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下思政课与“匠心精神”融合之三维研究
2019-02-03欧阳登科
欧阳登科
[摘 要] 对比古今“匠心精神”的内涵,并结合“匠心精神”的培养和高职院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契合,从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和价值维度进行论证其融合的必要性。
[关 键 词] 匠心精神;高职院;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52-02
一、“工匠”与“匠心”的异同和中外、古今差异
(一)“工匠”指在专业和职业上本着正直、善良、责任、担当的综合概括
“匠心”指工匠的执着、创新的理念或者思想。是适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认真、执着、专著、追求卓越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工匠”的古今差异和中外差异
1.中国古代传统工艺也是世界一流的,历代的优秀工匠为世界留下许多精美之作
如木器家具、漆艺漆器等世界一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代代薪火相传,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不走捷径的“死板”精神即“匠心精神”。这是一切手艺人所必备的胸怀和气质,是情感融化和行为传承。但封建社会里,古代工匠追求的精致,或为谋生、或者追求家族荣誉独享、或为满足贵族需要、或为出人头地、当官发财的目的;但大多出于私心,为自保独艺和绝招,常采取“传子不传女”等狭隘的保守传承方式。
2.外国的“工匠”一般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生产,或为家族利益延续、或为个人奋斗目标、或为纯继承
所以国外很多家族企业代代都是行业工匠。其创新目的是为利益最大化,或是为打败对手,一家独大以垄断市场。有时会封锁技术,这样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贫乏年代,首先解决“有”不在乎品质
在技艺传承上,抛弃了师弟传承模式,代之以现代职业学校和大工业操作流程,难以承载工匠精神的培养。因就很难在全球竞争中获胜。而现实上,只有坚守“工匠精神”的企业,以品质为企业生命,依靠信心、信念、信仰而精益求精,改进、完善、创新产品,才能打造出世界一流精品。而华为企业文化就是今天诠释“工匠精神”的最好案例。
二、“匠心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一)“匠心精神”培养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契合
高职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是一切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匠心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和思政课教学目标相契合为基本前提。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匠心精神”的培育就是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要求从业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爱业、敬业和精业的职业态度和道德品格,“匠心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契合,培育“匠心精神”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匠心精神”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代精神的呼唤。“匠心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一方面是在教学中将”匠心精神”的价值理念融入,同时也是将鲜活的“匠心精神”案例融入。将“匠心精神”融入高职院的思政课教学中,既可以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更能提升学生对高职院思政课的获得感。如在“思政基础”课程内容的关于职业道德、人生价值观和中国精神等专题教学中,有效融入“大国工匠”等优秀案例,贴近高职学生的职业就业特点,让学生感悟和思考。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匠心精神”。让学生明白:“匠心精神”和匠心人才培养既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成才成长的客观需要。
(三)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
思政课教育是理实结合的课程,需要有理性知识引导和感性参与体验结合进行过程教学。如何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内化素质,这是“匠心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问题。
“工匠精神"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成长为能工巧匠奠定素质基础。高职院应让学生在传承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养成爱岗敬业、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与淡泊名利的信念,感受在精益求精、追求技艺中的快乐。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学生素质培养的精神引领,树立“技、术、心”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将专注精神覆盖在对工艺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追求中。
在思政课教学中。树立“德艺兼求”的职业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见贤思齐,以榜样人物为标杆。要将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独立思考。促进大学生創新精神的培养,将专注、认真、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以情入理;更要以理育人;达到情理交融,入脑入心的目的。让工匠精神培养深入教育的各环节。将学校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强化高职校学生创新和匠心思维、匠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让“工匠精神”融贯于高职思政课教学始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匠心精神”好习惯。对教师而言,需要具备匠心,雕琢璞玉,精心培育学生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达到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三、“匠心精神”融贯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现实和价值三维度
(一)理论维度
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生产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进步程度的标志,劳动者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推动生产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高职院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大批具有高技能和“匠心精神”的劳动者的教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许多“中国奇迹”都离不开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付出艰辛与不易的工匠楷模,他们是新时代的榜样。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为我们高职院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个伟大的部署,也离不开大批具有“匠心精神”的伟大工匠者。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主体是劳动者,只有热爱劳动、爱岗敬业,执着追求极致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创新。绿色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的。这就需要成千上万劳动工匠创新思维,正确认识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让绿色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建美丽家园。开放和共享的原则,要求我们不为短期利益、私利所驱使,解放思想,虚心向外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只有劳动工匠都能掌握先进技术和高超技艺,才能在开放中创佳绩。培养具有高技能和“匠心精神”的人才,这正是高职院教育肩负的职责和担当。
(二)现实维度
1.工匠精神重提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有消极影响。社会一片浮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粗制滥造,只求量不求质,优品精品缺乏。靠劳动力红利谋求发展,使我国企业发展生命力不强;随着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变化,国内消费升级换代,人民生活更要求高品质、高质量。中国制造业需要一场文化再造,补上工匠精神的“钙”!对工匠精神的大力颂扬和迫切呼唤已经成了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建立和培养质量意识的价值指引。
2.“工匠精神”融于高职学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需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引领,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质量和效益。
(2)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推进制造业企业的质量、技术和产业升级,真正实现从量到质、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新换代,需要行业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质量,打造品牌。
(3)是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的需要。现在影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而是人。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去推进人的现代化,培育善用“利器”的人。
(4)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业教育的始终。从校园生活的点滴中要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生活、劳动和卫生中做到认真,细致追求完美。规范学生的行为,遵守教学常范,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方面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专注、细致、追求极致的好习惯。在匠心培养上,需从身边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和极致,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三)价值维度
1.时代价值:百年梦目标的时代需要和行业需要
经济发展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高职院校存在对学生“匠心精神”培养没有真正渗透到校园文化和日常学生教育的行为习惯中,没有完全纳入教学计划,教师不重视或者专任教师匮乏、缺少资金支持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工学结合、校与企结合、德能与技能相结合、执着与创新结合等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匠心精神”培养的教育目标。
2.现实价值:高校培养强国人才的需要
思政教学应针对学生实际,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参与相结合,设计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匠心”,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注重品质精神。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严肃、谨慎、负责、执着的爱岗敬业态度。培养学生的耐心、专注、坚持、不急不躁的习惯。将理论引导、实践设计、动态考评三位一体,构建课堂、日常行为规范、课外素质延伸三融合的培养机制。
3.加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重大意义
要着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幫助学生学好本领,掌握专业技能,塑造匠心人才,把个人成才的理想融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双高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
[2]郭清.继承传统工艺精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J].理论与当代,2015(7).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