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及路径探析

2019-02-02许红菊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思政马克思主义育人

许红菊

摘  要:大学生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思政课是铸魂定向、涵德化人的“成人”课程,在助力大学生精神成长中“非常必要,作用不可替代”,通过有效途径,可以化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大学生外在精神生活方式,丰富大学生内心世界,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字:大学生;思政课;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4-0006-04

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注大学生精神面貌、直面大学生精神成长中种种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优势,可以有效化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其外在精神生活方式,丰富其内心世界[1],进而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

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答疑解惑之功能,能有效化解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成长于物质丰裕年代的大学生逐步成为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视野开阔、开朗自信、思维活跃,也更务实,更理性,“更注重个性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2],但也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严重、精神追求物化、集体意识淡漠、价值观混乱,行动力缺乏,抗挫能力不强,遇事倾向于网络求助或逃避等问题。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化解大学生精神成长中的突出问题上发挥着“非常必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领航功能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3],就要理直气壮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主流价值观的必修课程。在思政课上既可以集中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能沟通互动交流;既可以正面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也能对错误思想“亮剑”批判;既有教师教诲,又有朋辈群体的交流示范;既有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又有思想火花的碰撞。通过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分清是非,扫清疑惑,铸造灵魂,树立信仰,为清除精神生活中的负面思想提供強大的理论利器。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核心内容是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化行。要向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克服精神上“软骨病”“空心病”,破除功利化思想牢笼 ,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4]

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导向功能

大学生“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5]。“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6] 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此消彼长、你争我夺的态势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思政课这个教育平台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为大学生精神生活治理明确方向、确定内容、提供动力[7]

思政课作为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做到阳春白雪“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也要下里巴人“关心粮食和蔬菜”,要针对大学生成长规律、接受特点、生活实践释疑答惑,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普遍的精神追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上升的演进过程,是需要协调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力量,统筹各门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渐进养成的结果。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抵御和纠正物化的价值观、清除“基因突变”的危险,认清生命发展的方向,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夯实理想信念的根基——打牢基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功成才的根基所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8]

理想信念的建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强烈冲击,要么受到利益驱使,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要么屈从外界督促,缺乏内心思考,他们的精神支撑不再源于自己的信念。我们需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扎实开展国情、党史教育,与时俱进推进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白“要幸福靠奋斗”的道理,坚守精神追求,抵制精神污染,摒弃“小我”,成就“大我”,将个人的梦想融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思政课教学方式具有强筋健骨之功能,能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方式

精神生活方式是指为了满足自身精神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称。思政课注重阅读、实践体验及榜样示范等教学方法,能帮助大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骨架,促进他们精神生活方式的优化,达到强筋健骨之功效。

(一)重视阅读魅力

閱读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思政课教材的每一章均有推荐书目,思政课教师亦会根据相应教学内容推荐适当的拓展书目。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9]。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高校大学生通过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充分了解、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对大学生立德修身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踏踏实实、原原本本地带头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实现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协同发展;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现实热点、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读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注重实践体验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决定了思政课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质就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过程,是由知识传授、理论教育的课堂教学深化为能力提升、价值认同和信仰坚定的过程,它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课堂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日常实践教育衔接的有效抓手,对大学生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提升精神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及广大师生的努力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新时代,高校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改变教育者教学观念,树立实践育人观念,完善教学保障机制,且根据实际环境、受教育者特点等设计、考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

(三)传播榜样正能量

榜样是旗帜,指引着前进的道路;榜样是资源,凝聚着无限的正能量。榜样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明方向、知差距、净心灵、升境界。思政课是以“四个自信”为基础弘扬正能量、展示强大示范力量的综合性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国近代以来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血染江河的勇气和魄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是一门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使学生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年代的浴血奋战、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改革过程中的披荆斩棘……在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楷模的引领激励下,当代大学生必将用青春和生命接力建功、书写奋发有为的璀璨人生。

榜样也来自身边、来自现实。身边、现实的榜样事例为大学生树立了一面面鲜活的实实在在的价值观“镜子”,通过“照镜子”,学生方能找不足、摆差距,进而树目标、添动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将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身边小事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和同学们分享、品味、学习,能增添思政教育的生活气息和活力,使思政教育“有意义”亦“有意思”。

思政课教学导向具有固本培元之功能,能帮助大学生构建丰富的精神家园

“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 不等于永远解决……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10]”思政课能帮助大学生经常“清扫思想上的灰尘”,构建丰富的精神家园,达到固本培元之功效。

(一)思政课之使命: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使命、生命线和根本任务。思政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核心课程,是铸魂定向、涵德化人的“成人”课程,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传代”课程。

思政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把培养什么人作为首要教学宗旨,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理论修养,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要协同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同频共振,加强对其他课程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同向同行,汇聚立德树人的力量,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守正创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和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生命线”作用[11]

(二)思政课之品质: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以传授马克思主义为使命职责的思政课也充分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品质特征。

首先,思政课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学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等息息相关,教材亦会根据国家新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与调整而相应地进行修订。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自2007年出版以来,为更及时、更充分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先后于2008年1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2010年5月、2014年1月、2015年8月、 2018年3月进行七次修订。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教材变化,读懂读透教材,善于结合国内外大势、社会热点,灵活把控、实事求是地诠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将最新理论成果有效传达给大学生。其次,教学对象的变化推进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排斥大水漫灌式的填鸭教学,倾心于春风化雨点滴滴灌的细水长流;他们不满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更注重于于日常平淡处观风云;他们反感简答的结论告知,而倾向于知行合一。因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践育人”等教学理念要深植于每个思政教师的心中。当然,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上的与时俱进要落脚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根据教学对象特点、教学内容主动调整教学方法,守正创新,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呼应、理论讲授与日常践行相配合,不断推动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三)思政课之温度:“以育人为本”

思政课的使命在于立德树人,“人”即是今天的教育对象——当代大学生,所以思政课“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唯有以育人为本,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才能让美好“源泉”真正滋润学生心田,才能真正实现“树人”之目的。

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12]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使命的思政课也不是高高在上、不食烟火的课程,而是诉诸于情感、诉诸于实践的课程,是充满温情、包含温度接地气的课程,是理应让学生感受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体现温度,思政课教师就要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接受特点、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把书本理论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注重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的相辅相成,在教学理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切实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有效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亦“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与大学生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引领,把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诚实信用、日常行为等以学分的形式纳入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之中”[13],当然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也要融入真情实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浸润学生心灵,切实提高思政课全面育人的实效性。

————————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精神生研究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2]王海建.“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3]師帅.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N].光明日报,2017-11-02(14).

[4]刘奇葆.坚定理想信念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9(0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7]万美容.论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治理的文化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2):168-174.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7.

[9]聂锦芳.研读经典著作,掌握看家本领[N].人民日报,2014-07-1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94-95.

[11]王树荫.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8-09-27(05).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13]孙修爱.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17-19.

The Value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Growth

XU Hongju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Education, Anqing Medical College, Anqing 246052,China)

Abstract: The mental outlook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inheritance of socialist ca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adult" courses that shape the soul and educate people. They are "very necessary and irreplaceable" in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growth. Through effective ways,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spiritual life of young students can be solved, the external spiritual life style can be optimized, the inner world can be enriched, and the overall and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piritual growth

猜你喜欢

思政马克思主义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