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2019-01-31
时间之间:“中国影响力”影像叙事探索
时间:2018.12.15 - 12.28
地点:北京·Tabula Rasa画廊
“时间之间”是信号PHOTO小组成员参与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的汇报展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承办。展览由何伊宁策划,展出了该小组成员阿帆、李木子、李亚楠、刘辰、刘禹扬、潘超越和孙一冰共7位摄影师于近期持续创作的作品,尝试以图像的视角审视自己生活、工作的这片开放又神秘、充满活力又底蕴丰厚的国度,展示他们对于行进中的中国社会以及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经验。
以纪实摄影作为连接,信号小组的成员由来自中国的报道摄影师、摄影从业者和爱好者构成,他们有时聚拢,大多数时候星散在相距遥远的地方。信号小组成员们在闹市和荒原里拍下所见,发出信号,等待着被发现。
仪礼·兆与易
时间:2018.11.3 - 2019.4.7
地点:北京·红砖美术馆
展览由塔雷克·阿布埃尔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策展,呈现10位来自亚洲大陸不同国家和地区艺术家的作品,涵盖视频、影像装置、绘画和摄影图像等媒材。参展艺术家包括中国艺术家胡晓媛、中国台湾艺术家刘肇兴(Jawshing Arthur Liou)、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Nyen)、印度裔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日本艺术家樫木知子(Tomoko Kashiki)、韩国艺术家朴赞景(Park Chan-Kyong)、俄罗斯艺术家陶斯·马哈切娃(Taus Makhacheva)、黎巴嫩裔艺术家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泰国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和柴·斯里斯(Chai Siris)。
10位艺术家的作品被置于历史与当下的思想体系之内,使无意、未知与神秘得以显现。作品以其观念与形式、材料与媒介、姿态与行动形成一条想象中的仪礼之路,探索了“变易”(metamorphosis)的不同表达,意图引领观者质疑叙事的确定性。
刘肇兴的作品《廓拉》源自艺术家在女儿去世后的一次情感宣泄之旅,刘肇兴从拉萨出发穿越西藏高原,在海拔5000至6000米的冈仁波齐峰进行为期4天的“廓拉”(藏语音译,指围绕圣地或物体进行绕行),展出的作品模拟了他因缺氧导致的幻觉,追溯了在广博山峦中搜寻内在平和的过程,唤起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精神层面的反思。在《小艺术史1-2》中,朴赞景通过对选自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进行重构,创造一部个人视角下的艺术史。作品包括朝鲜符籍图片、一本巫堂(朝鲜女性萨满教)史的扫描件,以及早期大师和当代艺术品的重制版本。以东亚文化和历史为轴,他精心规避了一种西方艺术史的编年叙事,以及对东方和西方的错误归类。陶斯·马哈切娃的视频《走钢丝》中,一个走钢丝的人在高加索山脉的峡谷上空走过,以手中的多位达吉斯坦艺术家的作品副本获取平衡,试图把作品从山的一头带到另一头。通过这个危险的行动,马哈切娃评述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与艺术家的动荡处境。
第七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
时间:2018.12.12 - 12.30
地点:云南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文创园区、西双版纳报社“1920艺术馆”
此次影像展年度主题为“大河的交汇与融合”,共展出来自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及韩国、马来西亚等8个国家100多位摄影师的2000余幅作品。影像展共设置“一条大河”“内视·他观”“生命共同体”“自然的呼吸”“记忆之绳索”“远方的路”“一条小河”7个展览板块,以影像、装置、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地述说人与水、水与自然的故事。
第七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另一策展主题—“自然生长:以一条小河(夏坝)为艺术样本”,在西双版纳报社“1920艺术馆”同步开展。展览以自然生长重庆夏坝计划为艺术样本,设置了“过去河、现在河、未来河”3个板块,展示了“自然生长摄影计划”中28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了他们关于地理、社会人类学、历史片段和个人叙事的探索之旅;在其中,地域或者水域不是一个笼统或宏观的范畴,而是极具个人化的时间跨度和旅程。
强调“以水破题、文化策略、人文关注”办展理念的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自2011年创办以来,一直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在行业内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