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活动型教学的相关建议

2019-02-02封雪

考试周刊 2019年98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教学情境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活动型教学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教师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及开展教学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对此课題组成员从设置教学情境、设计议题、设计活动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教学情境;教学议题;活动型教学;活动设计

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变应试为素养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要求,可见通过活动型学科课程提升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使之符合活动型课程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课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 科学地设置情境

学生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一定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这也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我认为教师在选择问题情境时,应当注意几个原则。

(一) 真实性

无论某个情境距离学生近还是远,最基本的是它应当是真实的,身边的实例学生可以代入思考,国家大事学生可以提高站位去思考,但如果教师脱离实际去编撰情境,可能学生难以从中有所收获。

(二) 生活化

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最感亲切,也最能够引发思考,例如我校李冬红老师讲授“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一知识点时,以外校老师来听课,学生如何对来问路的外校老师描述自己班所在位置为情境,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对此学生们能有很多种说法,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这个知识点,并且能留下深刻印象。

(三) 热点化

很多时候并不是身边的每一件事都适合作为当堂讲授主题的情境,那么应该选取社会关注度高,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情境,这样的话题或事例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看问题,更容易引导学生形成家国天下的情怀。

(四) 时代性

教师选取的情境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或者是其中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借鉴意义,否则学生难以从中有所感悟。例如《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课,旧版教材中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孝”进行情境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我本人感觉到谈到“孝”这一问题时,学生很难有深刻的认识,这与时代的发展和学生本人的生活体验是分不开的,后来我将情境设置为结合热播剧《破冰行动》,展示广东常见的“祠堂文化”,很多学生的家乡都建有祠堂,也都有隆重的祭祀仪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仪式和人们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对此,学生能谈出很多体会,也很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二、 科学的设计议题

议题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承载学科内容的问题。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就在课堂教学的议题设计上,理想的议题式教学应当实现知识—思维—素养三者的交融与升华。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议题设计作为重点,具体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 好的议题应当是值得讨论的

议题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议题要将主题置于话题讨论中,也就是说,议题必须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讨论的空间,例如有一些问题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如“我们应不应该爱国”,“我们应不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学生除了回答“应该”二字,就再无任何思考的必要了,但如果将上述问题换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我国的执政党”,就能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辩论讨论、交流探究等方式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二) 好的议题应当承载丰富的学科知识

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如果议题本身不能承载学科内容,或学生能够从中进行建构的知识不充足,议题的讨论就容易出现漫无边际的现象,最后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一定能很好地实现,对此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就应当有全面的构想。当然,议题设计应当考虑对学科知识的承载功能,但也不要过度受限于知识体系,好的议题不一定按知识逻辑展开,只要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成长,打破知识体系,从其他视角按其他顺序理解某一问题同样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 好的议题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递进

“新课标”规定“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序列化处理”对议题的展开逻辑有所要求,这也是与以往案例教学不同之处,要求教师在学生原有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出议题的层次,实现思维的递进与深化。如我校范翠欢老师在讲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时,设计的思维递进过程是:学生对“意念移物”这种科技发明很感兴趣——这种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算不算真理——真理性的认识有哪些特点——人们的认识可能会受到质疑——为什么会被质疑,怎样回应这些质疑——我自己如何能使我的创想变成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现实,思考了我们该如何认识真理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实现了思维的递进与深化。

(四) 好的议题能引导学生回归实践

“新课标”规定“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考虑议题的设计能否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应用于生活,最终学会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当中应当包含实践目标,事实上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也都渗透了实践的要求。我本人在讲授《政府的责任》一课时,将议题推进设计为:“我眼中的政府”(评价意识)——“我心中的政府”(公民意识)——“我与政府”(责任意识),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希望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到政府的社会管理中来,学会帮助政府、监督政府、信任政府等,在这节课上学生交流了很多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例如怎样拨打政府热线电话、怎样在政府网上留言、生活中遇到问题求助于政府哪个部门、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时的正确态度等等,我认为这节课对学生来讲非常有意义,就在于它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起公民意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这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五) 好的议题要能实现超越课堂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议题应当源于生活,高于课堂,不拘泥于知识体系,通过教学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大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例如我校薛莉和唐银玲老师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时,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就业的意义和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性,还结合社会重理轻文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科学生在社会中也一样发挥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不可或缺,这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 科学地进行活动设计

活动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形式,强调的是“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那种活动与课程分离的做法并不能真正称之为活动型学科课程中的“活动”。活动型学科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新课标”在这里指出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三种活动形式,即课前的社会实践、课上的思维活动、课后的行动落实,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学生的实际特点,大胆创新,设计符合学生能力要求的各类活动。

(一) 课前的社会实践

可采取学生查阅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做好素材的积累。例如我本人讲授《经济生活》“纸币”一课前,要求学生提前查閱资料,以“我眼中的纸币”为主题撰写小论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纸币的基本知识,也对纸币的产生和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再如范翠欢老师布置学生课前采访当地的企业家,学生自己录制了视频,这就是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 课上的思维活动

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往往需要以议题为载体展开,需要教师灵活创新,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近一年来,我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过很多课堂活动,这些活动及议题只要符合前文所述的基本原则,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说说我理想中的公平社会”(《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从茶叶和咖啡看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评议政府”活动(《政府的责任》);辩论——“英雄主义对社会文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文化的作用》);“我看当代祠堂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帮助不合格地名改名”(《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各抒己见,从一开始沉默不语,到现在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很多学生都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利用政治课所学知识,展开研究,形成出色的研究成果,这都说明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并且活跃了思维,深化了认识。

(三) 课后的行动落实

这一部分往往是教师关注最少的,因为课前活动和课上活动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所以教师会花较多精力指导学生的活动,但课后活动在课堂之外,又产生于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很可能是布置了任务但无暇关注,更可能是像很多公开课一样,将看似与课堂议题融为一体的课后实践布置下去,但上完课就无人问津了,甚至学生也会摸到这个规律,认为只要是公开课的作业基本都是可做可不做的,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教师的注意。只有在生活中进行体悟,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例如结合《经济生活》所学,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价格或消费方面的社会调查;在生活中学会遇到困难求助政府的正确方法;结合《文化生活》,要学生写自己对“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让学生以某一主题进行文化创作等,只要学生能真正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切实督促与指导。

作者简介:封雪,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教学情境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微课助力,让小学语文教学大放光彩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