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道至简
——从高考全国卷看五大逻辑思维

2019-01-31乐晓峰

中学语文 2019年24期
关键词:作文题考查文本

乐晓峰

乐晓峰

无论是新高考,还是新课改,都因为一个“新”字让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让我们颇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过,综观近三年多套全国卷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选文取材的标准上,还是在出题设问的角度上,都展现出了诸多鲜明而独特的“新高考”性。我深信道家至理——大道至简,越是纷繁复杂,越是应该寻找核心要义。在诸多的表象中,我们会发现,新高考的“时政性”与“逻辑性”的显著特征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想充分认识和把握新高考的独特性并制定出高质高效的备考策略,我们必须秉持“大道至简”的原则,用一种更科学的思维视点切入,方能透视高考语文。

一、全局思维

在一场艰苦卓绝、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全局的战略思维永远都是制胜的法宝。而高考也是这样一场战斗,尤其是作为高三的备考老师们。我们只有善于把握高考变革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日常的备考过程中,我们就能做到事无巨细,了然于胸。

毋庸置疑,“新时代”的这个背景对接的就是新高考的“时政性”,这里的“时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那么,“新时代”意味着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点重要启示:第一,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努力呈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第二,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会发现,2017-2019新高考试题正不遗余力地演绎着“新时代”的特征,力求充分突出“新时代”背景下展现现代中国的新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从2017 年全国卷I 的论述类文本选文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到2018年全国卷I的论述类文本选文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从2017年全国卷Ⅱ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刘毅的《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到2018年全国卷I的实用类文本选文吴月辉的《“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再从2017 年全国卷I 的作文题“用‘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让外国友人秒懂中国”;到2018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2008 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 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中国‘世纪宝宝’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与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再到2019 年全国卷I和全国卷Ⅱ中实用类文本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两篇文章,我们的高考卷都在不遗余力地表现着我们的“新时代”的时政性特点。

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分明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新时代气息。因此,我们要做到广泛阅读时政新闻,了解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深刻领会时代精神,解读时政内涵,树立鲜明立场;研读优秀时评文章,学习观点方法,多元解读时事。这就是我们说的全局思维。

二、辩证思维

相较于过去,2018 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极具创见性的新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其中提到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可以说是新课标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而在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一章中又一次突出强调训练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和要求:

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1.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

2.增强科学性和深刻性;

3.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事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4.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5.分析理解、多元解读、培养思辨的能力。

新课标中如此突出强调逻辑思辨这种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并要求高中语文学习将它单独当成一个任务群来完成,很显然,是将其作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在2019 年新高考的考试大纲中也能找到相应阐释。

考查逻辑思辨思维能力的高考题,在我们新高考中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从2017 年开始看,多套全国卷的作文题都提出考查思辨能力的要求。

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有很强的思辨性。针对材料内容,需要开启三种思辨模式:因果思维,对比思维,逆向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直接决定他们的作文层次。

论述类文阅读的第三小题都是对文本逻辑关系的一种思维能力的考查,常见的有条件、因果、递进、从属、并列、主次、表里、目的、转折、假设等等。而常见的设错类型为:强加因果、转折倒置、条件混淆、目的倒置等等。而高考题对学生的“由果溯因逻辑推断”思辨能力的考查尤为热衷。

三、历史思维

前面提到的高考“时政性”特征中,专门讲到我们要充分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事实上,它并不是割裂于历史和过去的。所以,这个“时政性”更注重考查学生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辩证思考的能力。时代的新变革与过去的老传统之间已经呈现出辩证承继的关系,我们既要学会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树立文化自信,又要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变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9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1.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2.1949 年10 月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3.1979 年9 月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4.2019 年4 月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5.2049 年9 月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综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我们从题目中看到的是一个时间纵轴的竖向延伸,这道题注重考查学生展现自己对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时代观和青年奋斗观。要求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去联想、体会、反思……

再看近三年全国卷的小说阅读选文:从鲁迅的《理水》到阿城的《赵一曼女士》,充分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时空穿越。尤其是《理水》一文,需要学生讨论“故事”与“新编”的深意,指向的就是历史与现实的承继和变革,故为新用、古为今思,表述的正是对高考卷重视历史思维的重要体现。

四、对立统一思维

对立统一思维又称为矛盾对立又相互统一的思维模式。2019 亚信峰会的主题: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可谓当今世界最智慧的世界发展理念。“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和谐相处的最好解决方案。因为这个多元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矛盾对立又时时必须统一共存的矛盾体。浓缩凝结在高考题中,许多典型的题目分明彰显着这一智慧哲思的魅力。

2018年全国卷Ⅲ中文学类文本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第6 题“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是一道考查学生对立统一思维能力的阅读鉴赏题。很明显,出题人的设想是希望考查学生对于“科学”与“幻想”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和判断。所以,回答这道题必须具备一种基本的思维品质——懂得事物的对立统一原则。具体体现在这道题上,就表述为“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对科学的拓展这对矛盾对立却又相互统一的逻辑关系。最后结合小说主题,分析出科幻小说就是通过科学与幻想的结合,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五、创新性思维

2018新课标提出了“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重要理念。无论是“实践性”,还是转变学习方式,都是要求未来的语文学习能不断创新。“语文课程还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

在许多创新题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例,就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变化。自2017年起,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设题就发生了重大变革:不仅继2016年之后取消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考模式,而且直接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取代了传记类文本阅读。不过,2018 年的全国卷试题的创新才是真正将这种特殊文本测试的科学性展现出来。

2018年全国卷I第9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这道题真正做到了联通三篇非连续性的材料,识别文本主题,并分析、比较造成不同材料主题、观点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的精髓。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人民日报》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则强调了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读卖新闻》则是从日本立场上写中国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对于这一点,考生如果不经过严谨科学的训练,是很难准确作答的。

我们有理由推断,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未来会选择跨媒介、多样化材料出题,比如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等,还有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说明书、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广告等。非连续性文本的时代性、实用性、生活化特征也会更为突出。

研究高考备考策略,我们应该随时更新知识,更新方式,了解新变化,把握新动向。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作文题考查文本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展示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可为与有为——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评析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