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析
2019-02-02李海凤马秀明王利
李海凤 马秀明 王利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论述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广西民族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鼓励受教育者走出校门,利用民族节日文化活动服务社会;加强政府、社会和学校多方互动,形成广西民族节日文化活动教育网络。
【关键词】广西民族节日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125-02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人文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郁,民族节日资源丰富。除了春节、中秋节等共同的民族节日外,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独有的民族节日。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各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内核的重要载体。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开发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促使大学生在节日活动中了解、扬弃地看待民族文化,汲取民族节日优秀传统,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这种内化的知识外显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外化为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有人伦感恩、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等章节,广西很多民族的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天地人物、祈祝感恩、家庭人伦、劳动娱乐等生动的关系描述和场景表述,集中表达了各民族道法自然、修齐治平、爱国担当等核心思想理念,蕴含着诚信正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中华传统美德以及自强不息、崇德向善、和合大同等中华人文精神,与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这些节日中的内容是广西各族人民千百年来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通过民族节日活动的形式来代代传承精神。
广西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已不仅仅是自己民族的活动,更具有对外传播传承民族民俗文化、丰富繁荣广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比如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1984年开始,“三月三”歌舞盛会已成为广西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蒸制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洋溢着淳朴的友情、亲情。歌圩场上人们赛歌赏歌,对歌交情,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表达着浓浓的爱情、国情和世情。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广西已经将“三月三”盛会打造成集民俗文化、群众表演、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全区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广西文化嘉年华活动,成为传承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范本。
(二)拓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从理论层面讲,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中涵盖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厚的国家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包含衣食住行、娱乐等民间文化礼俗,蘊含着思想、道德、法制、政治等内容,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从实践层面看,广西民族节日也是学习民族传统的社会课堂,青年大学生从广西民族节日中熟悉各民族渊源,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节日活动中,将广西特有的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融合,可以使学生接受民族历史、特有礼节、传统伦理、人生意义等多方面教育。
广西民族节日文化表现形式多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手段;节日活动丰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博的实践教育渠道;活动顺应时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活动体现着浓烈的民族元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适宜的教育情境;活动表达了民族祖先个人情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正面的素材。这些优势都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三)提升大学生内化理论知识、外化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如何提升大学生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内化自我感悟、自我认知,再转化为外在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实施。
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学内容必将新奇而又有浓烈的民族情愫,教学手段活泼形象而又不拘一格,这种年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在参与体验中自主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例如,壮、侗、苗等民族在水稻和玉米成熟的季节都有表达丰收、对农神的崇拜而举行“新米节”(开青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庙节)举行时男女老幼穿上盛装,外出聚会,携带当地特有食物走亲访友、庆贺节日等。在这些节日中,庆祝的舞蹈动作、互赠的礼品、情感问候的表达都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特色民风、节庆方式、节日礼仪、人际交往等。因此,将广西民族节日文化置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现代视野中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引导正在塑造完善人格的年轻大学生亲身体验民族节日,让他们在参与中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集体与个人的责任担当,学会正确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服务社会等知识。通过在节日活动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体悟、自我教育,必将促使参与者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力所能及地在学校或社会承担责任。
二、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广西民族节日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各阶段教育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按照国家制定的高校教育规划,深入发掘广西区民族节日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大学生所学专业、就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结合,适当增加广西民族节日活动的实践课程。比如,把节日项目如苗族踩鼓、射击、对歌、彩调、壮剧等实践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将大学生参与节日期间的多种任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考核内容;邀请当地民俗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人才授课,要求大学生实地进入民族节日现场并撰写调研报告等。学生在一整套的课程系统中观察体验、调查思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感受民族节日所蕴含的感情基础和精神诉求,在课程实践中切身体会民族节日附带的思想政治内容的现实基础,强化民族节日文化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悟,提升大学生对家国时世的使命感和个体风尚的养成。
(二)鼓励受教育者走出校门,利用民族节日文化活动服务社会。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将所学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在回馈社会,服务社会上。因此,高校在推进民族院校、职业院校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将学科研究成果和节日文化成果进行转化,并通过学校专业实习、专业性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等机会指导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反哺当地社会发展。在广西民族节日活动期间,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民族节日活动中,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环境保护、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利用节日期间群众集聚的机会,青年大学生发挥博学实干的才能,以给群众送去“正社风兴家风淳民风”文艺节目,上门宣传义务教育法、婚姻法,免费帮扶失学女童,处理婚姻案例等形式,让当地群众知晓法律常识,破除不合规不合法的陈陋观念,建立新时代的新风尚,树立现代法制观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中,高校教师帮助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调研考察,调研当地流传的不良习俗和歪曲的消费价值观等案例,为当地政府建设文明新风活动提供材料,参与资政。在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创业等活动中,为大学生课外尝试创业和科技创造争取场地、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扶助,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由知识储备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过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三)加强政府、社会和学校多方互动,形成广西民族节日文化活动教育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要发挥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民族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合力。
开发广西民族节日文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西政府可以依据壮、汉、苗、瑶、侗等民族具有特色的节日,制订相关政策推动民族节日的顺利开展。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破除当地的陈俗陋习,利用节日活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建立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政府、民间艺人、高校和商家多家联合订立的节日活動条款,宣传部、电视台、新闻出版局、教科体局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宣传,民间艺人与大学生团体组成节目团队,企业商家负责各类用品道具设备等,增强民族节日活动各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创作的合作形式。突出政府、高校和社会教育合力的教人育人功能。比如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向民间传统艺术家拜师学艺,鼓励学生表演传统节目,协助政府部门撰写材料,宣传组织开展活动,大学生与商家商议节日用具、布置会场等,强化民族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民族节日期间,针对当前大学生特点,高校可以与政府、电子传媒公司合作,提前占领网络传播的主阵地,强势传播鲜明的传统特色节日,定期持续运用各种媒介如微博、微信、直播、美拍等新颖网络载体和手段对大学生开展思想灌输,与企业商家共同营造浓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民族节日氛围,削弱外来节日对大学生思想的直接冲击,打造民族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氛围,形成民族节日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周世中,等.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法的变迁与现实作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7;219
[2]秦永章.简论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现代化的冲突及其改革[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1)
[3]张玉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常”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9JGA231);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管理视阈下应用型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6MSZ002);2017年钦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广西民族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2017jg005)
【作者简介】李海凤(1976— ),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马秀明(1983— ),男,山东滨州人,北部湾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 利(1963— )男,广西浦北人,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