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医药专业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02-03张燕
张燕
[摘 要] 愛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全球化时代,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性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分析高职院校的特有属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对医药专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医药专业;高职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242-02
近些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教学中,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又是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也需要紧跟时代“新”需求。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医药专业高职教育中的现状
(一)具备天然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但是具有从众心理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在进入医药高职院校前,学生已经过十多年学校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具备基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和天然的爱国热情。但是大多数青年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爱国的言行较为盲目和感性,对国内外事件,极少人会去深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较易受大众媒体导向和周围人群舆论氛围的影响,缺乏大局观以及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
(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功利性
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冲击我国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当今的高职学生多为千禧一代——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仅有理性上的认识,较少有真实而深刻的体会。某些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特别容易造成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的思想混乱。尤其是高职院校中,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更加重了学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而忽略了集体与国家利益。
(三)学生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影响其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判断
近些年,国家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而推行高校扩招政策。高职院校属于大专学历教育,而非百姓心目中的大学。在普通学生心目中,没有考上本科院校,就是一种失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各项医药改革措施的不明朗,加剧了医药专业学生的担忧。学历、专业方向上与理想状态的落差使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四)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足,导致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欠佳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使大部分医药专业高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专业核心课程,如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比思政课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专业实践课,仿真模拟教学等,学生可以真实体验且容易出产品、成果,故学习热情更胜于专业理论课。思政课是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一个长期、系统且个人难出成果的教育,纵使上课教师饱含激情,也较难引起对此兴趣不足学生的热情。
(五)学生爱国表现以言论为主,欠缺行动力
大部分医药专业高职学生,理性上的爱国知识,感性上的爱国情感,难以支撑其实施行动。例如,特殊时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日常的社会公益活动,大部分参与活动的学生,往往基于服从组织任务,或是为了获取德育学分,很少主动去组织、参与各类爱国主义活动以及爱心公益项目。学生闲暇时间宁可躲在宿舍睡觉、打游戏、上网看剧或外出游玩,也不愿意参与的人不在少数。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医药专业高职教育现状的产生原因
(一)教育侧重知识的传授,欠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师生比普遍偏低,教师为了完成大量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形式居主导地位。通史教育过程中缺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专业课程中,由于课时紧张,多数专业教师以完成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为主,极少会引入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时事案例,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中国的传统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以至对国内外时事动态也欠缺深度思考,随大流是主流趋势。
(二)外来文化冲击,使学生忽视集体与国家整体利益
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风气盛行,在青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形成的特定阶段,具有极大的迷惑性。重视个体、顺应人性的价值体系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和制约机制相配套,否则就会发生混乱。人们想要最大限度地享有自由,但这种自由必须有一个任何人都不得践踏的基准线——法制。而多数青年学生,对这一层的理解与关注,少之又少,无意识地破坏国家与集体利益的冲动行为也常发生在这个时期。
(三)生源水平、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就业局势造成消极心态
在高考的人才选拔机制中,高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相比本科学生有明显的劣势。在学生、家庭、社会中的唯本科论,多数青年学生的自我认可度来源于他人及社会对其的评价,加剧了学生消极心态去应对学业。近年来,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医疗体制改革、药品管理机制的完善等,使就业市场对医药专业从业者综合要求明显提高,造成医药专业高职学生求职信心不足。
(四)思政课程师资队伍不足,教育形式单一
学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由课堂内外配合进行。课堂外主要是一些学生社团宣扬爱国主义活动、校园营造爱国主义氛围等,而课堂内最为重要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高职院校大多关注学生的就业,在专业的教学上下真功夫,而在思政课体系的构建上则并没有给予重视[1]。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晋升系统,虽然唯课题、唯论文的标准已在逐渐转变,但是实际对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投入过少,教师自身职业认同十分低,难以出阶段性成果,造成其更加无法潜心研究教学,与时俱进地开展爱国教育,继续沿用旧时的教学模式,教育效果欠佳。
(五)学生评价机制的功利性造成学生行为的功利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意识内在的真正转变很难用外显的行为量化、衡量其转变程度。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每学期评优评奖的测评工作,类似于企业评价员工的机制,都是基于某一项行为对应获得相应的学分。对没有学分或者奖项奖励的活动、行为,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过分依赖德育学分评价机制使爱国主义行为失了初衷,变了味道。
三、加强在医药专业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既受到自身内在因素的制约,更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在医药专业高职院校加强爱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创造爱国氛围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爱国主义微观环境[2]。校园文化环境中多投入体现爱国精神、时代风貌的宣传橱窗、展板或者展览馆、博物馆等布置;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多组织和开展结合学生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学生喜欢网络娱乐的特点,建设网络宣传阵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
(二)利用多元价值观各自的优势,体现以人为本的终生爱国主义教育
外来多元价值观具有注重个人、顺应人性、严格规范、适度引导的特点。现代爱国主义观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强调个人首先要解决好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然后再考虑他人、整体乃至人类,而不笼统要求每一个人都要为整体献身。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圣人,爱国主义要求应该有不同的层次,切忌一刀切。社会要根据社会成员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价值追求适度引导,层次推进,使人们在法制范围内各得其所,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三)结合实事,贴近生活,在专业课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紧贴其日常生活,可以从自尊自爱、尊重他人,衍生到爱家乡、爱祖国;普通劳动者从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做起。医药专业的高职学生多数会成为医药行业的一线工作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与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相结合,及时引入与医药相关的热点案例,剖析背后的深层次根源,为缓解医患关系作出努力。
(四)扩大师资队伍,丰富教育形式,增强学生参与式体验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思政课、专业课、班会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所有教师均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者。特殊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如九三阅兵、建国七十周年庆典、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主旋律影片,如《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等;适时向学生推荐现实题材的作品,如纪录片《人世间》《急诊室故事》,电影《我不是药神》等;社区活动走进福利院、养老院、培智学校,让学生参与服务特殊关爱的群体。内容真实、情感丰富的教育形式,才能真正调动青年学生的愛国热情,使学生在今后面对各种突发状况时,能够心存大义,心中有国。
(五)改善评价机制,让爱国精神融入血液,深入灵魂
爱国行为是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每个普通人真诚的爱国心,脚踏实地地工作,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奖励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奖励,鼓励、表扬、精神奖励爱国行为比简单的直接奖励德育学分更能激起真正长久的爱国行为。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参与环保、公益,制止不文明行为,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文明健康、积极向上成为社会时尚。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全面覆盖,全员参与,贯穿在整个人生发展阶段。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举行了一系列盛大的庆典,这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集中教育。作为医药类高职院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专业教育中,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一线医药工作者打好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亮.浅议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7(11):148-149.
[2]张小国.立足“六个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新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164-166.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