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2019-01-31王秀娟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没有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要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而语文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小学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要。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合理应用祖国的文字,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學效率,才能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模式固定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过于固定和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师只是将课文知识全面灌输给学生,学生对知识完全没有理解,更不会灵活运用。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就显得比较被动,有些学生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压力,当作一种任务负担。语文属于一种灵活性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如果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 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和个性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多以教材为主,逐渐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和个性。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不同,教师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佳。
二、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 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的知识点比较繁多,所以教师就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精心巧妙地制作课堂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辅助功能,能够将语文知识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还具有演示、录制视频等功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阅读课堂教学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然后通过多个角度、多个场景去展示桂林山水的风貌,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意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可以将课文中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在多媒体资源上进行解析展示,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大胆地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生动、丰富、有趣的表演,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记忆。然而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资质不同,不能快速地融入角色扮演中,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断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进行反复地练习,克服自身抵触心理。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活动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开放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去探索知识。当教师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的内容选取几个学生来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实际表演。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应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学习习惯和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创设教学情境中,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对思维方式适当地进行创新。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一般都比较敏捷,但是由于缺乏生活阅历,不会自主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就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中得到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授《称象》这篇课文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提问,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何得知书本的重量,如何得知自身的体重等。这时学生就会展开交流讨论,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大象是什么样子?大象这么重,怎样才能称出它的体重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找出答案。
三、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艳.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11):200.
[2]赖丽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2):282-283.
[3]赵志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10):155.
作者简介:
王秀娟,江苏省邳州市,邳州市南师大附属东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