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019-02-02谢宇格戴宏
谢宇格 戴宏
摘要:在对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学校重视不足、政策指导缺失、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及合理的操作、评估和反饋机制是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学视域下对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可以存在良性互动提高的可能性。最后,从心理学的视角尝试性分析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并给出一定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我国公民在人文素质与心理健康意识方面的缺失。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专业素养高、人文素质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重视不够。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视域探讨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由于体制、政策、经济条件、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因素,相比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普查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发现,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并不乐观。
如黄苹(2014)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较差,人文精神表现不足[1]。焦立涛等(2016)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的方法调查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教师人文素质不高、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意识的淡漠以及学生本人对人文素质精神的缺失是造成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较差的几种原因[2]。
同样,尽管近年来的许多实证研究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整体良好且稳定,但也从侧面说明这些年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折射出教育上的问题。
如刘翠英(2015)对2007-2014近十年来的民办高校大学生SCL-90数据分析显示,新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新生主要存在以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焦虑为主要表现的问题[3]。不过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普通高校大学生在一些维度上存在一定弱势,如林红(2004)的研究就指出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无明显差异,但SCL-90测试结果显示: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等因子上存在一定的弱势;就其自身而言,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高的因子为人际敏感、强迫、敌对、抑郁、偏执[4]。刘兰兰(2016)连续三年利用SCL-90量表对大连某民办高校4958人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近三年民办高校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个维度上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5]。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现状普遍偏低,这样的结果更多的折射出的是教育上的问题。虽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推进多年,但由于缺少相关理论指导和政策引导,以及缺少相应的监督评估机制,导致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流于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也不够重视。
二、心理学视域下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面对现状所折射出的教育现实问题,摆脱缺少理论指导下的低水平重复,让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一举两得的效果,我们有必要先理清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从学科上讲,人文素质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从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上切入,两者必然存在学科上的交叉和理论方法上相互借鉴的可行性,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从研究对象上讲,两者研究的对象都关于“人”,即都是对人的相关科学。具体来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而人文素质教育类属于教育学中的一种教学理念,但在实践中具体的作用对象还是人,因此,人即为二者在研究对象上的结合点。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心理活动作为教育对象的心理基础,必然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实施影响,这是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取得什么样效果的一个前提,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也会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这是人文素质教育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的一个前提。这两个前提是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理论问题。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的放矢,在实践过程中不至于造成混乱或在低水平上重复。
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有着不同维度的阐释,但经过概括提炼,人文素质主要包含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两方面[6]。同样,关于人文素质教育,学术界也没有给出统一的界定,但几乎所有的界定都有一个共识,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基于上述理念和概念,实践上主要通过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开展一系列人文学科课程,增加学生人文知识储备;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人文精神。而这两方的工作的最终目的均是让学生们将获得的人文知识在优良人文环境的熏陶下逐步内化形成一种特有的、稳定的、可辨的心理特征,即一种或几种人格特质的组合,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从概念上笔者理解的人文素质教育即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教育,实施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必然会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笔者认为,在理论上,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应该存在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可以通过良性互动以相互提高促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陈会昌教授(2008)曾指出:进一步认识到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也能够起到调适自我心理的积极引导作用[7]。
首先,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将自己的时间用于本专业课程学习,极少学习专业外领域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有学生认为人文学科的学习不能有效的、直接的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学习人文社科的课程是在浪费时间。笔者认为,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应该是相互积极影响的,而不是互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代表了一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渲染代表了一个人的人格,而完善的人格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事业发展道路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面临当今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初入社会寻求工作机会时的第一要素,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有利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其次,高校开展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由于在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过程中,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的成长,从而导致学生在面临新的环境刺激下产生心理上适应不良。因此,各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十分必要,如心理学导论、积极心理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的实施不仅可引导学生们被动学习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继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可以帮助其解决自身问题,促进其心理成长,用“助人自助”的咨询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渡过入学初、学习中以及毕业季等各时期的适应不良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从发展心理学的学科角度出发,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后期走向成年早期的重要阶段,生理上逐渐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还没完全地独立,此阶段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人文知识、提升学生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再此过程中逐渐内化了的、稳定的价值观,这里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性。同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们优良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而这些对于大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和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都是非常可贵的心理品质,更是逐步完善人格的必要经历。完善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健康的心理更是完善人格的基础,拥有健全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心理。
此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上来看,如果说在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普遍”,那在民办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属于“特殊”。因此,我们在“普遍”的规律基础上还要考虑民办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特殊”性。首先,民办高校在教育观念上要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上的认识,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现有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框架下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培养模式,并建立起一套可操作的评估体系。其次,民办高校要发挥其政策灵活和自由度高的优势,在人文课程设置和校园人文文化环境建设的问题上要因势利导;要加强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最后,民办高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紧扣学情,抓住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理论高度的指引下,真正把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当成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查——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 (03):26-28.
[2]焦立涛,徐兴林.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6 (05):154.
[3]刘翠英.民办高校近十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 (35):77-80.
[4]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
[5]刘兰兰.近三年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10):8-9.
[6]董小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
[7]蔡敏,王婉丁.从心理学角度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J].赤子(上中旬),2016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