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发展研究
2019-02-03李红艳
李红艳
[摘 要] 阐述“互联网+教育”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传统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论述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发展体系探索与实践,形成独立发展特色,采用“一二三四五”工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提升专业技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贯穿整个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知行合一;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082-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途无量,又希望渺茫;我们正迈向天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方向。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专业化,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专业技能也要过硬,创新能力、吃苦精神、可迁移能力都是用人单位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将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管理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管理人才。尤其要强调的是管理类专业人才需具备独特性、专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特点,那么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课题,涉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下面对我国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对如何进行实践改革,如何建立切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应用型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十二五”规划教研项目“高职院校特色学校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和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立项课题“双师型”视阈下高职教师企业实践对策研究阐述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和研究成果。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职业教育偏向于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教学方式以課堂传授知识为主,突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并没有做到教会我们每一个学生真正的一技之长,没能给我们每一个学生真本事,没能给我们每一个学生希望和力量。职业教育过去超负荷的学习和频繁考试,学生经受了对教育的厌倦、对知识的恐惧。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在高等院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是普遍现象,学生平时与专业教师接触有限,对个人成长、道德修养等做人品格的关注度需要提高。
三、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系构建
(一)“一二三四五”工程核心思想
人才培养模式要从“知识型灌输”向“能力型提高”“创新型发展”和“应用型实践”转变。要转变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错误思想。全体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关注课堂氛围,关爱学生成长,追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包括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训环节,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专业建设路径、深挖课程建设,构建以“关注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质量”为核心的“一二三四五”工程。
(二)“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系应用与实效
高职学生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做两标准一方案,即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这三件事,管理系提出了“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系。
“一”是指培养每一名学生,质量标准是以“关注课堂”为中心。
授课对象基础差,底子薄是我们所不能改变的,那就需要我们改变自己,不能看不起学生,要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多给学生微笑,多给学生机会,关注学生一点点的进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是激发两类师傅,质量标准是以“工匠精神”为工作灵魂。
目前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比例逐年上升,队伍年轻化是优势,资历和经验也严重不足。我们可以采用“名师”引领策略,努力推进“双导师”制度,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规范新教师的教学习惯,培养新教师的职业素养,使新教师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坚实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能够培养新教师适应教师职业化要求,培养新教师的职业习惯、职业品质、职业素养与职业心态,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科研水平。
“三”是培养学生的“三级能力”。
1.职业通用能力,以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营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主要通过强化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程,同一门课多个教师都可以授课,充分进行课程教改方面的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课程有管理与沟通、创新工程实践、大学生礼仪、经济学基础、市场营销、德育欣赏等。另外在“第二课堂”时间,可以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营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沟通能力、礼仪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2.专业基础能力,推出品牌课堂
每一个专业拿出一门特色课程建设,包括教学方法改革、授课模式变化、课程资源建设、立体化教材开发等,品牌课堂通过系内的微信平台充分展示和宣传。
3.专业核心能力,实现五对接
专业带头人要带领自己的团队,结合高职教育研究特色,深入研究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教的知识真正有用,学的知识与时俱进,到企业能够体现专业特色。教研室主任解读各项学生的技能大赛,剖析课程,内容融入教学设计方案,借助专业协会这个载体,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采用“四阶段两循环”培养。
1.加大学生管理工作广度和深度
新生入学第一年,要注重育人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对专业的热爱。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作风上努力做到“严、实、精”三字方针。“严”就是对工作、个人要求严,对学生工作不马虎、不松懈、不拖拉;“实”就是工作要实实在在,表里如一,按客观规律办事;“精”就是对工作精益求精,不应付。班主任提倡“双走进”,走进学生心里,走进学生身边。辅导员和班主任双管齐下,用心服务学生,关爱学生,扩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能力
企业半年实习主要是在企业进行跟岗工作,加强学生的现场操作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了解项目如何运作,工作中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等,培养学生能够先低下腰寻找差距,再抬起头学本领。
3.加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
回学校学习半年,主要是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改革,精心选择课程的结构和类型,以职业导向为基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人才的构成都呈现“金字塔”形的特点,我们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正是处于“金字塔”中下层的人才,当然一个企业能否长盛不衰,根基的稳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部分由我们高职学生承担重要角色。
4.再回到企业顶岗半年
顶岗实习实现五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过程对接。
“五”是五个改革。
1.教学氛围的改变
教师要调整心态,俯下身子说话,走下讲台答疑解惑,不仅关注如何备好课,更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关注教学效果。
2.教學方法的改变
“互联网+教育”下,信息化对教育影响是化学反应,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微课、慕课等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有十大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学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目前我们应用的有同步教学的创新工程实践,师生热情非常高,蓝墨云课堂方式有效利用学生的“第三课堂”时间,课后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完成各项作业,提高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3.实习实训模式的改变
(1)开放性实验室和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专业协会的运行和管理,开放性实验室,学生自主对实验室进行5S管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院级希望之星技能大赛和省级专业技能大赛训练。通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营的启动,使专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2)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注重人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培养采用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4.就业观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意志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库。择业从等待就业到自主就业,从就业类型、位置、途径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观念顺着潮流发展。
5.考核方式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学生考核方式,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各系部到所有任课教师,都非常重视考试方法改革对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把考试方法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认真研究制订出严谨的改革方案,教研室教师研究讨论,最后上报到系部和教务处审核。我们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并不是说所有的理论课程都不进行书面考试,主张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仍以闭卷笔答考试为主,对专业技能型课程,考试方法要体现职业特色和结合岗位标准,把第三方评价纳入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何业军.“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2013(6):11.
[2]何海荣,张兴才.议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8):271.
[3]庞勃.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5]魏戈.微观视角下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4).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