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课对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
2019-02-03汪号
汪号
[摘 要] 思政课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必须根据思政课的特殊性,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和整体思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系统化的掌握和对世界、社会、个人的认识,增强认知能力,强化综合素质。
[关 键 词] 系统;整体;思维;思政;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90-02
一、思政课具有区别于一般文化课和艺术课的特殊性
在传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政课一直是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教师基本上是以简单的教授知识、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既教条又僵化。学生被动接收,死记硬背,主要的学习目的是应付考试。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必然导致教学方法滞后,思想政治理论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自然就无法承担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无法作为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死记概念、背知识点、空洞说教的教学方法,顺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针对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从观念上、方法上进行革新。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用整体论的方法学习思政课,进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当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能用整体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就能享受到逻辑的乐趣,思维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同时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举一反三,更容易吸收新知识,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得到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交往越来越容易,人与人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年轻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容易受到国际、国内的不良信息的冲击。信息化的优点是让人快速而方便的获取知识,最大的缺点是碎片化,学生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时容易浅尝辄止,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过于重理论灌输,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而思政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和艺体课,如何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同时,又能做到有说服力,能吸引学生,这就需要一方面改变教学教法,理论联系实际,把各个知识要点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新的整体思维,在学习和思考中体会到乐趣。
二、系统性思维的特點
系统性思维又称整体性思维,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注重从结构和功能上统一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重综合轻分析,重功能结构轻组成部分,具有全局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系统性思维发端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而现在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著名学者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个人是一个系统,一个班级是一个系统,一个学校是一个系统,一个国家是一个系统,子系统上面有更大的系统,系统之间既有横向交叉也有纵向联系。整体性思维要求对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把握,必须摆脱单一元素和组成部分的个体制约性,要有复杂性思维,而不是简单一因一果的线性思维。要从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由于系统又从属更高级的系统,这就必须要有开放的视野。客观世界复杂多样,用简单的线性思维和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无法正确、深入认识和理解。系统性思维更高级丰富,能正确全面认识世界,防止偏激和单一思维的出现,一方面能重视系统内部各环节和组成部分的相互协作,另一方面又能从系统出发认识更高级或更低级的系统,具体思维的无限扩展性。系统性思维从整体出发又回归整体。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重知识点的传授,都是教知识点,然后考查,再教知识点,再考查。是一种单一的线下的因果教育模式。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背诵再考试的习惯。这种单一的、简单的低价的思维模式已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培养新社会所需要的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系统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具有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三、如何在思政课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基于传统观念下的思政课存在诸多局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僵化保守、滞后,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无法应对现时代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尤其要摒弃传统“填鸭式”、单向传授式、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系统论整体论思维去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首先,建构整体的思政课知识框架,提高对思政课的整体性认识。一方面根据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学会并灵活运用概念,知识点,然后以概念和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整理概括、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逐步形成一个知识树的体系,进而以体系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在《经济常识》中,既掌握货币、市场、供需、就业、价格等概念,又能理清各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知识,进而用这些系统的知识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次,用思维的导图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图形思维工具,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如在《哲学常识》中,以物质为中心关键词,从而发散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自然界、存在的关系,物质和价值的关系,物质和矛盾的关系。同理,以矛盾为中心关键词也能发散出和其他哲学概念的关系。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进而能够独立分析自身问题和社会现象。再次,以实践和“问题”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教师提一政治问题,让学生备课讲课,并积极开展讨论,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备课和讨论的过程中,既要不断收集相关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也要总结分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綜上所述,必须在思政课中加强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单向、线性、狭隘、封闭、低级的认知习惯。培养整体的、辩证的、发展的、开阔的系统思维能力,让学生看问题更具有创造性,更有开拓精神,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陈中立.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陈思莲.师生互动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8).
[3]皮亚杰.认识发生论[M].王宪佃,胡世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