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诲学
2019-02-02瑶瑶
瑶瑶
同学们好,我们又见面啦!本期“国学讲堂”的课题叫做“醉翁诲学”,醉翁是谁?他又说了什么呢?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品读典故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注释:
1.知道:懂得道理。
2.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的。
3.害:妨碍,影响。
4.因物则迁:由于外界影响而改变。因:顺着。迁:改变,变化。
5.念:思考。
本文出自欧阳修的《诲学说》,“醉翁”是欧阳修的号。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探讨了一个问题:不学习的人会保持原样、原地踏步吗?还是会逐渐退步、堕落呢?他以玉为比较,这样论述:不经雕琢打磨的玉,是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的。同理,不学习的人也不会懂得道理。但不同的是,即便不经雕琢,玉也还是玉,它的本质是不变的,即使成不了玉器,也不影响它仍然是一块美玉。人则不一样,人的本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所以,人一旦停止学习,就等于放弃了追求君子之道,逐渐滑落向小人的深渊,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欧阳修以玉为对比所作的这番论述,讲明了一个道理: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退步不仅反映在学识水平上,也反映在道德层面。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原因就在于,人是极易受外部影响的,只有不停地学习、反思,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美德,获取智慧,不断进步。如果停下学习的脚步,不但接触不到真理,还会被各种各样的歪门邪道所蛊惑。到那时,人就连原地踏步都成了一种奢望,只会飞速倒退,最终跌入愚昧、混乱、不道德的深渊。
拓展延伸
在前面几期集中讨论“治学”的国学讲堂中,我们提到过“人非生而知之者”,意即:没有人天生就懂得道理和学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的确能见到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智商超群的天才。对于这类人来说,他们通往真理和智慧的道路比其他人都轻松许多。但这是否意味着,天才就不需要学习呢?下面这个故事会告诉你答案。
伤仲永
北宋年间,江西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因为世代务农,家境清贫,仲永长到五岁时都不曾见过笔墨书籍。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居那里把这些东西借来给他。拿到笔和纸的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被全乡的秀才传阅观赏,声名远扬。自那以后,别人指定一个主题,仲永立刻就能成诗,并且诗的文采和主旨都可圈可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还有人花大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的父親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写诗赚钱,而不让他有时间学习。
北宋的宰相王安石与方仲永是同龄人,他母亲的娘家也在金溪。明道年间,年幼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去金溪探亲,在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那时仲永已经十二三岁,成名已久。王安石叫他作诗,可写出来的诗水平大减,已经不能与从前相提并论。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再次来到金溪的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旁人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已经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于是王安石感慨道: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还要优秀得多,但最终还是沦为一个平凡的人。这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极大地缺失了,没有学习,智慧和知识得不到补充,就只能一点点消耗自己的天赋。方仲永的天资那么好,只因没有及时地、持之以恒地学习,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些本来就不聪明,本来就天赋平凡的人,如果还不肯学习,恐怕就连平凡都是一种奢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