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学史教学中的医德培养探析※

2019-01-31梁润英刘文礼李贞莹田艳霞姬永亮尹笑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孙氏温病医家

梁润英 刘文礼 李贞莹 田艳霞 姬永亮 尹笑丹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中医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医家,他们自身高尚的医德修养以及对医德的论述对于当代医学生医德医风的树立和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古代医家医德修养

在讲到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杂病论》时,张仲景的治学精神,成为学医者的楷模。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临证医学家,其生活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由于战争和饥饿,导致各种疫病(传染病)连年发生,疫病所发生之处,是“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嚎泣之哀,或阖门而溢或覆族而丧”。面对这样的疫病,许多医生延续着过去的治疗方法,尽管效果不好,也不愿做出新的研究和探讨。张仲景为了攻克此类疾病的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认真攻读了《黄帝内经》,并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疾病的表现,总结出了六经辨证方法,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临证医学专著,其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由此可以看出,张仲景热爱医学,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如果没有了这种精神,也难以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也就不会有《伤寒杂病论》。

加强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医学生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当前,有些医学生存在学医功利化、责任淡漠化现象,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尤为重要。

在讲到明清温病学家吴鞠通时,除其创立了三焦辨证治疗温病外,吴鞠通还特别强调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治病救人,当时有的医家把行医当成谋利的途径,完全不讲道义,销售伪药,以假冒真、以劣充优,欺人取利。对于那些医术平庸,妄抬身份,索要重金,非三百金一日请不至者的俗医、时医,吴鞠通极其厌恶,强烈谴责不学无术、墨守成规、贪利忘义、轻视生命的不良风气和祸害病人的种种弊病。

吴鞠通在行医生涯中所展现的以人为本,淡泊名利、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医德对于医学生医德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培养良好医德,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大有裨益[1]。

当然医学发展史上如上的医家和论述还很多。如扁鹊的“六不治”,郭玉的“四难”,行医不畏权势的华佗,倡导廉便药物的葛洪,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龚廷贤的“医家十要”“病家十要”等等。当前,中医大学生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国古代医家的优良医德,国家也提出了“把中国传统医德教育贯穿于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本门课程中的传统医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树立和培养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医德教育的著名篇章——“大医精诚”“大医习业”论医德

孙思邈《千金要方·序》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氏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立志于学医,在他行医的80 余年中,不仅身体力行,为后人树立了高尚的医学道德典范,而且在《千金要方》里首列“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有关医德方面的专篇。

要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要博览群书,回溯医源,孜孜不倦的研究学习以及应用,要广泛地涉猎医术,刻苦钻研医理,而且要精读,深入研究,不能浅尝辄止,如是才能在医学上有所收获,不可以道听途说,然后就说,我已经完全掌握了医理了,实在是耽误自己的前程。

如何对待病人。孙氏认为:“凡大医治病……发大慈恻隐之心”,把“大慈恻隐”看作是医学事业的神圣天职,并在一生行医中始终履行这一宗旨。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要爱护,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要尽心竭力,一心赴救,以关心病人疾病为重。把维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类健康看作是每个医务人员的神圣天职。孙氏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数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献身精神。孙氏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是作为医生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同时他又说:“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数苦之心。”提出了以轻财助人为乐,以重利好财为耻的这一清廉正直的道德修养。孙思邈认为,对病人应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还指出:“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孙氏的这些论述体现了对病家认真负责的医德规范。孙思邈说:“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即告诫医者在治病的过程中,要认真细效,谨慎周到,一丝不苟,准确及时,不能粗枝大叶,草率从事,敷有塞责,马虎处理。孙氏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提出普同一等,平等对待一切病人的高贵品质,要求医者对病人的自尊心、荣誉等要有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孙氏提出这一有进步意义的医德规范,是难能可贵的[2-3]。

如何对待同行。孙氏认为有道德修养的医生,不应“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从中可以看出孙氏对那种视同行为冤家,不仅不谦虚谨慎,反而诽谤诸医,打击同道,贬低别人的恶劣作风,深恶痛绝。也反映孙思邈本人尊重同道、虚心谨慎的高尚作风。

孙思邈之所以在医学史上被尊为伟大的医药学家,不仅是因为他在医术上的光辉业绩,而且因为他在一生的行医中都认真地遵循了高尚的医德规范而流芳百世。

3 中国医学历史发展中——学术创新精神培养

中国医学发展史上,12 世纪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即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其后14 世纪产生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著名医家,其中影响较大者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等,后世有“金元四大家”之称。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床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刘完素是金元医学界最早敢于创新并且影响重大的一位医家,在医学史上获得很高的评价。

刘完素自幼耽嗜医书,独对医书《素问》百读不释,攻读30 余年,造诣颇深。曾拒绝金章宗完颜璟3 次招聘,不愿做官,赐号高尚先生。行医于民间,在实践中观察发现,伤寒临证各种证候的出现多与火热有关。《素问》病机十九条中,也与火热有关的居多,而六气中,又是暑火居其二,同时风湿燥寒在病理变化过程中都能化火生热,火热往往是产生风燥的原因,所以强调六气皆从火化,火热是伤寒诸证的重要病因。从而提出了“火热论”。据此,在伤寒证的治疗中,以清热通利为主,善用寒凉药物,后人称之为“寒凉派”,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温病学有重要影响。刘完素明确提出热病初期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药,主张采用辛凉之法以表里双解,养阴退热,并且制订了双解散等方剂,突破了以往对外感热病初起一概用辛温解表和先表后里的习惯治法。元末明初的王履明确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主张“时行……温疫等”绝不可以伤寒六经病诸方通治”,认为温病是伏热自内而发,治法以清里热为主。将温病进一步从伤寒学说中划分出来,为以后建立的温病学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有益的经验。

虽然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但宋金元时期刘完素以及王履的创新思想,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可以说起到了奠基作用。刘完素重视经典的学习,不慕名利,善于实践,将经典中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勤于思考和创新,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完素学术上还重视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但不拘于他的教条模式。他一方面主张:“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矣”,但另一方面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并不认为人体发病完全受五运六气所支配。反对机械搬用运气学说,把某年主某气发某病的格式固定下来。刘完素能够客观对待新生事物,善于分析,合理批判,理性对待,有力地推动学术的发展。

在当今的中医大学生医德教育,就是要在课程中发掘中医医德的内涵,将中医医德理念内化到中医药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中,通过中医发展史上医学思想的学习,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兴趣内化为精神,中医文化的熏陶内化为大学生的优良品质,从而提高中医院校大学生发展和创新的潜力,培养新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4]。

4 如何对待中西医差异——科学精神和态度培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西医通过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传入中国,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以唐宗海、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他们积极探求了汇通中西的途径,并提出了汇通中西的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进步的,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近代中国旧政府对中医采取了歧视排斥甚至消灭的政策。1929 年2 月在国民党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余云岫“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得这一政策达到了顶峰,全国各地中医药从业人员组成联合请愿团,进行抗争,最后这个议案没有被核准执行。余氏的提案不仅加剧了政府与中医的矛盾,而且严重地阻碍了中医更好的发展。“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科学救国的思想深入人心。20 世纪30 年代“中医科学化”思潮兴起,直至解放[5]。

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优秀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工作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只有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内化为一种永不停歇的学习动力,转化为发展、提高、传播、振兴中医的核心医德修养,才能够有力地推动医疗事业的创新发展,才能够为人民的健康更好的保驾护航,才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孙氏温病医家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陆九渊行书《宋故孙氏夫人墓志铭》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心魔
追爱就要厚脸皮
追爱就要厚脸皮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