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2019-02-02倪春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6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高质量发展

摘 要:工业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活力迸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品牌创建成效突出、绿色生态协调发展,為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生态环保任务繁重等制约因素。

关键词: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6-012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部分,是国民经济效率提升的物质基础,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

涪陵作为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直辖以来一直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入实施“企业无小事”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工业实力明显增强。涪陵是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是重庆工业化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形成了以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信息技术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截至2018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30.1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05.37亿元,年均增长13.3%,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2.7%,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010的537.2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 516.94亿元,年均增长20.3%,总量在全市各区县排位由2010年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210户增长到2018年的258户,增加了48户。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总额由2010年的32.6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7.1亿元,年均增长32.1%。2018年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4.6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38.1%,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后劲。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不断壮大工业总体实力的同时,涪陵区持续不断的推进结构优化。首先,产业结构由多年来的六大支柱产业调整至现在的五大支柱产业,减少了投入多、能耗高、污染重的化工化纤产业。2018年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 347.62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292.72亿元,占比为21.72%;新材料产业442.26亿元,占比为32.82%;装备制造业235.25亿元,占比为17.46%;食品医药产业345.15亿元,占比为25.61%;信息技术产业32.23亿元,占比为2.39%。对比2012年,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信息技术,分别占比7.6%、40.1%、22.4%、29.4%和0.5%。不难发现,在涪陵的五大支柱产业中,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较为迅速,由2012年的0.5%提高到2.39%,规模也由2012年的2.63亿元提高到32.23亿元,六年时间增长了12.3倍。这充分表明,涪陵工业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结构也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

3.创新驱动活力迸发。一是创新主体持续增加。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总数达到81家,同比增长33%;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80家;新增独立法人化研发机构2家,现共有7家;新增央都生物研究院等重庆市新型企业研发机构2个;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新型企业研发机构2户、市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1个;截至2018年年末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15个,机构研发人员3 590人,R&D活动项目345项,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8.6%,初步形成了“一个重点企业一个研发平台,一个支柱产业多个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二是研发投入不断加大。201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6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57%,同比提高0.4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涪陵高新区被确定为重庆市第一批智慧园区试点园区,美心翼申获评2018年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华兰生物、葵花药业等6个企业的6个产品获重庆市重大新产品认定,新增市级品牌产品11个,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3个、达到189个;新增授权专利212件,达到1 123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38件,达到173件);三爱海陵、华通电脑等11家企业的12个项目获涪陵区2018年重点新产品产业化计划项目认定,榨菜集团、葵花药业等4个企业的5个项目获涪陵区2018年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认定,金健米业获评重庆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福华大数据公司入选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资源池,科宝电缆的产品被纳入市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华晨鑫源、道道全、涪陵榨菜、太极集团、中科大业等企业的5个项目被认定为2019年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中科大厦项目被评选为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为重庆市唯一获评项目。

4.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涪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与此同时,通过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来实现资源利用的不断高效。2018年,涪陵区全年劳动生产率为137 788元/人,比上年提高7.8%;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07 327元/人和全市平均水平的118 647元/人,高出28.4%和16.1%。在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的同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2018年,涪陵区万元GDP能耗0.668吨标准煤,分别比上年下降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0.32吨标准煤,分别比上年下降3.9%。万元GDP电耗676.65千瓦时,分别比上年下降10.3%。此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18年涪陵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18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0.059毫克/立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0%、5.3%、16.9%;城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9%。2018年涪陵区建成区绿化面积达3 05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53%,同比上年提高0.88%。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现代集约生产方式正在涪陵逐渐形成。

5.品牌创建成效突出。涪陵在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过程中,狠抓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和品牌的创建,成效突出。2018年,涪陵工业企业中百亿级企业达到4户,入选市级100强制造业企业9户、市级“双百”企业27户,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已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中的每个支柱产业都基本聚集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重庆市及相关行业内都具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涪陵卷烟厂是重庆中烟公司下属企业中效益最好的企业,榨菜集团是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新涪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豆油生产加工基地;医药行业中的太极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和中国企业500强;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川东造船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造修船和钢结构生产企业,在国内特种船舶修造业中位居前列;页岩气田成为除北美之外全球最大的页岩气田。创建有乌江、辣妹子、腾升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有乌江、辣妹子、太极、建峰等12个“中国驰名商标”,有建峰化工的农用尿素、中化涪陵化工磷酸一铵、中化涪陵化工复合肥料、涪陵榨菜集团蔬菜罐头、辣妹子等5个“国家免检产品”,有桂楼1个“中华百年老字号”。

6.绿色生态协调发展。涪陵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和“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大局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出台《涪陵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实施意见以及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和建设绿色家园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构筑“1+3+X”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出台《涪陵区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規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实施方案》《涪陵区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一公里范围内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2018—2019年)》和《涪陵区涉重金属行业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2018—2019年)》,巩固淘汰和化解过剩落后产能成果。截至2018年,涪陵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333天,同比2017年增加了22天,优良率达9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全面关停长江、乌江沿线小水泥厂、小煤矿等企业,累计淘汰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315万吨;实施“增绿添园”行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5%,人均绿地面积达27.6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5%,绿色生态协调发展效果初步显现。

二、涪陵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尽管近些年涪陵工业实力增长迅速,在与全市各区县竞相发展比较中,位次也在不断靠前。截至2018年,涪陵区工业增加值已突破505亿,在全市区县中仅次于渝北区。但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仍然很大。以涪陵区与浙江省的原绍兴县(现为绍兴市柯桥区)比较数据为例,2017年,柯桥区常住人口98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 001.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 502.3亿元;涪陵区常住人口116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 85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 334.2亿元。从总量来看,涪陵区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相当于柯桥区的61.6%和53.3%;但从人均来看,涪陵区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仅相当于柯桥区的52.1%和45.1%。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近年来,尽管涪陵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千方百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成长较为迅速,成绩也较为突出。但总体来看,在涪陵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占比偏小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以2018年为例,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302.55亿元,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但新兴产业产值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占比仅为19.9%,传统产业占比仍然高达80%以上。因此,从涪陵工业内部的结构来看,涪陵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传统产业存量需要提质和新兴产业增量需要提升的双重任务与挑战。

3.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涪陵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但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如电子电器、通用机电、汽车摩托车等,更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这主要是由于过去涪陵抓工业,偏重于单个企业“点”上的发展,比较缺少对产业链条“面”上的研究和突破,到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具备完整链条的产业。小水泥、小榨菜等行业在涪陵工业企业中占了相当比重,如船舶修造企业达26户、户均产值仅1.04亿元,企业发展“小而全”,专业分工水平不高,同质化严重,致使真正能够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并不多。产业转移中,大项目能否落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有无承接大项目的产业链。许多外商反映,转移到内地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地区或国外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负担,抵消涪陵等内陆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影响企业落户的意愿。

4.创新发展能力不强。2017年涪陵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16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83%,尽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1.97%的平均水平。由于涪陵区技术开发的投入不足,直接制约着涪陵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致使工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以2017年为例,涪陵区全年工业投资37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实现工业增加值508.02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4%;工业投资增长17.6%,然而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仅为11.4%,投入与产出明显不协调。这种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折射的是涪陵工业创新发展能力整体不强,亟须通过大幅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才能破解这一发展难题。

5.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一是企业用工成本快速上升。21世纪初,涪陵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一样凭借着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大批的东部地区企业和产业前来投资兴业,但随着我国劳动力供给“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内陆地区劳动力成本出现了快速的上升。调研显示,涪陵当前的用工成本已达到了东部地区的85%,这无疑给涪陵等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成了很大压力。二是工业用地成本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涪陵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一样为了招商引资,制定了不少低地价甚至零地价、零租金的工业用地政策,这从客观上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但同时也造成了涪陵工业用地的效率偏低。近年来,随着涪陵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园区集聚化的提速,对土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工业用地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这给新形势下的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大压力。三是企业融资成本快速上升。当前国内金融资源“错配”严重,资金在虚拟经济体系内“空转”,大大削弱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工业企业遭遇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2018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涪陵相当多的工业企业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遭遇到银行的抽贷、限贷、压贷,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尖锐突出。

6.生态环保任务繁重。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度推进,以前以牺牲环境发展工业的做法已终止,而且还要补上生态治理、绿色发展。尤其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划定了国家生态红线,实行了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以长江流域为例,不仅要为国家南水北调提供水源供给,上游地区还要为三峡库区的环保让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地发展面临的环保压力更加严峻。涪陵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三峡库区腹地,涪陵工业园区(含李渡、龙桥、清溪三个片区)和白涛化工业园区均紧临长江、乌江,安全环保压力十分巨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另一方面在环保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发展需求的现实状况下,要保证境内干流水质不低于上游来水水质,生态环保压力逐年递增。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N].东方财富网,2018-08-1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4]  倪春华.涪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36).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