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邹平乡村
2019-01-31
齐鲁周刊 2019年1期
摄影的特点是真实再现,不说假话。没想到我的这些老照片在今天受到关注,应该是图片里面的真人真事让人感动吧。现在看来,当年那些玩技法特技的艺术照片却毫无价值。
我是农村出身,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放过牛拾过粪,样样农活都干过,对农民的生活状况非常了解。上学赶上“文革”,半天学习半天劳动。还好,高中毕业时恰好恢复高考,总算实现了梦想,“农转非”吃上白馒头。
1981年,我用一台双镜头海鸥相机开始了在文化馆的摄影生涯。那时摄影还算新鲜事,浓厚兴趣使我相机不离身,走到哪拍到哪。
至于題材,没有特定设计,只是有感就拍。要么是新鲜的,要么是陈旧的,要么是愤怒的,要么是呐喊的……每幅图片都是与心灵的撞击。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活是平静的,不急不慢悠闲自在。贫乏中开始复苏,传统逐渐遭遇现代的冲击,农耕文明释放出一丝淡淡的挽歌。一幕幕场景,是关乎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人文情怀的印记。
那些逝去的时光,在记忆深处沉淀,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