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模式研究
2019-02-03包懿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践行效用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同时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工作具有推进作用。以江苏某高校为例,对于该校在传承红色基因、助力思政教育实效方面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红色基因 志愿服务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017-02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在多个场合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表示,“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2019年9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对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参与人数、服务范围、组织形式等方面迅速增长,宽度跟广度都有了质的飞跃。高校学生是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手段。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模式、助力青年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践研究,对于促进志愿服务育人功能、高校多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实效有巨大的作用。
一、“红色基因”的内涵简介
“红色基因”一般来说,指的是革命的基因、革命的优秀文化传统、广大革命者的伟大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是广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事迹、精神的总体概括、总体凝练,是英雄精神的体现。革命时期,瑞金、西柏坡、延安、遵义这些都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赵一曼、杨靖宇、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这些都是红色基因的体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见义勇为精神等,都是新时代的红色精神。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29年前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牺牲的烈士“钱劲松”的事迹为着眼点,经过29年的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提升,“劲松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滋润着千万苏信学子在建设祖国的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劲松精神”这张文化名片已随着广大的毕业生走出校园、传播四方,同时也逐渐显示出文化育人的示范引领价值。“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劲松精神”包含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体现了昂扬精神斗志和高尚道德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当之无愧的“红色基因”。深入开展弘扬“劲松精神”,能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
二、“红色基因+志愿服务”模式内容及意义
“劲松志愿者服务团”隶属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是一支以“弘扬劲松精神、助力社会发展”为宗旨的志愿者队伍,成员来自学院各个专业部门的教职工、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团队每年由学校提供专项经费保障。
(一)精神内涵相辅相成
志愿者服务团以“劲松精神”+“志愿精神”为思想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劲松精神”的精神内涵概括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志愿精神的精神内涵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例如“无私奉献”与“奉献、互助”是完全一致的,“见义勇为”的精神与“友爱、互助”的实质内涵又相互契合,“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又与“进步”这一志愿精神相呼应,是新时代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期望。广大的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红色基因”与“志愿精神”相辅相成的精神内涵培养,可以更全面、科学、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红色基因提高志愿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新时代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对于实践性教育的需求更强。而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背后是鲜活的事迹。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劲松精神”背后所依托的是学校优秀校友代表钱劲松烈士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真实事迹。自从烈士牺牲后,29年来,学校通过报告会、校史馆、校园塑像、劲松林纪念基地等多种方式,用烈士的班主任、同学口述等更为直接翔实、情真意切的淳朴传达形式,配合以照片、纪录片等辅助,使“劲松精神”这一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基因更具感染力。这样的红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务,可以更好地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榜样作用明显,从源头上提高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极大地提升了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劲松志愿者服务团”对于学生来说,是传承烈士精神的一种最佳形式,对于学校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志愿活动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使得志愿活动更富吸引力,活动本身的精神内涵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服务团运行的项目种类较为齐全,有读书角、宣讲团、支教团、周末课堂、河小青、防艾红丝带志愿、文艺团项目等数十个,服务团依托各项目,使红色基因深入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同时,走出校园、走向社区、中小学课堂、走进田间地头,红色基因通过宣讲、读书活动、周末课堂等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宣扬与传承。以2018年为例,服务团下属宣讲团,用同学、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讲“习近平青年知青岁月”“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巨变”“十九大报告解读”“时代楷模事迹”“无锡名人往事”,等等,将社会正能量传递出去,先后走进安徽小岗村、连云港、徐州等十多个县市、街道、社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好评。累计志愿服务宣讲超过80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500小时,受众6000多人次。
三、“红色基因+志愿服务”模式特点
“红色基因+志愿服务”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目标、着力推进三个工程。
(一)围绕一个目标:弘扬“劲松精神”,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创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方法和手段,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培育中国梦的接力奋斗者。
不管是弘扬红色基因,还是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要方向。
(二)着力推进三个工程:“增效融合”工程、“深化拓展”工程、“量化考核”工程
1.推进“增效融合”工程
以“劲松精神”这一成熟的红色基因教育名片为基础点,发展到以“红色基因+志愿服务”育人新模式,进一步发展到“以劲松精神名片为主,多种育人手段、育人形式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推进红色基因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融合。形成多元化、系统化、层次分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塑造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红色基因+志愿服务”育人模式是连点成线的发展,以线到面,全方位发展,立体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运用多维度的思政教育形式,多种精神内涵相辅相成,达到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增加社会辐射力,形成品牌群、系列品牌效应,真正把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成大名牌。
2.推进“深化拓展”工程
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推进红色基因进舍区、进网络、进社团;推进红色基因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推进红色基因和志愿精神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在青年学生培养核心价值观阶段,高校应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牢固树立“红色+志愿”的思维导向,使学生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同时运用志愿者打卡器、PU平台、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平台,及时掌握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比例、次数及成效,分析问题,随时改进调整。同时建立掌上红色思政品牌,推进社會主义先进理论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融入学生生活。
3.推进“量化考核”工程
推进建立全校性考评体系,结合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平台,建立学生素质拓展成绩单,综合素质拓展成绩纳入学校思政教育考核体系,跟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进行对接,为考核提供制度依据及平台保证。同时做到量化考核有依据,建立动态全面的评价机制、考评制度、奖惩制度,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任务有制度可保障、有规章条款可落实。
参考文献:
[1]田歧瑞,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论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8-54.
[2]代秀峰.高校志愿服务品牌的培育与基地建设[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28(4):40-41.
[3]侯秋月.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3):31-37.
[4]白晓雪,李明泽,孙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8(25):20+22.
[5]褚乃媚.浅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J].西部皮革,2018,40(8):153-155.
责任编辑:张蕊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践行效用研究——基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劲松精神的实证研究”(2019SJB271)。
[作者简介]包懿,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