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言文字的内化训练

2019-01-31徐增霞

中学语文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文章

徐增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转换语言阅读策略最能使语言内化、促进理解。转换语言指的是将原来文章中的语言用与原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一、活跃思维,看出语言的形象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充满形象,它不具有实体性,必须借助言语这个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适宜的教学环节,很好地激活他们的想象,使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场面,在眼前活起来,就会使文章语言变得真切起来,从而促进或加深体验感悟。

如学习《彭德怀和大黑骡子》时,课文开头写彭德怀偷偷喂大黑骡子的一幕,虽然写得挺感人,但学生总读不出其中的深情来。这时,教师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这样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似乎大黑骡子就在身边,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读出的声音也就丰满了。

二、创设情境,听出语言的声音

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有些语言,特别是描写优美音乐的句段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难“消化”,因此,教师必须挖掘语言的声音,把语言的内涵化作具体的形象,让学生体会、感悟。

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描写优美乐曲的一长段语句流畅动人,小学生们却读得味同嚼蜡,此时,放开《二泉映月》的曲子,悠扬的乐曲满室飘扬,学生们也读得如痴如醉,语言文字与语言的声音一并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三、发挥想象,想出语言的省略

好的文章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含蓄蕴藉,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它们是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去填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的。

如教学《爱之链》一课时,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言已完而意未尽,此时鼓励浑身正激荡着人间温情的学生们说出后面的话,会是多么精彩的心理对白啊!学生怎能不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呢?

四、巧借小诗,诗化语言的意境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描写歌颂亲情、爱情等人间真情的课文,此类文章情文并茂,深深打动师生心灵,课堂上通过诵读、感悟,荡涤、陶冶着每一位学生的情操,使人为之陶醉、痴迷。学习这样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好课文,还有一个更好的文情共升华的途径——诗化语言,即适时插入一首体现此情此景的抒情小诗或者直接将课文某一部分变换成诗的形式,这样既将语言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使文中的情袅袅飘入每个读者的心灵深处,达到既不脱离文本,又高于文本的效果,岂不妙哉?

在《爱如茉莉》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此时,全都不自觉地放慢节奏,放低声音,读的真是轻轻柔柔,一种温情在心底油然而生,似一只鸟羽在轻轻撩拨你的心弦,内心涌起一种诉说的冲动,却不知如何开口。此时此刻,教师及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心中的这种情感有了一个温情的宣泄渠道,引起心灵的震颤,达到语言和情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爱是妈妈羞红的脸蛋,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爱是轻轻的叮嘱,爱是心情的坦然,爱是亲密的牵手,爱是阳光的温馨。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到文章语言极其优美、舒缓,好似一首流淌的小溪轻抚人的心灵,读一遍课文整个人就被笼罩在诗中、画中、情中,加之作者孙友田本身就是一名诗人,他的散文诗化就在情理之中,于是在课堂学习时,把最后一个自然段直接变换成诗的形式,天衣无缝,如诗如画,文情在最后时刻定格成永恒。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转换语言表现形式时,教师应找准解读文本的最适合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上面介绍的几种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分开使用,也可在一篇课文中同时使用多种,视情况而定;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要重视语言体验,体味文字内在韵味。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