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9-02-03陈霞杨静
陈霞 杨静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现阶段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当前的国家发展状况下,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更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机制发展需要的。基于这种发展现状,将“工匠精神”培养纳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纳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研究与实践路径,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进程。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 工匠精神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129-02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也是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综合素养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因此,注重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内容阐述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我国高等教育是由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教育层次构成。针对不同的教育层次,其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鉴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在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严重错位的现象。与此同时,部分地方高校缺乏对自身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盲目追求高水平、研究型的发展目标。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社会上就业难、就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此情况下,提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扭转这一局面。所谓的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在应用型办学定位,而不是科研办学定位指导下的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当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中,更多强调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这种培养目标下,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加强调拥有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属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在其培养层次方面,中职、高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总的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强调在本科层次教育下具有扎实的知识体系、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能力的优秀人才,其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为一线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解决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与传统本科人才相比,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更强调对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集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等第一线需要于一身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更多的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其内涵涉及范围较广,包含敬业、专注、创新等诸多方面。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与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含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内容。我国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只有大学生对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共识,才能够实现树匠心、育匠人的发展目标,为我国建设工业强国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適应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要求。受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现今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已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在此情况下,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工匠精神”发展引领下,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取得重大发展,其在培养人才爱岗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的同时,为提高人才质量提供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路径
为更好地实现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并完善高校教师队伍体系。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普遍存在应用型教师队伍专业基础薄弱、应用型专业技能教学相关经验不足的现象。对此,高等教育院校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中真正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逐渐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人员,要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方面的作用。辅导员可以在新生入学、日常班级会议和班级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工匠精神”的示范魅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作为当前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引领作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牢固树立“工匠精神”意识。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始终以“工匠精神”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从课程的方方面面进行人才的培养。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工匠精神”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历史传统、时代价值、基本内涵,以及相关的践行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各个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发展期间,可以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加强本校“工匠精神”物质文化建设,将这种精神建设融入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从学校建设中充分认识了解“工匠精神”的内在意义。
在当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工匠精神”中,要积极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增强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模块,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练就“工匠精神”。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尤其是在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学结合现已成为学校常用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养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其创新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淼,王珊珊.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3).
[2]翟铁华.从应用型本科到应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
责任编辑:赵慧敏
[作者简介]陈霞,长春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