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用之道》的时代注释:欸乃一声山水绿

2019-01-31由卫娟

齐鲁周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日用饭碗器物

由卫娟

到2019年1月,吴晓波先生成为马桶盖先生已经四年了。

“任何一个物品,都无法孤立地存在于时代之外,它的形态、设计及功能隐藏了那个时代的人类创造和审美及价值观。所让人好奇的是,有一些物品会恰巧出现在某个敏感点上,从而构成为时代解读的样本”。他的感叹颇具权威。

《日用之道》一书,或会在多年之后承担这一使命。

该书是国内第一本通过对日用器物来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的书。它的出现本身,标注了国人日用之道的逐渐回归和升级。

诚如保罗·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言:仅仅通过观察我们拥有什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

1

2019年元旦,和闺蜜携孩子逛商业综合体。

结账后,闺蜜的女儿,依然默默地在无印良品门口,观看屏幕上滚动播出的清洁工具广告片。其他人只好默默地站在旁边,等待11岁少女看完那些拖地、清理推拉窗槽的各种产品的演绎。画面干净,动作轻柔,让我们感觉打扫其实非常文艺范儿。甚至忍不住地想,住在这样的家里,出门的时候,一定会轻轻把门关上的。连窗槽和地板都被温柔以待,遑论里面的亲人呢。所以两位母亲都没有习惯性地打断孩子的沉迷,这种懂得和沉默,在嘈杂的商业综合体里,显得格外温暖。

《日用之道》,在多处解释过这种女孩的沉迷:

对于每一个逛街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寻梦的过程。

器物的选择就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所有的商品需求都带有一个基本属性:通过拥有来构建自我。

……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购买中式生活美学、物道、一条等生活美学电商的产品。敏锐如吴晓波,从一个马桶盖发现了国人的消费升级。马桶盖当然只是冰山上一角,国人们其实已经从物品的选择开始了生活方式的升级。奥地利心理学家弗雷德·阿德勒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们根据某一中心目标来安排其生活的模式,并通过活动、兴趣和意见等体现出来,而这个中心目标就是人们可能自身所缺乏的、未具有的优势或其思想中固有的某种价值观。

《日用之道》的作者高一强认为,日用器物是我们用来发现未来适合我们生活方式的最好的地图。

一个电饭煲的升级,意味着我们希望更加善待食物和身体。一个清洁工具的升级,则意味着我们希望更加善待环境和感觉。当生活被允许慢下来、当温柔开始被全方位召唤,这个世界其实在悄悄酝酿着一场革命。苏丹作序一语道破:生命的形态总是通过载体来显现。自由的、从容的、优雅的,抑或躁动的,这些形态会通过人对器物的选择以及器物的形态来表现。

11岁女孩的驻足,也是这个敏感点上典型样本。她对有序、整洁、温柔、优雅的日用器物的留恋,就是她对理想生命形态的一种不自觉的流露。满手机的生活美学电商和不断被引进的生活美学实体店,则是国人对精致而美好、优裕而从容的理想民族形象的集体再造。在政府供给侧改革与民间消费升级的互动中,在匠人与用户的集体合谋下,一个民族的日常质地开始迭代,文化自信逐渐具体而微。在这个背景下,《日用之道》出现本身,是高一强所在的设计师群体的一种身份自觉、时代注释。

2

韩剧的拥趸们一定对韩国人无处不在的国货迷之自信印象深刻。《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里,吃个面条吃个牛肉都得叨叨半天,还是国产货味道地道。《请回答1988》里,宝拉姐姐在胡同里收拾不良少年,都要勒令他们振臂高呼“国货”。为什么米歇尔出现的时候,要穿美国设计品牌的时装?为什么彭麻麻出访要穿中国设计用中国品牌手机?

洪晃为该书写序,曰《TO 装NOT  TO装》,从侧面解读了这些现象:因为我们日常用品中,太多物件的文化根基不在中国,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享受这些物质的时候,价格越高,装的力度越高,而为高价而装的人也就越多。……《日用之道》对生活最有意义的就是回归到中国文化去寻找时尚的感觉。

2019年1月1日,日本天皇明仁在东京皇居内接受家族和议员们的新年祝贺,已经16年没有出席新年活动的太子妃雅子出席。日本皇室成员男性身着燕尾服,女性身着白色西式礼服裙、头戴皇冠。这身穿戴郑重是郑重了,但因为文化根基的空悬,难免有违和之感。想一想超长待机的英女王,再想一想爱子公主无缘皇位和雅子妃的16年缺席,这黑白礼服就更加勉强了。

皇室的衣冠细节,是民族潜意识的显现。民間的日用器物,更是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反映。这些年,我们的日常,从建筑到饮食,颇多苏式、美式、欧式、日式、韩式的积极模仿。

作者高一强在《饭碗》和《筷子》两文中,探讨了中国碗筷与欧日碗筷的不同。与西方人习惯“盘食”不同,中国人习惯于“碗食”,习惯把碗端在手里,一手端碗,一手夹菜。所以中国人的饭碗直径大多不超过12厘米,因为两手合围,直径约12厘米。而我们饭碗的高度,一般是直径的一半,不会超过7厘米,正好是大拇指的高度,方便我们用拇指扣住碗沿。日本的饮食结构以生食和面为主,保持着在榻榻米上吃的传统,所以他们的饭碗和面碗是分开的。而中国人的饭碗要用来盛米饭、汤、粥,所以高一强咋见美浓烧惊艳,用上一阵不趁手就丢开了。说到筷子,也是因为日本人的榻榻米吃饭方式,逐渐把筷子头做成尖的,夹不起来可以扎起来。而中国人的筷子则是前圆后方,方是防止在桌子上滚动。

书中类似的细节比比皆是,引起读者温暖的情感共鸣,也诱发清通的理性自洽。“貌似简单的一碗薄粥,仔细想来,背后却是一部完整的中国人的生活史和粮食的演进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的食器的生产史”。高一强认真地描述一把雨伞、一个马扎、一个筷子笼、一辆自行车、一个罐子背后的历史沿革、环境变迁、文化背景。一个人的记忆、一个物品的存在,或是孤证,但它们的集合和纠缠,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看似普通的日用器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完整的文化图式,这个图式记录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样式和秩序,也引领着我们,沿着这个秩序,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自己的基因,也了解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该何去何从,从而找到构建个人生活的路径,找到走向未来的生活的地图。”

如果你曾读过《匠人精神》《万物有灵且美》等日式日用兼匠心样本且有所会心有所神往,高一强的《日用之道》会让你在自己的日常里沉潜:

“重拾那些还在记忆中或者耳畔回响着的生活哲学,与器物彼此尊重,在这个物质看上去并不匮乏的时代,构建出我们对物的态度,认真而精致的生活,是我们对自己也是对生活最好的尊重。寻日用之道,做适用之器。也许,我们需要安静下来,思考并制造出中国人真正喜欢和适用的器物。”

猜你喜欢

日用饭碗器物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