险类型与模式,探索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路径,构建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体系,发挥产业扶贫方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 L市产业扶贫风险类型与特征
L市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到2018年底,全市有9.5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74%。在脱贫攻坚工作中,L市重视产业扶贫,将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作为全市“四场硬仗”之一来抓。L市重点发展“茶、菜、菌、禽、药”五大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带动贫困地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其中,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大规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形成15个万亩以上产业基地,282个千亩以上产业基地。到2018年,全市共有20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其中59家为省级龙头企业,4 1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33.4万农户(其中贫困户18.67万人)增收。(1)资料来源:调研资料《L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但是产业扶贫中扶贫项目选择、执行与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少的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这些风险源自于产业扶贫所涉及的多元主体,即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个体等主体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以及行为选择的后果。产业扶贫的风险影响着产业扶贫项目的预期效果,同时也影响着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 产业扶贫风险类型
1. 市场风险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贫困群体增收以及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扶贫项目是按照市场逻辑运行的,其成效容易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市场风险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风险之一。产业扶贫项目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受市场供需影响而产生的扶贫产品的供给与销售问题。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导致农产品的滞销,投入难以回本,风险的后果基本上由参与种养的农户承担,导致农户难以脱贫甚至重返贫困。相关调研资料表明,L市的YP村种植红香蒜560亩,通过市县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食堂和超市销售80余吨,但仍有50吨左右无销路。(2)资料来源:调研资料《L市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L市的BG镇也出现了红香蒜销售难的情况。L市的PG乡LM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的800吨蔬菜中,平台公司帮助销售不足20吨,仅占总量的2.5%,且收购的蔬菜以配送为主,销售利润比较低。(3)资料来源:调研资料《L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亟待破冰》。由于部分农产品市场需求不大,当出现产出和需求不匹配、生产与销售对接不顺畅等情况时,导致产品滞销,影响产业扶贫项目成效。
2. 技术风险
部分产业扶贫项目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需要参与的贫困户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能确保产品的品质以及项目的顺利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技术风险的产生与科技服务水平以及产业从业主体素质密不可分。一方面,当地的科技服务水平影响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产业从业主体素质不高,容易导致产业技术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依据相关资料,L市全市共有专业农业技术人才2 427人,其中在职正高级职称2人,仅占全省的0.76%。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由于知识结构老化、身兼数职等原因,难以针对农户的切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培训的覆盖面较小。2015—2018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 377人,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接受培训能力较弱,再加上多数培训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实际操作,培训效果不理想。(4)资料来源:调研资料《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
3. 金融风险
金融资本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确保扶贫产业持续运转。为贫困户以及企业的发展发放贷款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实现金融资金与产业、扶贫、财政等政策的有效衔接,但是在金融资本与产业扶贫相对接的过程中也潜在着金融风险,扶贫产业融资难的问题时有发生。例如L市“果、菜、菌、禽、药”五大扶贫产业项目由于前期准备不充足导致项目审批进度慢,获批项目少,产业扶贫资金效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的农业企业缺乏抵押担保资格,信贷能力较弱,融资渠道不宽,影响农业经营者有效融资发展。(5)资料来源:调研资料《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研报告》。在对L市下辖的P市龙头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企业存在贷款融资难的问题。
问:你是不是全部拿自己的钱?没有从银行贷款?
答:全部是自己的钱,我们没有资格从银行贷款。贷不到,没有抵押。我刚开始都睡不好觉,把我个人的钱用完,就找跟我关系好的借钱。扶贫小额信贷到不了我们这里。(6)资料来源:调研中与龙头企业负责人的访谈资料。
龙头企业的发展部分地面临着缺乏金融资本支持的问题,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资金投入,从而导致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容易产生扶贫产业项目发展不顺利的风险。
4. 政策风险
产业扶贫政策是否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可执行性以及有效的产业扶贫政策是否得到精准执行将直接关系到产业扶贫发展的成效。产业扶贫政策在规划与执行过程中会面临不少风险。根据调研资料了解到,L市部分乡镇执行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任务时对调减多少面积以及调减后种植什么作物并不清楚,并未做好相应规划,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盲目性。也有一些乡镇因为在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前缺乏合理规划,发展的产业选择不当,导致产业无收益等问题。(7)资料来源:调研资料《全市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调查报告》。产业扶贫政策在制定前未能充分考虑到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容易导致产业扶贫政策难以产生实质性效用。一旦扶贫产业发展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持,当遇到政府政策不稳定或中断等现象,产业扶贫项目也会面临失败的风险。政府对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不当容易导致政策风险问题。
(二) 产业扶贫风险特征
1. 产业扶贫风险类型的多样化
从风险类型来看,产业扶贫风险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不仅产业扶贫政策制定存在风险,如政策制度风险,而且在产业扶贫政策项目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同时由于产业扶贫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产业扶贫新兴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运用,如产业扶贫中金融资本逐步介入等,进而由于风险所具有的关联性与传递性特征而产生新的产业扶贫风险,如金融风险等。
2. 产业扶贫风险影响主体的多元化
产业扶贫风险影响的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社会以及贫困对象自身,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多元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选择与行动是产业扶贫风险产生的源头。同时,多元主体也是产业扶贫风险后果的承担者。产业扶贫政策制定与完善、项目选择与评估等一系列的方法与举措中都涉及风险。政府产业扶贫政策制定时考虑不周全、产业项目选择不合适等问题都会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失败,甚至还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市场主体在参与产业扶贫过程中若不能很好地发挥带动贫困户脱贫作用,难以履行相关的职责与义务,加剧贫困群体的生存负担,还会影响到市场主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贫困对象作为产业扶贫的受益者,其行为选择也会产生相应的风险,如在对产业扶贫政策缺乏信心、发展产业的技术能力不强、难以准确执行产业扶贫政策时,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导致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调动自身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影响产业扶贫目标与效果的实现。
3. 产业扶贫风险后果的复杂性
从产业扶贫风险后果上来说,其后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产业扶贫风险通常发生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中,并且反作用于这些环节甚至整个运行过程,对产业扶贫产生重大影响。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扶贫风险并不是单一出现、独立发生,而是多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共同产生、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在产业扶贫实践中,多种产业扶贫风险相互影响同时发生,且再加上其涉及政府、企业等市场力量以及贫困对象等多元主体,导致产业扶贫风险的后果更加复杂多变。一种产业扶贫风险的产生不仅可能会带来产业扶贫项目的失败,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效应,如当政府所制定的产业扶贫政策对市场状况存在错误判断时不仅仅会产生政策风险,而且会带来系列影响。在市场方面主要表现为产业扶贫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打开市场,销售状况不佳,减少参与产业扶贫的农户以及企业的收益,甚至可能会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失败,影响农户以及企业主参与产业扶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一旦农户和企业主将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所有责任归咎于政府时,政府的权威与信誉则会受到挑战,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从产业扶贫风险特征来看,产业扶贫风险涉及多个领域、影响多个主体,且影响范围较为广泛,风险后果具有复杂性等特征。因此,在分担与规避产业扶贫风险时应多管齐下,多元主体多方努力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有效缓解产业扶贫风险的后果。
四、 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路径
在风险社会中,产业扶贫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类型的风险。产业扶贫风险的影响具有潜在性与持续性,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如何防范与化解产业扶贫风险,增强产业扶贫的抗风险能力,则是产业扶贫过程中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P市作为L市代管的县级市,在脱贫攻坚中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形成政府、市场主体以及贫困户个体等多元主体、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并协同关注产业扶贫的局面,发挥政府、市场主体以及贫困户个体各自优势,构建产业扶贫风险多元主体防控体系,有效缓解产业扶贫的风险问题。
(一) 发挥政府主体在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政府作为扶贫的主导性力量,掌握着大量的扶贫资源,如资金、政策等,是扶贫工作开展的基础。政府在产业扶贫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产业扶贫风险防范与化解起到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背景下,政府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五个一批”工作的重点。P市政府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举措,如通过制定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等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业扶贫政策风险。
第一,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找准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并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发展种类、规模、区域布局以及生产标准等,促进产业扶贫的发展,增强抵抗产业扶贫发展风险,同时防范政府政策脱离实际而带来的政策风险问题。P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有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规划布局、奖补措施、技术支持、发展模式、土地流转保障以及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说明。
出台《P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18年)》《G省P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P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关于县属平台公司牵头发展农业产业的实施意见》《P县2017年农业产业管护实施方案》《P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施意见》《2018年P市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产业扶贫工作方案》《P市2018年农业产业脱贫攻坚“夏秋攻势”工作方案》《P市2018年秋冬季农业生产指导意见》等一系列脱贫攻坚强农惠农政策及工作措施。(8)资料来源:调研中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资料。
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角度出发考虑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规模、布局,政府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农旅一体化发展。科学合理的产业扶贫项目规划有助于从整体上控制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同时还能够解决产业扶贫项目中产业分布碎片化、产业类型同质化过高的问题,形成地区发展优势并通过规模化经营达成规模化效应,增强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第二,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支撑,缓解产业扶贫技术风险。政府利用自身技术人员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缓解产业扶贫项目的技术风险。P市通过出台政策成立技术服务团队,将技术服务精准到个体,实现专业技术人员挂帮合作社、村级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9)资料来源:调研资料《2018年P市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产业扶贫工作方案》,2018年3月18日。,并对农业产业补植补种和后续管护也进行详细说明与指导。
2018—2019年,整合农林相关部门技术力量,组建14个技术服务专班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各乡(镇、街道)对应成立技术团队,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团队全覆盖。为加强产业技术服务指导,新增市“三变”办,市属平台相关人员分产业成立12个工作专班。2018年以来市农业、林业部门已开展培训77场次,授课专家76人,培训农民3 978人(次),其中贫困人数1 075人(次)。现场开展技术指导275场次,通过培训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10)资料来源:调研中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资料。
政府通过配置与落实技术人员,推广与应用产业技术指导产业发展,增强产业扶贫项目科学性与技术性,缓解产业扶贫中的技术风险问题,降低产业扶贫项目因缺乏技术而失败的比例。
第三,注重培育市场主体,发挥市场主体带动作用。扶贫产业以走向市场为目标,在市场中发展良好才有可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P市政府通过系列奖补措施培育市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发挥市场主体的带动效应。
对刺梨产业种植规模在10 000亩以上,按照200元/亩的标准给予奖励,分3年分别按照100元、50元、50元兑现。对被省级年度考评晋级为省级重点和升格为省级园区的农业园区、成功上市的农业企业、晋升为国家级和省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创建一件国家级驰名商标或者省级驰名商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给予了不同标准的奖励。(11)资料来源:调研中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资料。
相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贫困户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政府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性,促使市场主体与贫困户间形成较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市场主体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作用,减轻贫困户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压力。
第四,增加产业资金、保险投入,降低产业发展风险。筹集产业资金为扶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并通过建立保险机制缓解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风险。政府通过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基金,搭建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并对农业产业提供发展保险,降低扶贫产业发展的风险。
从2014年到2016年,每年从财政出资5 000万元,组建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并将基金放大融资撬动银行资本投向扶贫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组建农业产业担保公司,采取直接担保、联动担保等方式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特色农业产业的覆盖面,为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农业产业提供保障。(12)资料来源:调研中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访谈资料。
政府通过资金与保险的保障机制,为产业扶贫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缓解产业扶贫面临的金融风险,促进产业扶贫的顺利发展。
从政府主体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风险防范与化解路径。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合理安排扶贫产业发展规模与类型,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尽量避免产业同质化过高的问题;重视产业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培育市场主体,采取系列举措促使市场主体得以发展,以此稳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效应;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并通过政府统筹建立农业产业保险机制,将政府、市场主体、合作社以及农户等多元主体联结起来,形成紧密的联结网络,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二) 增强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中的支持性作用
产业扶贫的发展必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产业扶贫成果最终也要面向市场,而只有通过市场的考验与认可才能长久发展下去。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中起着支持性作用。企业作为微观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占据着重要地位。P市借助市属平台公司优势,整合社会各类资源,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HC公司作为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利用“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刺梨产业,促进脱贫攻坚。HC公司注重产品研发,形成“种、加、研、销”相结合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邀请相关专家对各合作社及种植大户进行种植专业技术培训,如通过下属JN公司联合P市生态文明建设局,组织全市22个乡(镇、街道)229个合作社理事长以及财务人员开展刺梨产业管护培训工作,提高种植管护水平,实现刺梨产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国家级刺梨研发中心,实现榨汁线、易拉罐线、果脯线、原汁线、口服液线和精粉等7条生产线的安装投产。研究中心与国内多所大学以及多家生物工程公司达成合作,现在已成功研发刺梨系列产品30项,上市销售6项。(13)资料来源:调研中平台公司相关负责人提供的资料。
作为微观市场主体的企业在产业扶贫中通过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加强产品的技术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强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凝聚技术和专业人才,为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农户开展针对性培训,缓解产业发展技术风险,增强农户发展能力,提高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作为市场盈利主体,企业通过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扶贫产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P市平台公司在政府“市级统筹、部门主管、乡镇主抓、平台公司主导、合作社主体”的工作机制的引导下形成“平台公司+合作社+股东(农户)”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平台公司牵头合作社发展农业产业,最终形成5家市属国有平台公司牵头发展的8个农业主导产业。(14)数据来源:调研资料《P市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汇报》,2019年1月29日。在平台公司发展模式中,合作社的发展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联系平台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合作社整合农户资源发展扶贫产业,同时为农户提供务工机会,增加农户收入。
作为G省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区之一的TF刺梨园,以TF刺梨园党支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平台,组建“1+5”TF刺梨园农村党委和“1+7”TF刺梨园产业合作联社,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各村资源要素,挖掘与培育产业致富能人,发挥好各合作社联结群众的作用,推动产业连片发展,覆盖8个村3 498户9 446人,其中贫困户423户842人,凝聚“三变”改革合力。同时,通过创新资源、资金整合和收益分配机制,整合各类资源,以股权化为目标,以股份合作为核心,以股权联结为纽带,引领农民积极参与。园区通过此方式整合资金8 1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400多个,务工农民平均月收入1 500元以上,带动8个村257户685人稳定脱贫,既保障了入股农户收入增加,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体稳定脱贫,保证了产业园区的稳定、持续发展。(15)资料来源:调研中合作社负责人提供的资料。
在产业扶贫中,合作社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尤其是稳固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在参与合作社务工获得务工收入以及以土地入股获得股份收入的基础上,再获得合作社经济效益的二次分红,一方面是市场主体发挥带动贫困户脱贫,增强自身益贫作用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也促使市场主体履行自身义务,避免产生道德风险。但是,部分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匮乏问题,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影响合作社发挥扶贫带贫效应。P市利用平台公司的带动作用,以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的模式,通过企业资金介入,为合作社注入发展资金,增加合作社的运行资金,缓解合作社发展的金融风险问题。
这个合作社比较特殊,合作社和HC公司分别占股份,HC公司占51%,它是国有企业平台公司,市级的平台,占有51%,它就能带动一批资金进来,带动资源和技术,现在和GZ大学联合开发。(16)资料来源:调研中与合作社负责人的访谈资料。
企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参与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凝聚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社等力量形成扶贫发展合力。例如,挖掘乡村潜能,成立专业农业合作社,凝聚农户力量,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促进扶贫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与规范化。通过企业资本介入合作社发展,发挥资金带动作用,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实力,缓解合作社发展的金融风险。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助于带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并激发其参与扶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理性与获得盈利而良好运行的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
(三) 激发贫困群体在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中的内生性作用
贫困群体是产业扶贫的参与者与受益者,而产业扶贫的风险也必然会波及贫困群体。贫困群体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其所遭遇的产业扶贫风险的影响最为直观,影响程度最深且恢复生产发展的周期最长。因此,多数贫困群体不愿参与产业扶贫。然而,贫困群体应作为主动脱贫的重要主体,而不是被动脱贫的客体才能实现脱贫攻坚效果的巩固与可持续发展。P市在发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积极鼓励、推动贫困群体参与扶贫,并采取多种参与形式激发贫困群体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贫困群体在产业扶贫风险化解中的内生性作用。P市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村庄农户参与产业生产种植发展。JX村的第一书记积极引导农户参与刺梨发展合作社,实现土地入股获取分红,农户可以到合作社打工,通过就近务工获取收入。对农户进行培训,通过见效快的技术培训增强农户的生产技术与发展能力,为其获取就业机会与岗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第一就是抓好产业发展,自从进入JX村工作以来,协助帮助合作社种植6 220多亩的刺梨,老百姓的土地可以量化到合作社,合作社进行保底分红,每年一亩400块钱,如果产生经济效益之后,老百姓还有10%的分红。发展这个刺梨产业,老百姓还可以就近务工。就近务工实现了在家就能有增收了,不用再去别的地方了。第二个事情就是抓好劳动力就业,针对JX村,去年到今年我们举行了3次培训,200人次的就业岗位推荐……市里面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我们这个地方结合我们的产业,剪枝、施肥啊这些技术,防虫害。他们学了就能去地里干活了,“短平快”的这种。(17)资料来源:调研中与驻村第一书记的访谈资料。
第二个就是通过群众引导老百姓积极地加入合作社,推动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18)资料来源:调研中与驻村队长的访谈资料。
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及村干部的推动下,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获得稳定收益。村民参与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提升生产技能,并在合作社就近务工,获得务工收入,增加收入来源。
以前出去打工,现在出不了。家里6口人(老两口、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儿媳妇也打不了工,在家里带孩子。儿子在P州的煤矿,本地的。家里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我就近打工,在合作社打工,可以照顾家里还可以挣钱,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19)资料来源:调研中与贫困户的访谈资料。
贫困对象通过参与扶贫产业获取收益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摆脱贫困的目标。而且,在本地就近务工不仅可以获得收益,还可以照顾家庭,维护家庭稳定与和谐。
贫困对象在产业扶贫风险的化解中发挥着内生性作用。贫困对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扶贫产业项目,如土地、人力等入股合作社等途径不仅可以在企业的带动下获得稳定的分红收益,还能通过务工换取收益,增强贫困群体自身的价值感,使其认识到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总的来说,风险所具有的关联性特征导致产业扶贫风险后果的复杂性。产业扶贫风险在多数情况下并非单一出现,往往是多种风险类型同时存在,而仅靠单一主体来处理产业扶贫风险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政府、市场主体以及贫困户等都是产业扶贫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且各主体的扶贫行为对产业扶贫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风险防控体系是有效化解产业扶贫风险的重要举措。
第一,政府通过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化解产业扶贫风险。政府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统筹性作用。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发挥好科学决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做好产业扶贫规划,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并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以及技术支持。政府也要重视培养市场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益贫效应,增强扶贫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二,市场主体通过发挥益贫作用辅助化解产业扶贫风险。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发挥支持性作用。市场主体应利用资金、人才、技术以及市场信息敏锐度高等优势,创新产业扶贫实践模式,注重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并加强与农户的联系,形成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间风险利益共担机制,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缓解以往“企业+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市场主体也要注重培养农户产业发展技能,化解农户个体单打独斗中会遇到的风险问题。
第三,贫困群体通过增强扶贫内在动力协助化解产业扶贫风险。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发挥内生性作用。贫困户是产业扶贫行动的受益者,也应是产业扶贫行动的参与者。在扶贫中应坚持贫困户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内生动力,采取多种举措推动贫困户参与扶贫行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贫困户也应抓住政府以及市场主体资源支持的机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获得稳固的收入来源,增强脱贫的持久性,巩固脱贫成效。
五、 结论与讨论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风险问题,如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以及政策风险等。产业扶贫风险具有类型较多、涉及主体多元化、多种风险并发等特征。产业扶贫风险影响着产业扶贫政策执行与项目实施的效果。如何有效规避与防范产业扶贫风险逐渐成为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产业扶贫风险的产生与防范同多元主体的决策、行为选择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应加强风险识别意识与识别机制,预防产业扶贫风险,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化解风险。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并利用各主体的优势作用构建立体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风险的预防与化解能力。但同时也应注意多元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边界与权限,在依靠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应充分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减少由于对产业发展的过多行政干预而导致的风险问题,发挥市场有效带动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的作用。产业扶贫风险的影响是贯穿于产业扶贫的整个过程,因此产业扶贫风险的管理应采取全过程的管理模式,通过实现过程性、闭环式的产业扶贫风险管理,增强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效果,最终提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使产业扶贫真正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重要扶贫方式。
(一) 建立产业扶贫风险预防与化解机制,优化风险防控路径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使人类的决定所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有可预见性,并通过预防性的行为或制度化的策略来解决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16]119风险具有潜在性特征。对潜在风险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有助于缓解风险问题。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重视风险的预防环节能够消灭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能会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产业扶贫风险的预防主要是在产业扶贫政策与项目制定前充分调研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具有发展潜力且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类型,并对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相应的预防保障机制,预防产业扶贫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避免产生更大的风险问题,降低产业扶贫风险的危害性后果。产业扶贫风险预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业扶贫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已经产生的产业扶贫风险问题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化解,减少因产业扶贫风险问题而带来的损失。产业扶贫中涉及多元参与主体。从多元主体合作参与产业扶贫风险化解的角度来说,规范各主体扶贫行为,创新各主体扶贫策略,构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体系,能够更加有效地化解产业扶贫风险问题。因此,在产业扶贫中应通过“预防+化解”的风险防控路径化解产业扶贫风险。
(二) 推动产业扶贫多元化主体协作扶贫,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构建政府、市场主体以及贫困户等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协作的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体系,对化解产业扶贫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为产业扶贫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全方位的资源支持,对产业扶贫风险的预防与化解具有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具有技术、人才资源丰富以及市场信息掌握度高的特征,能帮助产业扶贫的产品走向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对产业扶贫风险的预防与化解具有支持性作用。贫困户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其参与产业扶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产业扶贫风险预防与化解具有内生性作用。但是,在强调多元主体协作参与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的同时,应注意多元主体扶贫行动的边界与权限。尤其是对于政府与市场主体来说,政府在目前产业扶贫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地方发展扶贫产业类型、方式等有很大的话语权。实际上,产业扶贫更是一种依靠市场益贫作用而带动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的扶贫举措。扶贫产业最终要面向市场,因此产业发展需要遵循市场机制。政府应作为产业发展的引导者与统筹者,减少对扶贫产业发展过多的干预,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性,避免因政府产业扶贫政策变动而导致产业项目失败的风险。同时,不应忽视贫困群体的主动性地位,不仅依靠政府或者市场主体包揽一切来化解产业扶贫风险实现贫困群体脱贫,而是应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增强贫困群体参与产业扶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既要促使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产业扶贫,又要明确多元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边界,形成在各主体合作的同时又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的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体系,巩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成效,最终促进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 完善产业扶贫风险全过程管理模式,强化风险防控管理
产业扶贫风险的后果并非局限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内,其后果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甚至无处不在。基于产业扶贫风险的特征及状况分析,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应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管理应采取全过程的管理模式,根据产业扶贫风险防控举措实施前、实施中以及实施后的阶段划分,主要是从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理念的确立、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及风险防控结果的监督与评估等方面实现产业扶贫风险动态的、过程性管理,更好地化解产业扶贫风险,增强产业扶贫成效。从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理念确立的角度来说,应注重风险的预防与化解相结合,尤其是增强产业扶贫风险预防意识,做好调研与论证工作,选择在当地具有发展可行性的产业扶贫项目,避免产业扶贫政策、项目的选择失误。从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的角度来看,应做好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的人员、技术以及资源等的配置工作,增强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确保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方案的顺利实施,有效化解产业扶贫风险。从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结果的监督与评估角度来说,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结果的监督与评估是检验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管理效果的重要步骤。对于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结果的监督与评估应从多元主体、多个维度来实施,在政府关注风险防控问题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市场主体以及贫困户的监督与评估。完善产业扶贫风险全过程管理模式,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化解产业扶贫风险,实现产业扶贫风险的闭环管理,增强产业扶贫风险的防控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