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造船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9-02-01管延敏刘可峰
管延敏 杨 敏 王 璟 刘可峰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3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造船工程课程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相关专业船舶制造方向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对现代造船模式基本理念、组织体系、先进工艺及前沿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船厂的生产管理体制,掌握船舶建造管理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未来适任能力。本课程内容广泛,涉及造船企业生产技术准备、生产计划的编制与实施、生产过程的策划与组织、各专业间的协调与控制,涵盖现代造船企业日常营运过程的各方面内容;各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自成系统,课程知识体系零散,教学难度大。同时,本课程面向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实际,为保证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需要不断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更新,给教材选用、教学大纲编制和课程体系构建带来较大挑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保持课程的实用性,必须在课程教学中不断进行总结;对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更新,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要求。
2 现代造船工程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教材陈旧 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脱节
现行教材《现代造船工程》编制于我国船舶工业转换造船模式时期,与目前我国船舶企业现代造船模式基本形成、智能制造理念和技术不断推进、信息化管理逐渐由桌面端转向移动端的现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船舶吨位的不断增大,各种高性能、高附加值船舶的开建,我国船厂规模不断增大,先进设备设施、建造工艺、造船理念不断改进,船厂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教材与行业背景的差距越来越大。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脱节的知识体系降低了课程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前瞻性,无法形成知识的导向性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亟须开展教材修订工作。
2.2 教学内容不全面 课时分配不合理
从教学内容上看,现代造船工程课程不能全面反映造船工业的生产、建造、管理一体化的特点,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现代造船工程认知。例如,在造船生产管理组织体系一节内容中,仅讲述了造船生产管理部门的划分,没有涉及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普遍采用的项目管理方式,无法使学生了解横向日常管理和纵向项目管理所组成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在计划管理讲授方面仅介绍了生产计划的层级和类型,没有讲述计划编制,特别是搭载网络计划编制的实际方法,降低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此外,计划管理体系仅讲述了自上而下生产计划的分发与下达,没有涵盖工时管理的内容,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馈,不能形成管理闭环,难以使学生形成对计划编制、实施、改进等方面深层次的认知;在物资管理环节,没有讲授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概念,没有形成良好的方向引导;在造船管理理念方面,没有讲授精益生产的相关内容,不符合我国造船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实际状况;在造船流程的组织方面,没有讲授流程再造的相关概念,难以使学生从更高的管理层面理解造船;在定置管理讲授方面,没有涉及安全管理方面内容,不符合“管生产就要管安全”的生产理念。从课时分配上来看,32课时的现代造船工程课程,有14个课时用于讲授工程计划管理,课时分配缺乏合理性,易使学生形成“造船工程管理就是计划管理”的错误印象,同时,物资管理、托盘管理、定置管理等内容受课时限制而缺乏教学深度。
2.3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实效性
目前,现代造船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讲为主,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极少结合船厂实际作业现场照片、视频等进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重理论而轻实践;在引导、启发学生将船舶建造理论与我国船舶工业现状相结合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有效传播船舶工业背景、工程实践的相关知识,极易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降低了课程的实用性,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单一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过程,难以形成师生良性互动,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生机,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1]。
2.4 考核方式僵化 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
以往的现代造船工程课程考核,一般由任课教师依据课堂讲授的重点内容命题,采用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学生往往不重视课堂听讲和课堂互动,只是在考试周前夕依据教材和随堂笔记的内容死记硬背,突击式的复习背离了人才培养的主旨,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难以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同时,对于现代造船工程这样一门侧重于知识应用的课程,采用卷面形式进行零散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程度,无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利于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3 现代造船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重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作为实施教学计划、进行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2],现代造船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从重构教学大纲做起。在对先进船厂船舶建造经验展开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所在高校本科教学相关文件,结合前期现代造船工程课程教学经验和不足的总结,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重新梳理课程教学内容,适当删减工程计划管理讲授内容,增加项目管理、工时管理、安全管理、供应链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精益造船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制教学大纲,合理设计各教学内容课时数,形成以计划管理为主线、先进造船技术与理念为辅助的课程体系。
3.2 重编教材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依据重构的教学大纲,以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动向、满足教学需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编写教材《现代造船工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删减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脱节的部分章节内容,增加反映国内外先进船厂的造船经验、造船理念的相关内容;替换部分章节的老旧图表、图片,增强教材的时代感;适当调整章节顺序,形成更加分明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3 多措并举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并重,通过设置随堂问题、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举措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国内外先进船厂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使过去教学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在授课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与船厂实际状况的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船厂的实际状态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3.4 改革考核方式 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改变以往通过考试给定成绩的方法,实施综合化考核方案,运用综合考评衡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程度[4]。将总成绩拆分为课堂提问、课外专题作业、期末考核三部分,其中:课堂提问包括知识点提问和典型案例分组讨论,占总成绩的16%;课外专题作业占总成绩的24%,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同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解决问题;期末考试采取小论文的形式,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论文题目(如《论现代模式与中国造船》《工业4.0背景下的中国造船》等),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经过深思、讨论撰写论文,并做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回答教师、学生的提问,此部分占总成绩的60%。通过考核,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激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5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升授课质量
授课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现代造船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师需要在掌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了解造船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生产运作现状,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实践能力。为提升授课质量,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5]。目前正在推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有3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以横向课题为纽带,实现校、企间信息互通;二是通过年轻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深入造船企业内部,了解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三是通过人才引进,引进有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丰富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4 结语
现代造船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广泛,各内容之间相对独立,知识体系零散,教学难度大。在日常教学中,本课程存在教材陈旧、课时分配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僵化等问题,本文从重构教学大纲、重编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为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