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诗》中绿珠形象的接受研究

2019-02-02乌日根托亚

北方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接受全唐诗内蕴

乌日根托亚

摘要:绿珠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道德力量以及悲剧美,同时又充满了一些空白和不确定点,故对于这个人物的经典重写在绵延不断的文学长河中时有出现。本文仅以《全唐诗》为考察对象,对其中绿珠形象的接受做了宏观的研究和个案的分析,挖掘唐代诗歌对绿珠形象意蕴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全唐诗;绿珠形象;接受;内蕴

20世纪兴起于西方的接受美学批评提出了接受的文学史观。即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角度研究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作品在其历史的理解中产生出来的新意义和形式及其文本中具体形象的经典重写。

绿珠事迹据《世说新语》记载,最早见于东晋元帝时干宝所著的《晋纪》,现《晋纪》已佚。唐初《晋书·石崇传》对其人其事进行了简述,而将绿珠事迹作为传记去写的,是从北宋太宗时著作佐郎乐时所写的《绿珠传》开始。

绿珠作为一个历史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道德力量和悲剧美,并同时充满一些空白和不确定点,故对于这个人物的经典重写在绵延不断的文学长河中时有出现。本文仅以《全唐诗》为考察对象,对唐诗中绿珠形象的接受做了宏观的研究和个案的分析,挖掘唐代诗歌对绿珠形象意蕴的继承和创新。

西晋到南北朝主要从品貌才艺上品评绿珠,多是对其能指意义的简单使用,如美艳的相貌,石崇狎妓的地位,为主坠楼自杀的悲剧结局。到了唐朝,人們观察接受绿珠形象的角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只有少数作品对其能指意义直接引用。如陈子良《酬萧侍中春园听妓》里的“红树摇歌扇,绿珠飘舞衣”(1),李峤《楼》中的“笛怨绿珠去,萧随弄玉来”(2),曹邺的《和潘安仁金谷集》里“香飘十里风,风下绿珠歌”(3)这三处都侧重了美貌的妓女这一基础涵义。而白居易中《同张明府碧溪赠答》中“还看碧溪答,不羡绿珠歌”(4)中的绿珠,则突出了其地位背后富贵官场生活的意义。更多的诗人是根据自己的现实体验、经历和阅历,对绿珠和绿珠坠楼事件加以联想、幻想,甚至是比附,从而再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绿珠形象,并在重构重解的同时,开掘、升华出其深层的审美内蕴世界,为绿珠形象的内蕴注入新的血液。在其意蕴的接受与创新上主要呈现出关于其坠楼事件的道德评价,对其悲剧结局的历史性反思,就其哲学意义的深层探讨这三个方向。除此之外,两首对绿珠生命的本体关怀的诗作是这时期绿珠接受中一枝独秀的奇葩。以下做具体分析。

一、赞扬绿珠对爱情的忠贞,比附臣之忠君报国

《晋书》中记载,石崇出于对绿珠的宠爱,不舍得将其赠人,进而速祸。这种不把她当作奴婢对待,超越当时阶级观念的行为使绿珠感动,出于酬答石崇对自己的尊重和宠爱,绿珠在金谷园坠楼以死明志以死报恩。绿珠形象所蕴含的对爱情的坚贞以及以死报恩的忠烈意义内蕴在唐诗中被普遍继承下来,这些诗歌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标准,大力褒扬绿珠对爱情的忠贞。

邵谒在《金谷园怀古》中写到的“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5),罗虬在《比红儿诗》中写到的“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恩深”(《全唐诗》卷六百六十六)就是以“竹”、“花”对其直接赞扬。唐代还曾出现绿珠故事的再一次上演,即乔知之和窈娘的爱情悲剧。乔知之因窈娘被夺作《绿珠篇》以寄情:“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6)此外,元和年间秀才崔郊因爱人被夺,感慨绿珠被孙秀所夺之事,写下了《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全唐诗》卷五百零五)的诗句。这些历史的巧合使诗人在歌颂绿珠的同时悲慨自身的命运,绿珠形象中的为爱情殉节的内涵被强化了。

而以绿珠报恩主比附君臣关系是对绿珠形象内蕴中报恩涵义的深化。封建社会,臣子的地位和婚姻关系中妻妾奴婢的地位和命运极其相似,一女不嫁二夫,一臣不事二主。由此,以绿珠报恩比喻臣对君忠是很自然的意义内蕴的接受。权德舆《建除诗》中“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破胆销丹浦,颦蛾舞绿珠。”(7)的诗句直接将绿珠形象与臣子忠心报国联系在一起。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龄》虽是为郭氏代言高歌,但此三句“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8)也暗示出连美丽善歌舞的乐妓绿珠尚且能得到主人的宠爱,而才华横溢的自己现随落拓但也终能受到重视。诗中这种将对爱情的坚贞引申到对国家的忠诚,渴望得到国家的肯定,仍是从封建伦理道德上到肯定绿珠其人其事,是对绿珠形象中道德内蕴的继承和发展。

二、将绿珠悲剧结局归咎为红颜祸水或富贵骄奢

绿珠坠楼后石崇家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衰,同样是缘于美色,基于骄奢,引起纷争。这时对社会变故的种种反思也相对的反应在诗歌上。所以,对绿珠坠楼事件的历史性分析也出现在这时的唐诗中。主要涵盖两类观点:红颜祸水和富贵骄奢。

曹邺的《故莫买妾行》(《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三):

千扉不当路,未似开一门。若谴绿珠丑,石家应尚存。

李清的《咏石季伦》(《全唐诗》卷二百零四):

金谷繁华石季伦,只能谋富不谋身。当时纵与绿珠去,犹有无穷歌舞人。

这两篇诗歌都将绿珠的美貌作为石崇家败的原因,表明了红颜祸水的态度,假设如果石崇放弃绿珠,就可以保存家业,甚至继续繁荣下去。另有李昌符的《绿珠咏》(《全唐诗》卷六百零一):

洛阳佳丽与昔华,金谷园中见百花。谁谴当年坠楼死,无人巧笑破孙家

这里用更为激进的语言点出了红颜祸水的观点,认为如果当年绿珠去了孙家,孙家也会因其败落。这时诗中的绿珠已转变为因美色而祸害家国的罪人,先前那种对她的赞赏和褒奖已经淡化甚至没有了。

这种红颜祸水的观念是在中国男尊女卑思想影响下男权社会的产物,并不符合史实。历史上石崇和孙秀政治上有仇隙,而石崇又炫耀自己的财富美色,孙秀索要绿珠,石崇不予,故而矛盾一触即发,实则绿珠只是石崇速祸的导火索,并不是石崇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

徐凝的《金谷览古》“金谷园中数尺土,问人知是绿珠台。绿珠歌舞天下绝,唯与石家生祸胎。”(《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四)与李咸用的《金谷园》“在富莫骄奢,骄奢多自亡……多积黄金买刑戮,千秋成得绿珠名。”(《全唐诗》卷六百四十六)就指明了石崇的富贵骄奢最终致使绿珠遭难,并最终致使自家也蒙难的事实。而乔知之在《绿珠篇》更加细化了这种富贵深层的隐患:“君家闺阁不曾难,常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9)富贵所带来的张扬自然招到其他人的嫉妒,最终招致孙秀的挑衅和自家的毁灭。这些对历史的探讨也正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变故,致使唐朝衰败的也并不因杨玉环的美色,而缘于唐王的骄奢淫逸。

在这类对绿珠坠楼事件的原因给予分析反思的诗中,绿珠的形象逐渐淡化为了一个红颜祸水的符号,或者是石崇骄奢的牺牲品,失去了原有的为情所牺牲的人性光彩,但却蕴含了诗人对唐代社会现实的思考。

三、借绿珠慨叹韶华易逝,富贵难存

晚唐主昏政乱,国力衰微,这时的诗人也已不再探讨绿珠坠楼的悲剧原因,转而借此悲叹韶华易逝,富贵难存。杜牧在这一时期有三首诗使用绿珠这一形象,主题一致。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总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金谷园》(《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五)

凄凉遗迹洛川东,浮世荣枯万古同。桃李香消金谷在,绮罗魂断玉楼空。

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徒想夜泉流客恨,夜泉流恨恨无穷。

《金谷怀古》(《全唐诗》卷五百二十六)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憐金谷坠楼人。

《题桃花夫人(即息夫人)庙》(《全唐诗》卷五百 二十三)

无情的流水,日暮的东风,凋败的桃李,都给人岁月悄然流逝之感,无论是绿珠的色可倾国,还是石崇富可敌国,都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中,繁盛的唐朝也终走到末路。这三首诗对绿珠坠楼的对错价值已不再评判,而只是惆怅的悲慨美好事物的无情消逝,明显受到了晚唐国力衰退的消极影响。苏拯的《金谷园》则用极其直白肯定的言辞对美色和富贵做了双重的否定:“积金累作山,山高小于址。栽花比绿珠,花落还相似。徒有敌国富,不能买东市。徒有绝世荣,不能楼上死。至此上高楼,何如在平地。”(《全唐诗》卷七百一十八)。虽然诗意浅显,但直白地道出一味追求高的境地,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李白虽是盛唐诗人,却因其一生不得志,思想又受到道家的影响,所以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也只是将绿珠作为一种易于消逝的美好去描写,“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直在。”(10)与《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贯休《偶作五首》中“君不见绿珠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11)也体现了同样的意义内蕴。

绿珠在这些诗篇中成为了一个易于消逝的符号,隐含着无论是富贵还是美色,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的哲学意义。至此,绿珠形象的内蕴已被极大地丰富和延展,为后世文学创作又提供了新的参考和比照。

四、对绿珠生命本体关怀的意蕴创新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时代,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以上关于唐诗中对绿珠形象接受宏观的研究并不能囊括其接受状况的全貌。以上《全唐诗》中关于绿珠的诗篇,在封建伦理道德上去定义绿珠,从社会变故中去反思绿珠,在时间长河中悲叹绿珠,都是从外部视角去考察绿珠其人其事,而另外两首诗所表现出的对绿珠生命本体的关怀才正是唐诗绿珠形象接受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李建勋《落花》(《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九):

惜花无计花又残,独绕芳从不忍看。暖艳动随莺翅落,冷香愁杂燕泥干。

绿珠倚槛魂初散,巫峡归云梦又阑。忍把一尊重命乐,送春招客亦何欢。”

“惜花”、“不忍看”点出了诗人对绿珠生命个体的怜惜,“暖艳”和“冷香”的对比更使人看到死亡的悲哀。最后一句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挑战,甚至是一种缺失人性尊严的假设,但所透出的对生命的珍爱是其他诗歌中所少有的。李建勋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无病而终。以此也可看出这位诗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对生命的重视。

刘商《绿珠怨》(《全唐诗》卷三百零四):

从来上台榭,不敢倚阑干,零落知成血,高楼直下看。

这是《全唐诗》中唯一一首以“怨”来解读绿珠形象的诗作。诗人选取了绿珠自杀前的心理活动作为切入点,将绿珠作为人,作为女人一贯对高处的害怕,对她明知坠落的后果却不得已以此为生命的终结方式所具有的怨恨直白的展现出来,使读者阅读时仿佛置身金谷园中,从高楼往下看去,感受生命的脆弱。这首诗从人性的内部去解读绿珠,而不是从旁观的角度评判她,虽没有从道德,历史,哲学方面去挖掘,但更加震撼人心,是对绿珠形象接受的极大发展和极大创新。中唐诗人刘商在立意上刻意求新,许多作品都很有新意。这首小诗就是其中一首。

绿珠形象在唐诗中的接受轨迹体现出当时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也同时反映出一个历史形象是如何在文学中被从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解读而逐渐形变得丰富鲜活起来。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形象意象的接受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而对这些接受的考察能够使文学演变的轨迹更加清晰与客观。

注释:

《全唐诗》卷三十九,第497页。

同上,卷五十九,第705页。

同上,卷五百九十三,第6875至6876页。

同上,卷一百六,第1660页。

同上,卷六百零五,第6995页。

同上,卷八十一,第875至876页,

同上,卷三百二十七,第367页。

同上,卷七十七,第837至839页。

同上,卷八十一,第875至876页,

同上,卷一百七十五,第1792至1793页。

同上,卷八百二十八,第9329至9330页。

参考文献:

[1]夏习英,宁稼雨.绿珠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2):5-11.

[2]韦湘秋.绿珠及有关其诗话.广西社会科学[J],1988:169-186.

[3](清)彭定求等校点.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太平广记[Z].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5.

[6]王一川.文学批评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 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接受全唐诗内蕴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外感发热误治转湿热内蕴发热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