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分析

2019-02-03姜艳芳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学科德育

姜艳芳

德育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下的道德品质,加大学生德育教育力度是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核心。在立德树人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地理教师除了要重视德育教育开展之外,还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当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施加正确影响,培育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在改进和丰富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素质方面的熏陶。高中地理教师要注意挖掘地理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要素,加强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当中的渗透,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道德素质共同发展,突出地理教学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作用

地理是高中学科教育体系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促进学生地理素质完善发展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基于人文视角进行分析,高中地理教育内容丰富,范围广且种类繁多。这些内容当中包含着正确价值观、人际观念、环境观念等,有助于落实德育教育的内容,为德育渗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进行德育渗透,不单单可以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当中积累与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更大的进步,在引导学生完善地理素养的同时,促使学生构建正确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引领学生正确行动。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德育渗透成为了学科改革的重点,也成为拓宽教学改革途径的有效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与掌握不同的地理知识与各国地理现况,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引领学生树立环保观以及正确资源观,激励学生善于从地理角度研究生活问题,加快个人生活科学化的发展步伐。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原则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就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将知识和德育进行恰当整合。第一,理论和实际结合原则。地理是一门具备时间应用性特点的学科,要发挥地理知识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就必须把知识学习和具体应用进行密切关联。教师可以利用一系列的理论教学指导,增强学生对国家歷史文化法规等知识的掌握,从而引导学生塑造正确道德法律观。要将道德与法律观变成学生情感行为,就必须利用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也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坚持理论和实际相整合的原因所在。第二,教材和学生结合原则。教材是地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途径,正确的教材利用方法就是基于教材实现知识和德育的整合,找到知识和德育的结合点。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并基于学生的身心特征与道德素质发展要求找寻德育渗透的最佳方法。所以要把教材研究和学生分析作为调整地理教学的策略,为德育渗透效果的提升提供一定保障。第三,课堂和课外结合原则。课堂是地理教学主阵地,课外是对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吸收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虽然要保证德育渗透效果,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为学生补充必要的学科德育内容与方法,但是教师不能够局限在课堂上,拓展德育教育空间,消除空洞说教的弊端,实现课内外的完美整合。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策略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是一门体现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既有时空分布又有事物内在逻辑关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注意全方位挖掘地理学科,引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接入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让学生得到丰富知识积累的同时,提高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思想,保证德育渗透效果。第一,合理运用二分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德育渗透。二分法讲求的是面对问题要坚持全面分析,看到有利和不足之处,为德育内容的发现和利用创造必要条件。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自然条件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有利条件,如雨热同期、水源丰富等,也要让学生看到地形复杂、山区众多、自然灾害频繁等也是客观存在的农业发展条件,又会影响到农业进步。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全面考虑问题与优势,这些优势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而劣势和不足又能够增强学生责任意识,让学生承担建设祖国的使命与责任。第二,引入归纳分析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助推德育渗透。该方法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拥有极大优势,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成熟思维。例如,在教学水资源利用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全世界大约60%国家与地区都存在用水紧张的问题。之后带领学生归纳问题的原因有人口增长迅速、各项产业发展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用水浪费等。接下来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研究我国缺水严重的地区,培育学生正确资源观。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进行德育渗透和整合,除了要将教材作为根本基础挖掘,并且利用其中的品德要素之外,还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和参与实践活动的条件与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进行德育内化,推动学生品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育内化的最佳方法是秉持实践性原则,将实践作为最为有效的德育课堂,科学组织一系列的校内或者是校外地理实践活动,并将其发展成为地理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在和他人的互动交流当中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把握地理教学主题,增强实践活动设计的针对性,让知识教学和实践素质发展同步进行。例如,在学习水污染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增强环境保护的理念,教师可以组织地理调查活动,调查本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相关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方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

3.改革地理考核标准,渗透德育教育。过去高中地理教师在考核学生学习成果时,主要运用的是书面考试的方法,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当中存在过重的应试思想和功利主义态度。这样的做法会制约地理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学生地理素质的发展。于是教师可以改进过去的做法,在地理学科考核标准上进行调整,并建立专门的德育评分,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评定,进一步深化德育渗透。为了确保教学评价的实施效果,必须在实操当中考虑德育评分的相关依据。笔者看来,可以在地理试卷当中增加开放性问题,基于地理学科内容要求学生用个人观点回答问题,评估学生给出答案当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道德水准。例如,在教学人口增长迁移和合理容量时,教师可以设置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一线城市人口状况提出解决方案。这个问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环境承载能力和人口容量知识的掌握,同时透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他们对个人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间的衡量与价值取向,了解学生的道德素养并给出客观评分。

4.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渗透德育教育。地理教师承担着地理学科教育的责任,当然在德育教育方面也责无旁贷,所以就是除了要具备地理学科知识技能和完善的教育教学素质之外,还必须让自己成为有德之人,这样才能够在德育教育当中发挥个人力量,利用言传身教和榜样释放的方式保证德育渗透效果,用个人的优良品德与治学态度得到学生的信服。只有具备深刻教学功底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在指导学生完成地理学习任务的同时,担当德育渗透的责任,保证德育渗透效果。教师与学生的密切互动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观察以及模仿教师的正确行为,在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辅助之下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指导时,地理教师首先应该保证自己是忠诚爱国者,在给学生提出要求和任务之前,首先要保证只要是学生需要做到的,教师首先就要做到,并且做到更好。例如,在学习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在其中体现出教师热爱家乡与国家的深厚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内容时,也会更加自觉主动,培养爱国意识。

伴随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德育已然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育实践当中,成为了夯实学生未来发展基础,培育优秀人才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德育和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既能够推动学科教学升级创新,又能拓展学科教育内容,拓宽德育教育平台,顺利达成教育目标。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强调将德育放在首位,将践行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更是要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科当中的渗透,让学生在累积学科知识,锻炼学科技能的同时,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在学业和道德素质方面收获更大的成就。高中地理教师要认清当前教育形势,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推动德育渗透的全面落实。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学科德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