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水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31马建斌
曹 源,马建斌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一、巴渝水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谦卑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紫陌红尘中,在利益纷争的俗世里,人们常常竭尽所能攀高而就,水则就低而流。人总有所追求,有所想往,努力“向上”,力争上游,而水却甘于低位。这对我们难道不是一种启迪吗?当然不是说要我们甘于现状,甘于平庸,做人理当有追求,但也应当保持低姿态,不张扬,不狂妄,不自大,要谦卑,要懂得“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道理。
(二)毅力与恒心
“滴水石穿”是我们从小就懂的道理,凡事不要轻言放弃,做事情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毅力,有勇气,要坚持锲而不舍。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一时的挫折,一时的不如意就放弃自己曾经的梦想与追求,要记住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必须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要立长志下恒心,绝不常立志轻言弃。带着美好的梦想,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即便前方有层峦叠嶂的阻挡,有荆棘密林的干扰,有涛涛涌流的咆哮。
(三)豁达
你踏着它过河,你踩着它涉水,它会笑着从你脚边溜走,留给你哗哗的笑声和轻轻的吻痕;你弄脏了它,它不恼不怒,溶解在河流中,自我净化;你用烈火用强电烧开了它,它反倒为你取暖,供你解渴祛乏,甚至为你冲泡一杯沁脾的清茶。
(四)适应环境,顺势而为
它从不挑剔环境,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与高山成瀑布,遇平地则成溪流。常温为水,耕田灌溉“润物无声”;负温为冰,装点世界,冷却保鲜;高温为汽,带动工业产生效益。
(五)积极进取
它勇往直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日夜不息,有越大的落差就产生越多的能量;水教会我们凡事有度。“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超过特有的承载量,就会演绎出背离期望的结局,就连我们的建筑材料尚需规定一个承载力极限值;水教会我们要柔而不弱。不仅仅教我们水做的女子要学会“柔情似水”,还要懂得“以柔克刚”,水是柔弱潺细的,但它可以穿透钢筋混凝土、穿透岩石,有一股任何力量外力都无法抵挡的魔力;水教会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教会我们无私奉献,教会我们大度宽容……
据统计,现在重庆38个行政区县命名中有25个与水紧密相关,直接因“水”命名的区县主要有大足、黔江、开州、綦江、南川、永川、巫溪、合川、垫江、彭水等,说明巴渝文化与水息息相关,可以说巴渝文化就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荣。
二、水文化与高校育人体系的关系
(一)水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在校园水文化环境的引导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完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健康向上。校园水文化以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负责、求实、献身的水利行业精神。
(二)水文化的行为规范作用
校园行为规范主要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等。如教风、学风、校风、班风、作风、理念、人际关系等群体行为和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生活方式、休闲文化、宿舍文化等,它不同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它强调的是在认同学校价值理念的前提下,从内在来约束师生员工的行为,从而最终成为学校的内在约束力。
(三)水文化的品德熏陶作用
水,润物细无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让学生在校园水文化的熏陶下像水一样成为适合事宜,高尚、善良的人。
(四)水文化的开拓与创新作用
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更需要创新。水文化的开拓与创新,才能为水利院校校园文化注入强劲动力,增强办学活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培养具有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水利精神的水利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巴渝水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水文化可以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当今水利正由传统水利走向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资源水利转变。弘扬巴渝水文化可以利用学校浓厚的水文化积淀,教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水利;激励学生发奋图强,励精图治,服务水利;培养学生艰苦创业,毕生奉献水利的精神;不断更新治水观念,成为新一代“水利人”。把水文化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作为必选课程进行学习,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里。比如我校把《文明在水之洲》纳入人文知识拓展和人文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吸取传统水文化的精髓,树立人水和谐观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具人文教育和科普教育。
(二)水文化可以与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气质,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带着这种深入骨髓的印记,每一个来到这里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氛围。我很喜欢的美女作家三毛说过的一句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就会改变,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修养,胸襟无涯中”。想要让走进我们学校的人有一种文化氛围很浓厚、学生和老师都很有素养和品位的感觉,就要加强文化建设,全校参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比如可以成立读书协会,读书节,让大家爱上读书,其实我们学校图书馆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不要让书本在沉睡中慢慢变黄,那就违背了写书人的初衷,违背了大学教学的初衷,也违背了学校采购书籍的初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过半的内容都是关于阅读的。学生需要阅读,老师也需要阅读。让书籍去净化我们的灵魂,还学校一方真正的净土,净化校园生态文明。再者,为学校的每一个楼,每一条路取一个文化内涵丰富、名副其实的代号,比如我们的校训是“上善若水,学竟江河”,所以,学校每一栋楼都带一个“善”字或者“水”字相关。比如,教学楼叫“知善楼”,实训楼叫“智善楼”,女生宿舍叫“积流苑”;学校每一个污水盖上面都有学校的标志;学校主教楼和图书馆的外装饰都有水的蓝色……环境熏陶,让学生在学校时时处处感受水利,走进学校,水文化之养分如春雨般滋润着整个校园,滋养着每一位学子。
(三)水文化可以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
精神的培养仅靠环境的熏陶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精神的培养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不断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升华为自己的精神境界。学校通过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样活动和专业实践,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和深化。2016年-2017年,我校联合重庆市水利学会与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连续举办了“水与流域文明”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巴渝水文化论坛。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2017年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我校结合联合国2017年“世界水日”宣传主题“Wastewater(废水)”和“中国水周”宣传主题“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长制”为背景,精心组织开展了“心系水文?严律水资源保护”系列宣传活动;为深入推进优质院校水文化育人体系建设,2018年4月10日下午,我校与重庆常春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就构建水文化育人理念体系开展研讨;2018年4月11日下午,由基础教学部承办,学生处协办的学院第37期上善大讲堂——水文化专题《在“歌俗”中诗意生活》学术讲座在正善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行,学院近400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每年暑期组织开展水利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内容多样化的第二课堂为同学们陶冶情操、提升能力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水利事业的崇高和责任,培养了水利人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坚强意志和品质。
(四)水文化可以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
我校各学科的老师一直以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水文化融于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历史和实践进行文化渗透;有的老师针对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的特点,制作课件给学生感性认识;有的老师以邮品辅助水利专业教学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邀请水利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讲座,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树立现代治水理念。邀请水利专家来校做各种水利学术和水利形势报告,通过亲身经历向同学们展示了现代水利人的人格魅力,帮助同学们树立献身水利、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
四、水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效
学校把握了时代特征、水利特色、学校特点和学生特长,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水文化作用,营造和谐平安校园,基本形成了以水利水电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工科技术人才的校园文化氛围,已初步形成以下特色成效:
(一)齐
水的目标就是海,生生不息,奔腾不止,齐心协力。我们学校建设也是如此,大家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不搞小团体,小圈子,小动作,所有的出发点都是学校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二)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大的善良,最为谦虚的美德,最为无私奉献的品格。另外,善还有“具备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的意思。我校学生思想、言行和素养已初具特色,在水利和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依然谦卑上进,不骄不躁。
(三)容
水就是这样,你踏着它过河,你踩着它涉水,它会笑着从你脚边溜走,留给你哗哗的笑声和轻轻的吻痕;你弄脏了它,它不恼不怒,自我净化;你用烈火用强电烧开了它,它反倒为你取暖,供你解渴祛乏,甚至为你冲泡一杯沁脾的清茶。我们要学习水的豁达、包容与睿智。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接纳五湖四海的师生,才能更好、更强大。学校领导对下属包容,广纳言论的校园氛围已深入人心。
(四)勇
我校成立于1964年,当时百废待兴,又遭遇一场浩劫,几经辗转和搬迁,学校仍是存留下来,不断发展、努力壮大。就像水一样,勇往直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日夜不息,有越大的落差就产生越多的能量。
(五)灵
灵动、灵活的意思。水无色无味无形,它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高山成瀑布,遇平地则成溪流。常温为水,耕田灌溉“润物无声”;负温为冰,装点世界,冷却保鲜;高温为汽,带动工业产生效益。学校建设要以社会为风向标,灵活多变,根据社会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六)动
流水不腐,所以学校要流动,要走出去,走进来,不能关门办学,要进行人才交流、校企合作,目前已与泰国建立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