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及当代意义
2019-02-02吴欣
吴欣
摘 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技术对人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不应只从一般层面来理解技术的发展问题,而更应该从哲学层面来思考。通过对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即对技术发展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的思考,可以加深对技术发展的了解。技术发展在于人才,在于创新,还在于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希望推进技术蓬勃发展,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关键词:技术;技术发展;哲学思考;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185-02
一、技术的概念界定
人们会谈论今天的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比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但对于什么是技术,却没有一个标准或统一的说法,由于所处的领域各不相同,对技术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最早谈论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将技术定义为人类活动的技能[1],认为技艺一部分是完成自然不能完成的东西,有一部分是模仿自然[2]。古希臘哲学着重探讨了“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思想,技术等问题尚未成为探讨的中心。狄德罗将技术定义为:技术是为某一种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划体系。卡普认为,技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物质体现,把技术活动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并认为技术是文化、道德和知识的进步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这是哲学家的定义。
牛津词典中对技术的描述是:技术是机械艺术的集合,它使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成为可能。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认为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时间和元器件的集成,是在某种文化中得以运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技术的组合性,表明技术并非是单一的要素,而是多种要素共同发挥作用。这是来自书本的“定义”。
杨瑛霞等人以时间为结点,对技术是什么做了说明。17世纪以前的技术(早期技术)中,技术是技能和技巧以及手段和方法;17—19世纪后期(近代技术)中“技术”一词应理解为从事人工制造的人们活动的手段的综合;20世纪至今(现代技术),技术则是为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产生自然的事物、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这是把技术理解为一种手段或工具,这也是现代学者的定义。
综上所述,技术就是主体(人)借用某种工具或手段来实现某种目的并产生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或实践活动。
二、关于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惊人的、不可思议的影响。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绿色工业革命时代,就事实而言,它们的发展是沿着一条特有的轨迹而发生变化,遵循着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性地发展着。同时,从哲学层面来思考技术的发展问题,其有着深远的哲学意蕴。
(一)技术发展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
在“第一个是原始社会和手工制品有关的,是一个无自我意识过程介入的活动......导致人造物的变化沿着一条渐变的轨迹展开,就连工匠们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导入的小小改进措施有着多么深远的意义。为了满足眼下的需要,他们往往在无意中就促进了技术的进步”[3]。在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在偶然中发现的,发明家们也许没有想过自己做出的改进会有如此大的作用,更没有想过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随着人们经验的增多、周边环境的影响、知识水平的提高、前人成果的激励、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的爱好、经济的发展等,人们有意识地发明技术。爱迪生在发明照明系统时,观察到了中央煤气照明和电弧照明两者的缺陷:煤气照明会产生有毒气体,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且照明范围狭小;而需在高温环境中才可使用的碳棒照明不仅会释放有毒气体,而且灯光不稳定,只适用于较开阔的环境,不适用于房间和办公室等区域。爱迪生就决心创造一种基于电力照明的灯,它用灯丝照明,适用于家庭和商用房屋的照明。惠特尼吸收了纺车的特点,带刺钢丝的设计者们受到了有刺树篱筐的启发,发明电动机的人转向蒸汽动力寻求指引,爱迪生深入煤气照明系统领域为他的电力照明系统寻求模型。
最初的技术发明表明其是在无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随着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下意识地从事技术的发明。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渡,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体现,是人们自主性增强的表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技术发展是个人创造的还是集体创造的
“人们普遍赞同技术革新的进程是与心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交互作用同步的。过分强调心理因素则导致了发明天才论的出现,在此种理论中少数天才人物的贡献被摆到显著地位。”[3]我们往往会夸大个人的作用,就会导致英雄史观,“将技术与其后果混为一谈,英雄式的发明家的神话,物质进步的观念、民族主义和专制制度一起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对技术的非连续性的解释。”[3]人们承认他们构想出了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和文化领域进步的富有创造性的机器。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忽视个人的作用,但不能把某种发明简单归结为个人创造的,大多数发明,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来的,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教训。不能因为个别人物的突出贡献就忽视了集体创造的力量,反之亦然。马克思强调,技术发明是一种建立在许多微小改进基础上的技术累积的社会过程,而不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杰作。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闭门造车肯定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只有发挥集体的作用,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
不管技术的发展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它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三、技术发展的哲学思考的当代意义
技术虽然不能被断定为是现实问题之源,但却折射着所有的现实问题,不得不深入探究。
(一)技术发展在于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认为:“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4]事实证明,小到一根火柴,大到宇宙飞船,从生活扩展到社会领域也都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息息相关。
张三元教授提到,不管从蒸汽机的发明,还是到现在的天宫、蛟龙、大飞机等重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确实需要重大的实践成果展现出来,但它的实质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手工制造的还是机器制造的物品中,细小变化都不能积聚起来导致重要的变革,但人的蓄意介入可以将变化导向产生新的人造物。”[3]这强调了在技术发展中人的重要性,他们既可以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认识世界,同时也可以改造世界。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会思考,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改变,以促进社会与自身的发展。技术发展的主体包括个人和集体。纵观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一些重大科技发明主要是个人的贡献,如爱迪生发明的照明系统、贝尔发明的电话等,蕴含了个人创造的结晶,表明了个人的才能与智慧,但个人创造的技术仅占少部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技术创新归根到底,就是大众创新发展,只有让每一个劳动者参与其中,技术发展才有更广阔和更坚实的基础。
(二)技术发展在于创新
社会学家巴尼特说过,一切模仿都必然走样,不管模仿者多么苦心孤诣地想忠实模仿一切原件,模仿品与原型都会有差别[3]。这就是说,一味模仿而不注重创新,在技术发展上很难有突破,模仿的东西虽然有其一定的价值,但未必能促进技术的发展。
技术发展在于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过于注重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结果,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胜利的果实”,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如若一味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势必会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因此,应着重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机器化的劳动,使得人们待在同一位置重复同一动作,人似乎变成了机器的奴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放弃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了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我们的技术创新是为了减轻人们的负担,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为自由时间创造更大的空间。
借助技术创新的力量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技术向前发展。
(三)技术发展在于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机器的发展伴随的是工人的无能化、平庸化,工人技能的贫困化。”[3]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忙碌的大流,成为时间的被支配者。制造机器的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减轻工人的负担,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使得工人在机器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压抑了人的天性。正如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饰演的主角一样,在流水线的生产中不停地重复同一动作。马克思认为,“一方面,机器成了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未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6]毋庸置疑,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问题。因此,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协调好人与技术的关系。一方面,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发展者、传播者。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说过,“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技术”“在体力和敏捷上我们比野兽差,可是我们却使用我们自己的经验、记忆、智慧和技术”[7],只有人类,才会有意识地发明、发展技术,动物至多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的发展,或者在偶然中习得某种技能,但都不能称为技术,人则可以通过理论记载和实践操作促进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对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我们不应把人与技术的关系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两者之间是双向的。
马克思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8]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人的劳动可涉及的领域会发生改变,大部分机器替代了人的某些劳动。郭重庆认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如果企业家和科研人员能换个角度思考,利用人工智能,各展所长地联手解决问题,满足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会形成良好的产业环境,焕发出具有蓬勃生机的产业活力[9]。将技术看作人的身体的延伸,技术成为身体的一个无机的部分,技术运用得越好,它越是具身化,越是与身体融合在一起,使得人与技术之间才能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陈凡.论技术本质的要素[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1).
[2] 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43.
[3] 巴薩拉.技术发展简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2-114.
[4]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Z].2019-05-28.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7.
[7] 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8.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79.
[9] 北大教授陈春花谈“996”:价值观变了,00后不接受“终身工作”的理念[EB/OL].搜狐网,2019-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