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协同效应研究*
2019-01-31李博伟邢丽荣
李博伟,邢丽荣,徐 翔
(1.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 2.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淄博 255012; 3.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0 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生产要形成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从而真正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农业的本质是推动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该文的区域专业化是指特定区域根据自身优势集中资源生产某一种或某几种农产品(农业区域专业化研究课题组, 2003)[1]。从分工经济学理论来看,区域实现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参与分工的结果,其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分工经济。斯密(1972)[2]是最早关注分工经济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李嘉图(2103)[3]从比较优势的视角进一步论述了分工产生的原因,认为由于生产比较优势的存在才使得分工成为可能; 熊彼特(1999)[4]分别从外生规模报酬递增和内生规模经济两个方向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认为随着分工的演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生产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均下降; 盛洪(1995)[5]认为专业分工的经济效率来源于对生产费用的节约。从微观角度分析,参与专业化生产的农户能够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升专业技能(杨丹, 2012)[6],从宏观角度分析,地区参与专业分工促使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吕超等, 2011)[7]。综合以上文献可知:专业化生产能够更大程度的发挥比较优势,节约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于是有学者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对农业分工专业化的影响因素做实证研究,微观研究多以农户调研为基础,江雪萍等(2015)[8]利用对广东省251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验证了影响农户参与横向分工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规模、资本投入和村庄交通条件; 皱宝玲等(2015)[9]构建了“行为能力—交易特性—农户横向专业化”的分析框架,认为农户处置能力是导致其参与横向分工的主要因素,而交易风险对横向分工的影响并不明显,文章认为这与其调研样本集中在市场相对完善的广东省有关。宏观研究多围绕特定产业的区域专业化展开,卫龙宝等(2014)[10]通过分析认为技术效率提升是我国茶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 卢凌霄等(2010)[11]以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为例,发现技术、交通和市场是寿光蔬菜生产区域专业化形成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和政府扶持的影响不大; 林正雨等(2017)[12]以四川省12种农作物为例,发现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正由自然集聚格局向自然社会集聚格局转变。以上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主要受生产效率和交易难度的影响,生产效率提高是获取分工经济的源泉,完善的交易制度是获取分工经济的保障,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户提供各种信息、技术和金融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郝爱民, 2013)[13]; 另一方面各种农业服务组织能够帮助农户快速搜寻交易对象、防范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农户参与分工的风险,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实现(潘锦云, 2011)[14],但是已有研究较少从农业服务业的视角分析农业区域专业化形成原因,由此提出问题:农业服务业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交易风险的重要产业,能否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区域横向专业化水平提高是否会引致农业服务业需求的增加?
该文研究聚焦于省级层面区域农业横向专业化程度,从生产效率和交易成本两方面理论分析农业服务业和区域专业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各省农业产业集中度指数衡量区域农业专业化水平,运用全国28个省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服务业和区域专业化之间的协同效应,依据所得结论为促进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提供对策建议。
1 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关系的理论分析
该文从生产效率、交易成本两方面构建了一个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相互关系的分析框架。
1.1 农业服务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分工经济
专业化生产的动力是获取分工经济,分工经济产生的源泉是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产生更多的分工经济是农户选择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学者证实农业服务业发展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郝爱民, 2011)[15],该文认为农业服务业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促进技术进步两条途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图1 农业服务业优化要素配置 图2 农业服务业促进技术进步
在图1中,为了获得y1的产出,最节约生产成本的生产方式是在点E1,然而,农户受限于要素禀赋约束只能在点B处进行生产,此时,生产中劳动投入过量而资本投入不足,农户付出了C1的成本却只获得y1的产出,存在生产效率损失。农业服务业的作用便是帮助农户优化要素组合方式,使得农户能够以最低成本C2获得y1的产出。在现实生产中,农业金融服务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帮助农户实现要素优化配置的两种重要方式。金融服务业帮助农户缓解信贷约束,农机社会化服务既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又降低了农户单独持有农机导致的专用性风险。
在图2中,农户投入成本C3能够实现y2的产出,生产技术的进步意味着要素能够发挥更高的效率,可以理解为要素价格下降,即预算约束线由C3向右移动至C4,C3和C4代表的预算约束是相等的,农户获得的产出由y2提高至y3,农户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产出的提高。在现实中,农技服务业的发展是农户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效率低下且市场交易不发达的情况下,农户即使参与分工也难以获得较高的分工经济,甚至分工经济低于市场交易成本。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农户能够获得更多的分工经济,参与分工的积极性提高,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相应提高。农业服务业兴起通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对此的经济学分析如下。
图3 生产可能性曲线
1.2 农业服务业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分工经济的取得
如果说生产效率提高是分工专业化的动力,交易成本上升则会阻碍区域参与专业化生产。假设有A、B两个区域分别生产M1、M2两种农产品,区域A在生产产品M1上具有比较优势,区域B在生产产品M2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两个区域只能刚好生产满足自己所需的y1单位M1和y2单位M2,但如果区域A集中所有资源生产产品M1,区域B集中所有资源生产M2,则区域A和区域可分别生产y3单位的M1和M2,y3>y1+y2,在市场信息完全的情况下,区域A用y1单位的产品与区域B交换y2单位的产品M2,如此一来,区域A和区域B均实现了分工经济,分工经济的大小为y3-(y1+y2),然而市场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交易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且交易过程中存在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会部分甚至完全抵消分工经济,从而阻碍区域参与专业化生产。农业服务业中的流通服务业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农村交通运输的完善、批发市场的建立、物流网点的增加均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尤其是各种中间服务性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存在,大大拉近了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使得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农业服务业一方面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获得更多分工经济,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的动力; 另一方面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提高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的阻力。因此理论分析的结果是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生产专业化,而区域专业化程度提高必然使得农户增加分工经济同时降低交易费用的动机加强,对农业服务业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区域专业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由此得出该文的研究假说:
H1:区域内农业服务业发展正向影响区域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
H2:区域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正向影响区域内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2 数据来源、模型设置与指标选取
2.1 数据来源
该文的数据为2003—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其中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省的数据无法取得,河北省和黑龙江省的数据因不完整而被剔除,内蒙古的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该文侧重关注种植业专业化程度,因此也不包含在该文的样本中。之所以选择2003年后的数据是因为农业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以前是缺失的。
该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获取的原始数据主要有:各省各年度粮食作物,棉花,油料,糖料作物,烟草,蔬菜园艺作物,水果、其他作物等八类农作物的产值; 各省各年度农业服务业产值; 各省各年度的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有效灌溉面积、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及农村人口数。其中,农业服务业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换算成以2003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当中某些省份个别年份出现数据缺失的情况,该文的处理办法为取前后两年的平均值替代。
2.2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分析
(1)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区域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参见江雪萍等(2015)[8]的做法,选取区域中各种农作物产值在经营作物种类之间的集中分布程度。借鉴赫尔芬达尔—赫希曼集中度指数的计算方法,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G表示区域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yi表示区域内第i种农作物的产值,Y表示区域内农业年度总产值。
(2)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选取以2003年为基期的农业服务业产值(As),单位为亿元,衡量区域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
(3)控制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程度的因素,参见吴清华等(2015)[16],主要从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禀赋角度选取变量,具体包括:土地投入(Land),用耕地面积表示,单位为千hm2; 机械投入(Machine),用机械总动力表示,单位为万kW; 劳动力投入(Labour),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表示,单位为万人; 农业生产条件,用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例(Water)表示。该文从农业服务业产生的条件出发选取影响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外生控制变量,农业服务业产生的首要条件是农户购买力的提升,选取区域内农村居民年均收入(Income)作为控制变量,单位为100元/人/年; 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物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道路交通,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完善通信设施,该文参见骆永民、樊丽明(2012)[17]的研究选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以及信息传递和软件业投资(Facility)衡量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按照农业从业人员数取平均值,单位为100元/人。
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GAsLandMachineLabourWaterIncomeFacility平均值29.259.23 778.81 870.51 098.749.6327.3标准差5.866.32 755.81 969.8775.523159.5最大值50.5431.9142 13.59 199.32 670115.682.5125.1最小值11.21179.696.553.7315.60.1
2.3 计量模型设置
由于该文待验证的假说为区域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包括区域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在内的联立方程组。设置两方程的结构模型,方程采取双对数形式:
lnG=α0+α1lnAs+α2lnLand+α3lnMachine+α4lnLabour+α5lnWater+ξit
(2)
lnAs=β0+β1lnG+β2lnGt-1+β3lnIncome+β4lnFacility+ηit
(3)
方程(2)、(3)中G、Gt-1分别表示每个省份当年和滞后一年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之所以在方程(2)中放入滞后项是考虑到区域专业化水平提高引致对农业服务业的需求具有滞后性,As表示每个省份各年的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Machine、Labour、Water、Income、Facility分别表示每个省各年的机械投入、农业劳动力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基础设施投资额。α0、β0表示方程(1)(2)的固定效应,ξit、ηit是随机扰动项,α1、α2、α3、α4、α5、β1、β2、β3、β4是待估参数。
3 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联动效应的计量分析
3.1 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相关性分析
该文计算农业服务业产值(As)和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G)的相关系数以初步判断两者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关系强弱。结果见表2。
表2 各省农业服务业与区域专业化程度相关系数测算
东部中部西部省份相关系数省份相关系数省份相关系数北京0.72山西-0.86广西-0.37天津0.44吉林-0.21重庆-0.48辽宁0.79安徽-0.11四川0.1上海0.47江西-0.31贵州0.87江苏0.74河南-0.14云南0.85浙江0.7湖北0.86西藏0.87福建0.57湖南0.44陕西0.56山东-0.33甘肃0.85广东0.31青海0.85海南0.38宁夏0.88新疆0.52
在全部28个省份中,农业服务业产值与区域农业专业化程度相关系数为正的省份有20个,总体看来两者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 东部地区除山东省外的其他各省农业服务业产值与区域农业专业化程度相关系数均为正,且北京、辽宁、江苏、浙江、福建的相关系数值超过0.5,说明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区域农业专业化程度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性; 中部地区除湖北、湖南外的其余各省农业服务业产值与区域专业化相关系数均为负,说明中部地区的农业服务业和区域生产专业化间没有表现出正向相关性; 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外的其他各省农业服务业产值与区域专业化相关系数均为正,且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农业服务业产值和区域专业化程度相关系数大于0.5,说明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与区域农业专业化之间具有强烈的正向相关性。
3.2 数据平稳性检验
该文选择LLC检验,得出各变量的单位根(ADF)检验结果(表3)。
表3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变量lnGlnGt-1lnAslnLandlnMachinelnLabourlnWaterlnIncomelnFacility调整t统计量-10.3-16.3-15.3-6.8-8.7-5.4-9.5-13.9-10.6伴随概率0000000.01400检验结果平稳平稳平稳平稳平稳平稳平稳平稳平稳 注:根据Schwarz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占比(lnWater)在5%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其他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单位根,数据是平稳的。
3.3 农业服务业与区域专业化关系的计量分析
检验联立方程组的可识别性发现,两个方程的阶条件和秩条件均成立,均属于过度识别,因此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或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3SLS),考虑到3SLS相比2SLS更有效(李子奈, 1992)[18],该文采用3SLS对联立方程组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
表4 联立方程估计结果
变量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方程(1)lnAs0.08∗∗∗0.0270.099∗∗0.0450.1520.4010.342∗0.177lnLand-0.1∗∗∗0.016-0.158∗∗0.0640.567∗∗∗0.0590.1050.126lnMachine-0.0210.0260.045∗∗∗0.0150.0390.0640.2040.205lnLabour-0.09∗∗∗0.016-0.152∗∗∗0.022-0.064∗∗∗0.015-0.010.04lnWater0.0080.02-0.051∗∗0.0220.417∗∗∗0.0550.0380.036C4.23∗∗∗0.1874.63∗∗∗0.2643.45∗∗∗0.461.9121.585R-sq0.5230.4630.3920.508chi-2194.04∗∗∗162.93∗∗∗67.42∗∗∗108.36∗∗∗方程(2)lnG0.8792.771-10.495∗∗∗3.0941.5836.6520.3212.619lnGt-15.348∗∗2.5415.874∗∗2.4374.531∗∗2.2157.474∗∗3.358lnIncome0.698∗∗∗0.1180.928∗∗∗0.280.582∗∗∗0.0620.425∗∗0.217lnFacility0.081∗0.0470.167∗0.1011.206∗∗0.529-0.1570.106C12.462∗∗∗1.22530.018∗∗∗3.43318.95∗∗8.84213.647∗∗∗3.117R-sq0.2670.5970.2960.418chi-2243.75∗∗∗81.34∗∗∗34.25∗∗∗142.34∗∗∗ 注:∗、∗∗、∗∗∗分别表示参数估计通过10%、5%、1%的显著性检验,C、R-sq、chi-2分别表示常数项、拟合优度和卡方统计量
3.3.1 全国总体层面上,农业服务业与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协同效应明显
方程(1)中农业服务业产值的系数估计值为0.08,在1%的水平上通过z检验,表明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1%,农业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08%; 方程(2)中当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的系数估计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滞后一期的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的系数估计值为5.348,在5%的水平上通过z检验,表明前一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1%,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提高5.348%,证明了生产区域专业化程度提高引致农业服务业需求增加具有滞后性。在全国范围内,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互相促进,验证了研究假说H1和H2。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存在协同效应。
方程(1)中,耕地面积减少1%,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增加0.1%,结果通过1%的z检验,可能的原因是,耕地数量减少使得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动机加强,专业化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耕地浪费; 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1%,生产区域专业化程度增加0.09%,结果通过1%的z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得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引发农户寻求劳动节约型的生产方式,而专业化生产能够节约劳动力。方程(2)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0.698%,结果通过1%的z检验,与预期相符,农民收入提高促使对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需求增加; 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额增加1%,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0.081%,结果通过10%的z检验,符合预期,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3.3.2 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协同效应最强烈
在方程(1)中,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产值对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有10%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0.342,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该变量的影响弹性; 在方程(2)中,西部地区滞后一期的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对农业服务业产值有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7.474,高于东部和中部该指标的影响弹性。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表现出互相促进的关系,且这种协同效应强于其他地区。该文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比如甘肃、新疆等地的温带沙漠气候,云南、贵州的高原气候,这种特异性强的自然环境使得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受到限制,却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疆的葡萄产业和云南的花卉产业均是发挥区域自然禀赋优势形成的特色产业,因此,西部地区具有比东、中部地区实现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先天优势,正是自然禀赋的特异性使得农业服务业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的推动作用更强,反过来,由于西部地区原本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下,因此,区域分工形成后,对农业服务业的需求拉动效应很强,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西部地区的农业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表现出最强的协同效应。
在控制变量中,除农民人均收入对农业服务业产值有5%水平上显著正向的影响外,其他变量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西部地区耕地以坡地为主,增加了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难度,水资源匮乏使得灌溉条件不及东、中部,因此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对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西部的地形和气候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因此基础设施投资目前看来没有显著促进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3.3.3 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表现出协同效应,但弱于西部
方程(1)中,农业服务业产值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有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0.099,低于西部地区该变量的影响弹性; 方程(2)中,滞后一期的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对农业服务业产值有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5.874,低于西部地区该变量的影响弹性,高于中部地区该变量的影响弹性。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之间表现出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且协同效应弱于西部地区,强于中部地区。该文的解释是,东部地区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市场使得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已经初步形成,农业服务业也已经发展至较高水平,因此,农业服务业和区域专业化之间产生强烈相互促进作用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农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农业服务业和区域专业化水平之间相互影响的敏感程度下降。
在其他影响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程度的变量中,耕地投入每减少1%,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增加0.158%,结果通过5%的z检验; 机械投入量增加1%,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045%,结果通过1%的z检验; 劳动力投入减少1%,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增加0.152%,结果通过1%的z检验,以上结果均符合预期; 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例增加1%,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下降0.051%,结果通过5%的z检验,说明在东部地区,灌溉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多元化经营。在其他影响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额对农业服务业产值分别有1%和10%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弹性系数分别为0.928和0.167,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拉动了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发展,结果符合预期。
3.3.4 中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
方程(1)中,农业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的区域专业化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在方程(2)中,前一期的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对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有5%水平上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4.531,低于东部和西部该变量的影响弹性。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农业服务业与区域生产专业化之间并没有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协同效应,区域专业化促进了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但农业服务业没有对区域专业化产生显著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中部地区没有极具特点的自然环境,其地形、气候适合多种农产品的生产,因此中部地区不具备发展区域专业化的先天优势,同时,中部地区的要素价格,如土地、劳动力等均低于东部,因此使得中部地区成为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的重要阵地,为了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中部地区需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尽可能丰富的产品,相应的区域专业化发展受到制约。
在其他影响中部地区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程度的变量中,耕地投入减少1%,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下降0.567%,结果通过1%的z检验,说明耕地减少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更加多元化,侧面反映了中部地区在我国农产品供给中的重要地位; 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产生1%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弹性系数为0.064,原因在于地区内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区域专业化的影响效应强; 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增加1%,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417%,结果通过1%的z检验。在其他影响中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中,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0.582%,结果通过1%的z检验; 农村人均基础设施投资额增加1%,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1.206%,结果通过1%的z检验,两组结果均与预期相符。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该文主要结论:从全国层面来看,农业服务业和农业生产区域专业化之间表现出互相促进的协同效应,农业服务业产值增加1%,农业生产的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0.08%,前一期农业生产区域集中度指数提高1%,当期农业服务业产值提高5.348%; 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协同效应最强烈; 东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表现出协同效应,但弱于西部; 中部地区农业服务业和生产区域专业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
该文认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应当充分利用农业服务业和区域专业化之间的协同效应:(1)加快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以满足区域专业化过程中对农业服务业的需求,具体应当在乡镇鼓励农业服务企业的创办、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2)地方政府应当对地区资源禀赋作出合理评估,从而引导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同时基层政府在农民和农业服务企业间牵线搭桥,促进三产融合,依靠区域专业化带动农业服务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 (3)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农业服务业与区域专业间强烈协同效应,同时重视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以保障协同效应的持续发挥; 东部地区突破发展瓶颈需要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中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专业化生产由资源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变,另一方面拓展农业服务业领域,从而再次激活农业服务业和区域生产专业化之间的协同效应; 中部各省在保障农产品多样化供给的前提下,在县域甚至更小的范围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同样能够实现小范围的专业化经济,比如安徽省金寨县利用其特有的高山气候大力发展高山有机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